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九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
第十九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

第十九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7-10-13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九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猪肉已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改善猪肉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猪肉已成为养猪界关注的热点.肉质可用许多的技术指标评定,但在实际消费中许多的技术指标并不被消费者直观认知,而肉色是消费者最容易认知的感观指标,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肉色对生产者与消费者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肉质指标.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对具有不同肉色的骨骼肌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猪肉色差异的表观调控机制,为深入开展猪肉色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猪肉色性状的遗传、营养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肌内脂肪作为评价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与肉的嫩度、风味等肉质性状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人们对猪的选育片面追求生长相关性状,如生长速度、瘦肉率等,从而导致种猪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严重影响了猪肉品质。因此,通过提高猪肌内脂肪含量来改善猪肉品质目前已成为猪遗传改良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影响猪肌内脂肪的关键候选基因进行鉴定,其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影响脂内脂肪主效基因的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深入开展肌内脂肪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YAP1(Yes-associated protein1)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它既可以作为共激活因子,也可以作为辅阻遏物.研究表明,YAP1的过度表达会造成组织器官的增大;相反,YAP1的失活会造成组织器官萎缩,所以YAP1在器官大小的调控和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军牧一号白猪中的公猪为研究对象,研究YAP1 基因在猪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中的表达,以其了解YAP1基因对睾丸组织发育的影响,并为培育更优良的种公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YAP1基因对后期睾丸组织发育及精子生成有重要作用,可以合理的控制YAP1基因的表达水平,获得优良的繁殖性能。
  • 摘要:睾丸支持细胞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底部,与各种不同发育状态的生精细胞共同构成曲细精管壁,对精原细胞的增殖和精子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支持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雄激素、生长因子等保证精子的正常产生和成熟.研究表明,正常的精子数量与成熟的支持细胞数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他们之间的形态学特征和功能特点具有一致性。而未成熟的支持细胞数量又是成熟支持细胞数量的基础。因此,未成熟的支持细胞对动物睾丸发育和生精能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DNA methylation is a crucial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in mammals and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muscle development.Here,we performed whole-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of early embryonic skeletal muscle from Landrace(LR)and Wuzhishan(WZS)pig which differ in meat production.Wegenerated a genome-wide landscape of DNA methylomes, uncovere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eneexpression and provided a number of candidate 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genes (DMGs) that mayinvolve in regulatory network for early embryonic muscle development.
  • 摘要:产仔数是猪繁殖育种工作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性状,要提高产仔数,猪的高排卵数是基础,而高胚胎成活率是关键.影响高胚胎成活率的重要时期有3个,而3个重要时期中有2个发生于猪的胚胎附植期(妊娠13-24d),所以胚胎附植期成为影响猪产仔数的紧要时期,如何减少这一时期的胚胎死亡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A1(Eph A1)和脂肪肥胖相关基因(FTO)基因在某些哺乳动物的胚胎附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im等报道在胚胎细胞增殖期和第二期,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Ephrin A1在人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上均有表达。人和大鼠中的研究表明,胎盘组织中的FTO基因在子宫内环境与胎儿生长发育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
  • 摘要:BMP15基因发生突变会影响哺乳动物的繁殖能力,但存在种间差异,例如绵羊的BMP15基因突变杂合子的排卵率和产仔数会显著提高,纯合子表现为不育,而是小鼠的BMP15基因敲除杂合子的排卵率和产仔数并不会显著提高,纯合子的繁殖能力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此外,人类卵巢早衰症和多囊性卵巢综合征等繁殖疾病也与BMP15突变相关.本研究通过制作BMP15 基因干涉转基因猪模型,通过分析表型变化与分子作用机制研究BMP15对母猪繁殖以及卵巢发育的调控作用机制。BMP15基因被干涉后导致母猪的卵巢发育异常,出现不同类型的TG卵巢可能来自个体差异,也可能与干涉质粒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拷贝数在传代过程中在不同个体中发生丢失的程度差异有关。本研究首次从活体水平证明了BMP15对母猪卵巢发育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同样是多胎的小鼠不同,抑制BMP15的表达会显著降低母的繁殖性能,反而与单胎绵羊突变纯合子的表型较为接近,可以纠正前人观于BMP15对多胎动物繁殖性能的重要性不如单胎动物的错误观点。BMP15对不同动物卵巢发育和繁殖力的调控作用仍需更进行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 摘要:微卫星DNA(microsatelite DNA,MSD)应用于群体之间或品系间的遗传结构分析和鉴定个体亲缘关系(宣之兴,2009).阳新猪现有由于保种群体血统变窄,所以从农户收集部分补充.由于系谱不清,需要鉴别其亲缘关系.本研究选择丰富多态性的12个微卫星DNA标记开展阳新猪群体亲缘关系鉴定工作,以此制定避免近亲的配种方案.结果同时显示,阳新猪群体多态性越来越窄,急需补充新鲜血统。稀有动物包括地方人工养殖动物群体,经过多年累代养殖后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近亲繁殖,导致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破坏,种质退化。拟准备引进阳新猪的同类群体猪补充,例如,湖北黄梅县、江西庐山市瑞昌县和安徽宿松县等,以改善目前近亲现象。上述进一步证实,微卫星DNA技术作为一种快捷有效的亲子关系分析工具,在群体遗传结构、亲缘关系鉴定、系谱认证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胚胎移植箱是一种将早期胚胎(通过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胚胎),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影响其继续发育的情况下运输到受体雌性动物所在地方的保温箱.而这种移植箱既要能提供胚胎保持活力所需的合适温度,保证早期胚胎发育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又要能方便运输,在胚胎移植时方便胚胎操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满足不同发育期对胚胎安全高质量运输的便携式箱子.
  • 摘要:总产仔数(Total number born,TNB)、产活仔数(Number of born alive,NBA)、仔猪初生个体重(Piglet birth weight,PBW)和初生窝重(Total litter weight at birth,LBW)是母猪的重要繁殖性状.TNB、 NBA、PBW、LBW作为种猪遗传改良的重要性状,本研究选择大白母猪作为研究对象,估计TNB等性状的遗传力以及各性状间相关性,希望能为规模猪场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 摘要:中国雉鸡资源丰富,除西藏和海南以外,遍及全国各地,因其具有肉用、蛋用、观赏和药用等价值,目前饲养量大幅增加,是中国主要的家养珍禽品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因其特有的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单倍型遗传等特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对MHC B-F基因在家养雉鸡种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雉鸡MHC B-F基因对抗感染性疾病的影响及其对疾病的抵抗力提供基础数据,为雉鸡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玫瑰冠(ppR_)表型是由于鸡7号染色体16.1-23.4Mb区域,同源异型结构域蛋白基因(MNR2)的位置改变导致其在鸡冠发育过程中短暂异位表达,是一种典型的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根据表型无法准确区分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个体.传统的测交,可通过后代冠型确定亲本基因型,然而用时长、成本高。本研究根据控制鸡玫瑰冠的位点开发分子标记,并利用测交后代表型评价分子标记的应用效果,为完善玫瑰冠性状的分子标记选育提供依据。
  • 摘要:在中国,黄羽肉鸡出栏数量与白羽肉鸡几乎相当,占据了肉鸡产业的半壁江山.深入开展黄羽肉鸡这一中国自繁自养品种的基因组学研究,检测包括重要性状遗传变异在内的基因,并阐明其作用和功能,将增进认识黄羽肉鸡品种序列变异与表型间的关系,进而优化育种规划,提高中国黄羽肉鸡的育种水平.为深入了解黄羽肉鸡基因组内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黄羽肉鸡群体进行重测序,以期得到较为详尽的变异信息,为后续研究分析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重测序技术在黄羽肉鸡群体中共检测到1053多万个高密度、高质量的SNP和141多万个Indel,其中一半多的SNP和绝大多数的Indel此前未经报道,这可能属于黄羽肉鸡品种特异性的变异,表明对黄羽肉鸡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挖掘还不充分。研究同时大致了解了这些遗传变异在各个染色体的物理特征、功能划分以及在各个区间的分布情况。此次检测到的遗传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黄羽肉鸡现有的遗传变异库,为以后对黄羽肉鸡全基因组水平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 摘要:洪山鸡是湖北省的一个地方鸡种,根据其体型外貌分为翘尾型和垂尾型.目前已经知道垂尾是性连锁的显性性状,两种类型洪山鸡的尾椎形态及数目没有区别,而导致垂尾形态的原因是尾羽发育异常.在本研究中,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垂尾基因进行定位。因为垂尾是性连锁的显性性状,所以选用的个体全部是母鸡,母鸡只有一条Z染色体,能减少杂合子的影响。定位到的LINGO2基因全称为leucine rich repeat and Ig domaincontaining 2,能编译一种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质,目前还没有关于该基因与羽毛发育相关的报道。该基因在垂尾和翘尾洪山鸡中的表达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 摘要:TLR信号通路是最重要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之一.TLR2和TLR4等TLR样受体识别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后,诱发机体免疫反应的信号往下游传递均需接头分子MyD88参与,MyD88活化转录因子NF-κB和AP-1并促进炎症因子(TNF、IL6、IL1β等)的转录表达,因此MyD88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MyD88的蛋白水平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避免先天免疫通路过于活跃引起自身免疫疾病。ChHIB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中,该蛋白促使靶蛋白发生泛素化修饰,从而调控蛋白的功能或者将蛋白转运至蛋白酶体并其降解。本研究发现ChHIB和鸡MyD88相互作用并促进进MyD88蛋白降解,下调NF-κB信号通路活性和免疫因子的表达并负调控机体的先天免疫反应。
  • 摘要:鸡的繁殖性能是重要的经济性状,鸡卵巢和睾丸功能的维持是影响鸡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性别决定后,具双向分化潜能的性腺在遗传因子和性激素共同作用下定向分化成卵巢和睾丸,并维持着卵巢和睾丸的功能,一旦遗传因子发生突变或表达量异常,会导致卵巢和睾丸结构出现异常而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本研究选用正常公鸡,正常母鸡和性反转母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其lncRNA进行了分析,探讨卵巢和睾丸功能维持的候选基因和基因调控网络,为提高和维持公母鸡的繁殖性能奠定理论基础。
  • 摘要: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国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广西地方鸡种质资源丰富,但保护和利用程度较低,鉴定和监测种质资源还仅依据简单的表型特征和生产数据,先进的分子标记技术在广西地方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监测上还处于空白,这导致一些品种出现种质渗入,甚至有些品种已经出现了退化现象.本研究对7个广西地方鸡品种、3个其它地方鸡品种和2个引进的专门化品种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每个品种都筛选到大量的SNP,而且筛选到16887个广西地方鸡品种特有的SNP,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特异的SNP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这为进一步筛选用于鉴定广西地方鸡品种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为广西地方鸡品种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为保护和开发广西地方鸡品种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鸡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等特点.Negrao等研究发现除骨鸡肉与鸡胸肉的鸡肉粉蛋白含量高达90.5%和82.2%,氨基酸组成均衡,蛋白功效比、蛋白利用率与氮平衡的水平均很高,显示了很高的生物价值和消化率.本试验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鉴定鸡胸与鸡腿肉的总蛋白,再利用SWATH技术对鸡胸肉与鸡腿肉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GO富集分析,对差异蛋白功能进行初探。鸡胸肉是典型的白鸡,鸡腿肉是典型的红肌,红肌和白肌不仅再化学组成上有不同,其功能特性也存在差异。Lesion等研究发现鸡腿肉蛋白形成的凝胶硬度小于鸡胸肉蛋白。Fretheim等的研究显示纯鸡胸肉蛋白的保水性显著大于鸡腿肉蛋白。廖国周等运用双向电泳技术筛选云南腾冲雪鸡腿肌与胸肌的差异蛋白,结果显示腿鸡高表达蛋白点56个,经鉴定,对应9种蛋白;鸡胸中高表达蛋白点54个,对应10种蛋白。本试验筛选出鸡腿中高表达蛋白71个;鸡胸肉中高表达蛋白27个。远远多于前人研究,可能是由于LC-MS/MS技术检测极限已达到飞摩尔水平,相比传统鉴定方法具有通量更大和鉴定更全面的优势。
  • 摘要: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更有利生存条件而发生的一类打斗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鸡攻击行为的出现是为了争夺食物、空间、配偶和鸡群的统治地位,具有啄羽、威吓、追击等多种表现形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h2=0.04~0.22).本研究中的试验鸡群F1代个体羽毛颜色为红/白色两种表型,且不同羽色的鸡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研究羽色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经济价值。经过检验发现,栏位效应不显著,不同的重复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羽色之间攻击行为差异极显著。分别比较单独饲养的白羽组/红羽组以及混合饲养的白羽组/红羽组的鸡攻击行为,结果都表明,白羽个体较红羽个体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白色羽鸡较有色羽鸡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在记录观察的5种行为变量中,长距离冲刺攻击在5种被观察的行为中频次最高,互斗的频次最低,有研究表明场地大小和群体饲养密度能影响鸡攻击行为的发生,本试验中群体密度较小(0.32m2/只),鸡群因为场地争夺而发生的互斗较少,而空旷场地更适合鸡只长距离奔跑追击。
  • 摘要:凤头(crested)也称缨头,多指禽类头顶上长出一簇绒毛,形成羽冠.凤头作为一种极其显眼的表观性状,在中国的家鸡、鹅和鸽子等许多禽类中都有存在.在鸭中,目前国内凤头性状只存在于镇江的凤头白鸭,其表现为头顶上长出一撮细毛,形成毛冠,因其性状特殊,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鸭凤头性状的遗传规律尚未阐明,调控该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至今也未见有报道。研究已表明鸡的凤头表型形成与头盖皮肤HOXC8基因异常表达有关,故选择HOXC8为候选基因进行研究。探索HOXC8的表达规律,对揭示凤头白鸭凤头性状的形成与遗传分子机制以及推进该性状的保护与利用进程提供依据。
  • 摘要:猪精液的冷冻保存对于建立猪精子库,保存地方品种,促进品种推广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猪精液极其敏感,易受到冷冻打击以及程序冷冻仪昂贵的成本,猪精液的冷冻保存一直难以进行.现通过自行设计的新型便携式控温盒进行精液冷冻,再解冻后进行质量检测,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新型控温盒在使用时需要保证环境的稳定,气流的扰动和室温的剧烈变化,都会使得温度平衡受到影响,重新达到平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本实验过使用新型控温盒和优化冷冻程序,成功取得了较好的解冻后精子存活率,但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作为体内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各细胞过程中发挥着广泛的调控作用.经典TGF-β/SMAD通路信号转导过程却非常简单,即TGF-β配体与细胞膜上II型受体(TGFBR2)结合,并使I型受体(TGFBR1)磷酸化,磷酸化的TGFBR1激活SMAD2/3,并与SMAD4形成复合物入核;在细胞核内通过与靶基因启动子区SBEs位点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本文以猪卵泡颗粒细胞(GCs)为研究对象,采用RNA-seq技术鉴定SMAD4敲减后差异表达基因,以期揭示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GCs功能的机制。
  • 摘要:家养动物的进化和起源一直都是生物学上的热点.早在1868年达尔文就提出了家养动物起源于何时、何地,又是怎样得到驯化的等问题(Wang and Xie et al.,2014).中国具有本土家猪品种繁多,是育种上宝贵的种质资源.仅《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就记载104种中国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的中国家猪,然而目前关于家猪品种的形成历史并没有清晰的报道.中国家猪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群。PCA的分析中PC1上无法将南方野猪、南方家猪以及藏猪区分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南方家猪的东南亚起源;且相对于其它地区的群体,南方家猪与南方野猪可能存在更多的基因交流。此外,有报道称太湖流域是可能的一个中国家猪起源中心,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推测北方家猪可能起源于太湖流域。此外,PCA、ADMIXTURE和单倍型共享分析的结果均提示北方野猪与中国家猪的距离较远,可能北方野猪在中国家猪品种形成过程中遗传贡献较低。
  • 摘要:猪的肋骨数是重要的经济性状,属高遗传力性状,与动物的体长、产肉量呈正相关.据报道中国地方猪的肋骨数为13-15根,而西方商业品种猪的肋骨数则为14-16根.为研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对通城猪基因组进行重测序数据与大白猪重测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前人报道,确定了3个候选基因:NR6A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6, groupA, member 1)基因、PLAG1(pleiomorphic adenoma gene 1)基因1及VRTN(vertebraedevelopment homolog)基因。NR6A1和PLAG1基因在Rubin 等对于西方猪种的研究中发现与猪的肋骨数有关,VRTN 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影响脊椎数的主效QTL中,该基因内含子上存在一个291bp 的插入缺失片段,记做ins,在大规模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中ins/ins比-/-多出了0.9根肋骨。因此,采用通城猪与大白猪的杂交培育的新品种鄂通两头乌群体进行PCR-RFLP检测,最终确定与猪肋骨数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所选的三个候选基因均与肋骨数性状显著相关,可用于肋骨数的遗传改良。
  • 摘要:合群往往会造成个体间争斗现象的发生.这种争斗能对养殖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不利于动物福利.争斗行为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通城猪进行重测序并与野猪和欧洲家猪品种的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发现选择信号区域内的基因的两项功能聚类与行为学相关.选择了两个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PPFIA3,SERPINI1作为猪争斗行为的候选基因。通过混池测序在大白猪群体中发现了两基因各存在一个SNP错义突变。设计合群实验,记录猪只的争斗行为,进行检测,最终确定与猪争斗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最终筛选出PPFIA3SERPINI1为影响猪合群争斗行为的候选基因,并检验出优势基因型为选育优良后代提供帮助。
  • 摘要:猪的背膘厚一直是猪育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膘的厚薄影响肉质及生长速度,因此其育种价值很高.活体背膘厚有较高的遗传力(0.4~0.6),与瘦肉率也有较高的遗传相关(-0.5~-0.7),从遗传水平改进背膘厚性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低背膘厚个体进行miRNA测定,鉴定影响背膘性状的差异表达miRNA及其作用的靶基因,揭示背膘形成差异的分子机制。
  • 摘要:猪的脂肪沉积是生产中非常关注的经济性状,皮下脂肪与猪胴体瘦肉率成显著负相关,皮下脂肪的过度沉积会降低胴体的经济价值.与皮下脂肪相比,人内脏脂肪的过度积累造成的肥胖会引发各种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基因转录调控的不同会造成基因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皮下与内脏脂肪在发育特征、代谢机理、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猪的体型、代谢特征和心血管系统都比哨齿动物更接近人类,是医学研究中重要的肥胖和代谢模式动物,因此本研究以猪为研究动物,利用DNase-seq技术解析猪皮下与内脏脂肪转录调控差异,为猪胴体性状的分子改良及育种,肥胖以及肥胖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DNase-seq技术构建了猪皮下与内脏脂肪组织的染色质可接近性图谱,结果发现两种脂肪组织的DHSs主要分布于基因间区,出现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是由于猪基因组的注释不够完善造成的。其次,发现在很多基因位点上,两类脏脂肪组织DHSs的分布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例如结果中的RPS4基因及SIM1基因,这些基因位点上DHSs分布的差异性提示,在两类脂肪组织中这些基因的转录调控是不同的,由此可能导致这些基因在两类脂肪组织之间差异表达,进而造成皮下与内脏脂肪组织在发育特征、代谢机理、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 摘要: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关键因素,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改善猪肉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肌内脂肪与皮下脂肪的沉积中度正相关.糖皮质激素(GCs)对脂肪沉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诱导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对GCs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造成不同部位脂肪的沉积能力存在差异。如内脏脂肪对GCs的敏感性高于皮下脂肪,因此GCs含量过高时会引起向心肥胖,即脂肪组织更多的在内脏积累。而脂肪组织广泛分布于全身,不同部位的脂肪细胞受周围组织的影响不同,可能导致其生理特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将小鼠内脏脂肪移植到腿部或胸部皮下后,移植过来的脂肪表现出类似于腿部或胸部皮下脂肪的性状。与其它脂肪组织相比,肌内脂肪细胞所处的组织环境尤为特殊。作为肌肉组织的一部分,肌内脂肪细胞的分化和代谢必然受到肌肉组织的调控,从而表现出与其它脂肪组织的差异。本实验证实了肌肉能够通过分泌MSTN,抑制脂肪细胞中的GR水平,从而降低脂肪细胞增殖、分化时对GCs的反应性,影响了肌内脂肪的沉积。
  • 摘要:为了阐明miR-21对鸭胸肌发育的调控作用,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探讨鸭骨骼肌发育的调控机制,本课题组在前期利用鸭转录组mircroRNAs测序技术,发现miR-21在胚胎期第19天北京鸭胸肌内显著差异高表达于其他时期,且与骨骼肌发育正向调控因子MRF4和MyoG表达趋势一致,与负向调控因子MSTN表达趋势相反.通过序列比对,发现miR-21高度保守,和其亲缘关系最近的为原鸡,其次是火鸡和斑胸草雀。miR-21高表达于胸腿肌组织、肝脏和肌胃组织;时序表达谱显示miR-21 在胚胎期第19天表达量最高,胚胎发育初期和结束期表达量都较低。分离和培养鸭卫星细胞,并转染miR-21模拟物和抑制物,qRT-PCR、WB、EdU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iR-21促进鸭卫星细胞的增殖;qRT-PCR、WB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miR-21具有促进鸭卫星肌管形成的作用。对miR-21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面,对正常发育的细胞尤其是骨骼肌细胞研究的还很少,本研究结果与Zuo等在猪骨骼肌和白立景在小鼠成肌细胞上的研究一致,在禽类上为首次研究。
  • 摘要:羽毛作为禽类皮肤的衍生物在保温、飞行以及保护皮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羽色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因性别、地理区域或品种差异禽类羽色呈现不同表型.羽色包括以黑色素、类胡萝卜素以及结构性颜色为基础的三种不同类型,羽色的差异主要受色素的沉积量、分布和不同色素比例的影响.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合成并以颗粒的形式沉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大量研究表明黑色素生成受多基因控制。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在沐川乌骨黑鸡白羽和黑羽发现了6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了4个Homeobox基因(HOXB9、HOXC8、HOXA9 和HOXC 9)。Homeobox 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在细胞凋亡、分化、迁移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Homeobox 基因(HOXB9和HOXC8)参与了毛发或羽毛的生成,推测Homeobox 基因可能与羽毛黑色素的生成和沉积密切相关。另外,2个差异表达基因CHAC1和GPX3参与谷胱甘肽代谢,相关研究已表明谷胱甘肽的水平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皮肤黑色素沉积密切相关。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 富集分析发现了TGF-β和ascorbate and aldaratemetabolism两个信号通路,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BMP5、PITX2和RGN)同样在黑色素生成调控中发挥着作用。本研究通过RNA-seq研究白羽和黑羽形成机制,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发现了可能与羽毛黑色素生成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探索羽毛黑色素生成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的途径。
  • 摘要:中国地方鸡种虽然有100个以上,但是仅有狼山鸡和丝羽乌骨鸡被编入《美国家禽标准化品种志》,被承认为标准品种.随着近代育种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商业化品种逐步占领全球市场,狼山鸡等地方品种由于生产性能较低,数量急剧减少.遗传多样性的下降不但会使种群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还会导致群体对环境变化的抗病力及适应能力下降。因此对物种或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经济意义。本研究测定了狼山鸡mtDNA D-loop区的全序列,并结合GenBank 上红色原鸡的D-loop区序列,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狼山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狼山鸡mtDNA 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狼山鸡mtDNA D-loop 区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374,单倍型多样性(Hd)为0.464,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B 分支了占了71.3%。这可能也是狼山鸡适合应用于品种培育的一个重要原因。狼山鸡19世纪70年代便输入英国,后来又引进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当代著名鸡种奥品顿、澳洲黑和海波罗均含有狼山鸡血缘,20世纪被引入澳大利亚以后,狼山鸡和当地品种杂交培育的澳洲狼山成为当地的主要饲养品种之一。
  • 摘要:家禽细菌性疾病是当前养殖业中一个较为严重问题,疾病频发而且影响规模大.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抗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天然免疫参与并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使得基因的表达产生差异。研究选取鸡成纤维细胞df和巨噬细胞hd11作为实验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启动子区CpG岛并检测这两种细胞中NLRC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预测甲基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通过构建缺失载体、双荧光素酶、点突变实验进行验证,探讨启动子区甲基化对NLRC5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规律的影响.
  • 摘要:鸡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鸡生长性状遗传学机制的解析,是鸡经济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工作.本课题组前期利用快大速长型岭南黄鸡和广东惠阳胡须鸡为亲本构建的F2代远缘杂交家系以及F9代深度杂交系,通过GWAS与IBD定位的方法,将影响鸡体重性状的QTL定位于1号染色体一个600Kb的区间.本研究主要对QTL区间内的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影响鸡体重性状的候选基因.
  • 摘要:近年来,由于H7N9(H5N6)病毒反复来袭,活鸡方式上市交易被阶段性的禁止,提倡冷鲜上市.屠宰冷鲜上市后,对鸡的胴体外观要求较高,皮肤厚度以及毛囊直径、密度的大小等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表达谱芯片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鸡不同部位皮肤毛囊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探讨在不同表型性状皮肤组织中起关键作用的主效基因,在进一步优化地方品种鸡的胴体外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骨形态发生蛋白6(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6,BMP6)是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之一,推测BMP6在类固醇激素合成层面上影响着卵巢内卵泡的发育过程,其作为黄体抑制剂,抑制排卵前P4的合成,阻止卵母细胞的提前成熟,保障卵泡的正常发育.本文以玫瑰冠鸡和海兰褐蛋鸡为实验动物对BMP6基因进行实时测定检测其在鸡卵巢和卵泡上的表达,旨在探讨BMP6基因mRNA在卵泡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规律,对有效地开发利用卵巢内的卵泡资源,提高家禽的繁殖性能,改善蛋禽的产蛋性能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郏县红牛是中国优秀的地方黄牛品种,被毛红色,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后躯发育较好,肌肉丰满,耐粗饲,性格温顺,抗病力强,遗传性稳定,具有良好的肉用发展潜能.然而生长性状受诸多基因调控,单凭传统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复杂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运用SLAF-seq简化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SNPs,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寻找与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摘要:Prdx6在抗氧化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降低氧化膜磷脂和磷脂代谢,为重塑磷脂合成途径生成溶血磷脂基板产能.以前的工作中通过RNA序列分析发现,Prdx6与不同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率显著相关.在目前的工作中,实验验证了在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肪含量的基因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数据表明,pdrx6表达呈负相关的细胞甘油三酯含量.
  • 摘要:中国荷斯坦牛是中国唯一一种乳用奶牛品种,本实验以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对其产奶量,乳蛋白率等乳品质性状进行研究.THBS1基因中文名称为血小板反应蛋白-1,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可抑制多种蛋白酶表达,影响脂肪细胞的抗炎症性、胰岛素耐受性和纤维化.本研究样本为辽宁地区某奶牛养殖场的300头中国荷斯坦牛,利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300个血液样品进行DNA提取,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设计引物并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PCR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分析,统计结果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各SNP位点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等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在中国荷斯坦牛的遗传与育种方面,为了得到更高的乳蛋白率以及产奶量,应尽量选择不含有I7-1276A>G,E8-20C>T以及E8-131T>A突变的种群,以满足人们对蛋白质营养的需求,并提高乳糖含量,使牛奶更加甜美可口。
  • 摘要:肌钙蛋白(Troponin,Tn)属于钙离子结合蛋白多基因家族的成员,作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的肌原纤维.肌钙蛋白含3个亚单位:肌钙蛋白I(TNNI)、肌钙蛋白T(TNNT)和肌钙蛋白C(TNNC)),主要通过形成复合物调节肌肉收缩过程中粗、细肌丝之间的相对滑行,在肌肉收缩时起关键作用.本实验利用山羊的肌肉和细胞为材料,研究山羊TNNT3基因的可变剪切和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TNNT3基因在动物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本实验丰富了山羊TNNT3基因的可变剪切体,对测序结果及该基因翻译出的对应的氨基酸进行BLAST比对,发现TNNT3基因序列在哺乳动物高度保守。TNNT3基因在山羊的多个组织中表达,在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非肌肉组织,该结果与之前对牛TNNT3的研究一致。
  •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体内长度大于200nt的非编码RNA,可在基因转录的多个层面调控基因表达.在转录后水平,lncRNA可以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竞争性结合microRNA(miRNA)来调节靶基因的表达水平.lncRNAs在基因转录的多个层面调控基因表达,其调控的具体机制一般根据其细胞定位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如果lncRNA定位于细胞质,则可能成为ceRNA发挥功能。本研究中,通过FISH试验,发现lnc_6810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细胞质中发挥功能,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结果,确定lnc_6810序列上存在miR-125b的结合位点,且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相互作用,进一步结合山羊SMSCs内的功能验证,发现lnc_6810能够通过抑制miR-125b的表达和促进IGF-2的表达进而促进山羊SMSCs的分化。
  • 摘要:按照绵羊的尾型,可大体把绵羊分为两大类:瘦尾和肥尾.家养绵羊的祖先是瘦尾的事实表明肥尾绵羊是后期人们在畜牧生产中逐步培育出来的.肥尾绵羊约占世界绵羊总数的25%,不同于其它家畜,肥尾绵羊将大量脂肪储存在尾部,部分肥尾品种(系)绵羊的尾脂能占其胴体重的20%.因此本研究选择湖羊的尾脂和肌肉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期在转录组水平筛选与尾脂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本次试验在转录水平验证了部分前期选择信号分析方法筛选的候选基因,并在这些候选基因中筛选到2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因而这20个候选基因极有可能与绵羊的尾部脂肪沉积相关。刘真等qPCR的结果表明PDGFD基因在瘦尾和肥尾绵羊的尾脂中差异表达,其表达量与尾部大小成正比;而此次试验的结果表明PDGFD基因在短脂尾绵羊的尾脂和肌肉中差异表达,且在尾脂中表达量高于肌肉组织,这与刘真等的结果一致。然而,绵羊的脂肪不仅沉积在尾部,同时也沉积在皮下、腹部、心脏、肾脏、瘤胃等脏器的周围,这20个重要的候选基因是否是尾部脂肪特异性的差异表达仍需进一步的qPCR或转录组测序的验证。
  • 摘要:奶牛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产奶性状是中国荷斯坦牛的重要经济性状.泌乳过程是受多因子控制的复杂过程,揭示奶牛泌乳不同阶段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乳腺组织是研究泌乳阶段的理想材料.研究表明lncRNA在乳腺发育中和泌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奶牛中lncRNA在泌乳过程中功能还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去核糖体的RNA-seq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了奶牛不同泌乳阶段乳腺组织中lncRNA和mRNA表达的总体特征。并发现了在奶牛的泌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lncRNA。我们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牛的数据库,而且发现了5个可能与奶牛的泌乳过程相关的重要lncRNA,为将来的lncRNA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今后还将通过分子生物学试验来验证这些lncRNA的真实有效性,并揭示其参与奶牛泌乳过程的机制。
  • 摘要:吕梁黑山羊是山西省地方优良品种之一,主要产于山西西部黄土高原山区一带,具有适应性好、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鲜嫩等特点,有很高的经济生物种用价值.但由于近年来对地方品种重视不够,无序化杂交,使得其经济实用价值受到严重影响,品种资源保护也受到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尝试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地方优良品种吕梁黑山羊的克隆保种研究。体细胞克隆技术为珍稀濒危物种保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由于体细胞的保存方法成熟且效率高,结合克隆技术,能够实现动物在短时间内重现。本试验拟通过吕梁黑山羊耳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其克隆研究,探讨保种的可行性,并为今后畜禽地方品种改良研究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法。
  • 摘要:ACVR1基因是胚胎发育和生长必不可少的,ACVR1基因敲除鼠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阻滞现象.目前对ACVR1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行肌肉骨化症(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Progressiva,FOP)以及神经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DIPG)等疾病的研究上,并揭示了与两者相关的关键突变.本研究选取ACVR1基因作为调节生长发育的候选基因,通过检测牛ACVR1基因的遗传变异,并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期为肉牛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重要的分子标记,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牛ACVR1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生长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受主-多基因系统控制,鉴定这些因果基因对我国黄牛品种向肉用方向培育有重要意义。而候选基因法是寻找这些因果基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将特定功能基因的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相关联,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显著影响。利用Animal QTLdb分析发现ACVR1基因位于多性状QTL的热点区域。由本文的实验结果所知,ACVR1基因在动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ACVR1基因可以用于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摘要:狐狸、水貂作为毛皮动物,其毛皮被加工成昂贵的皮草在市场上售卖,然而它们的肉作为皮草的副产品,常常存在抗生素滥用问题,自身有异味,并不具有食用价值.不法商贩低价大量收购这些肉,掺入到昂贵的肉里,加工后流通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带来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狐狸肉、水貂肉掺入狗肉的报道时有发生.也有将其肉、内脏、骨掺入动物饲料肉骨粉中的报道,给养殖业带来了安全隐患。兔皮以及来路不明的狗皮,因为其价格低廉,也常常被加工掺入甚至直接冒充昂贵的狐狸皮、水貂皮。鉴于此,尽快建立可靠有效的狐狸、水貂、狗、兔四种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动物产品标签管理存在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筛选狐狸、水貂、狗、兔核基因组中种间特异、种内保守的DNA序列,建立了一种能同时鉴定四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PCR方法和定量检测源性成分的Real-time PCR方法,实现了定性定量检测狐狸、水貂、狗、兔源性成分。
  • 摘要:耳蜗毛细胞是动物听觉形成的关键结构,主要负责将声音从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电信号并传递给听神经,大部分人类听觉障碍都与毛细胞损伤或发育正常有关.耳蜗毛细胞从感觉前体细胞分化后形成内毛细胞(IHC)和外毛细胞(OHC)两种类型,它们在功能、形态、损伤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近年来多个研究报道了内毛细胞与外毛细胞、毛细胞与支持细胞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鉴定出多个与毛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了解并阐释这种基因表达差异对于探索内耳感觉细胞发育机理,为听力缺陷的治疗寻找新思路和靶点具有关键意义。本研究主要从毛细胞转录调控入手,利用DNase-seq技术鉴定毛细胞基因组转录调控元件,解析内、外毛细胞关键基因差异表达背后的分子机制。
  • 摘要:目前,蓝耳病是影响养猪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传染病,因此,许多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猪蓝耳病的致病机理和防控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发现,猪CD163蛋白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病毒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的主要受体.为了降低CRISPR/Cas9内切酶的脱靶效率,本课题应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基于CRISPR/Cas9 内切酶系统改进后的CRISPR/Cas9切刻酶(Cas9n)系统,Cas9切刻酶能够在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上形成一个切口而不是直接切断DNA的两条链,极大地降低了对非目的基因的非特异编辑,此外CRISPR/Cas9切刻酶系统通过两条sgRNA靶定目的基因,提高了基因编辑的特异性。
  • 摘要:全基因组选择(Genome Selection)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范围的分子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的新技术,在动物育种的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基因组选择的计算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GBLUP为代表的直接法,通过构建个体间亲缘关系矩阵等一系列矩阵运算获得所有个体的基因组估计育种值,因其计算速度较快,在动物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然而动物数量性状遗传机制复杂,GBLUP假设所有标记都具有相同效应,且来源于同一分布,限制了GBLUP的预测准确度;另一类是以Bayes回归为代表的间接法,此类方法将标记进行分类,并赋予每类标记不同的效应分布,由于其假设灵活地符合不同性状的遗传结构,因此相比于GBLUP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是参数求解过程中需要上万次的蒙特卡洛马尔科夫链迭代,且理论上该过程不可并行运算,庞大的计算时间制约了Bayes回归方法在育种生产中的应用.
  • 摘要:动物的遗传改良进入了一个利用高通量、大规模的全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育种时代.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就是将一个比较大的计算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分别在不同的CPU上计算,最后加权综合计算总体估计值,从而减少计算时间和增加计算产出量.本研究从并行计算的角度来推导和诠释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模拟数据来验证其结果,并且着重考虑了遗传力和试验群体大小对于估计基因效应的影响。
  • 摘要:生物节律基因是昼夜节律的重要内在物质基础,在维持机体的体温、呼吸、睡眠、进食、血压、血糖、内分泌等诸多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生物节律基因包括CLOCK、Per1、Per2、Per3、Cry1、Cry2、BMAL1、Timless等,CLOCK基因在这个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发现昼夜节律在宿主抵御空肠弯曲杆菌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鸡CLOCK基因表达存在时空特异性,并呈现较强的节律性。本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过表达鸡巨噬细胞HD11中的CLOCK基因,检测转染过表达载体细胞系中CLOCK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LOCK过表达以后对鸡空肠弯曲杆菌感染抗性的变化和CLOCK基因在空肠弯曲杆菌感染鸡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试验素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