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新疆吐鲁番
  • 出版时间: 2014-10-20

主办单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化厅;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物局

会议文集: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领域、多方面的。丝绸之路对沿线各地即亚欧大陆及北非地区各个地理区域的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条东起中国西安和洛阳。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国际商路,以商业利润为驱动力,将亚欧大陆及北非地区沿线各地串联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的商品交换。古代各种技术如西方琉璃制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跨区域传播,对古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还改变了沿线众多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各种作物品种跨地区的传播。从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作用来看,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繁荣,中国占据着重要位置,互利共赢是古代丝绸之路能长存上千年并名垂后世的原因。
  •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欧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以此为背景介绍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戴帷帽的仕女骑马俑的背景及造型艺术,阐述了唐代妇女帷帽形制及相关问题,表达了帷帽具有传承性的观点,本文所涉及的帷帽垂纱,是未经练染的丝,纱的孔眼由经纬纱疏松均匀排列交织而成。中国古代也常称有均匀分布方孔的、经纬纱捻度很低的平纹薄型丝织物为纱。纱分提花、不提花两种,在纱织物上还可施以印染、刺绣和彩绘。纱类织物轻薄透明,结构稳定,是最早出现的丝织品种之一。中国战国时期《周礼》中已载有“素纱”即名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阿斯塔那出土白色绞缬纱、绛色印花纱、黄色鸳鸯缬纱、绿色骑士狩猎印花纱和天青敷金彩轻容纱,都采用特殊的穿筘方法,即两根丝纱穿一筘,再空一筘,以此形成清晰的方形孔眼。这两件仕女骑马俑的服饰反映出及其浓郁的盛唐风格,紧身袒胸的半臂襦,长裙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里。花钿妆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妆,又称花子、媚子,施于前额眉心。这两尊仕女俑白皙丰腴的脸颊,两弯浓黑的眉毛,额际点花钿,鼻梁端正,小口朱红,浓丽多姿,是唐代仕女的肖像。
  • 摘要:通过对出土的汉文文献中关于吐鲁番的地名特征进行分析,一种观点是认为吐鲁番地名是由历史事件因素导出的地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地形地貌因素产生的地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物产出现的地名。然后通过对居民民族语言的演变进行分析,认为从汉晋到唐宋,再到元明清,吐鲁番的地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即从汉晋高昌时期的地名创建期,到回鹘民族语言变称期,再到元明清回鹘语音地名汉译期。在后一时期里,尽管汉文译出书写表述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地名原创的汉文名,这就是吐鲁番地名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 摘要: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国后,唐朝政府在该地设置西州,属于正州。据传世文献记载,唐朝在西州推行与内地一样的州县制度。但是,县以下的行政建制阙载。本文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证明,唐朝实行于内地的县以下的乡里制度也推行于西州地区及四镇地区。唐朝立国不久,就废止了乡正长,里正长成为地方基层管理的重要力役。吐鲁番出土文书反映出,唐朝铨拟里正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为了保证政令及时传达、对乡村事务及时了解和处理,唐代实行了里正上直及县吏分片管理制度。唐朝对安西四镇地区的基层行政治理是非常有效的。出土文书证明,乡里村坊名称出现于四镇地区,村的命名采用“自名”原则。这些事实表明,四镇地区县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是随着羁縻州制度在四镇的建立而诞生的,唐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已经渗透到了四镇的最基层。
  • 摘要:回鹘文《弥勒会见记》(Maitrisimit Nom Bitig)是一部长达二十八品(包括序品和1-27品)的大部头佛教文学译著.是研究西域文化史,包括维吾尔文化史、宗教史、哲学思想史、文学史、翻译史、戏剧史和古代语言的珍贵文献之一.根据发现地区,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有两种版本:为20世纪初德国“考古队”从吐鲁番胜金口和木头沟古遗址中所获得的“吐鲁番本”,共227叶(454面);是1959年维吾尔族牧羊人耶赫亚·热依木在当时的哈密县天山公社铁木尔提的地方发现的“哈密本”。关于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成书年代的观点进行归纳:8-9世纪(勒柯克、希那斯·特肯、耿世民),9世纪(葛玛丽),10世纪(哈密顿),10世纪和11世纪之间(冯家升)。作者认为第一种观点较早且依据不充足,第二种观点略早,第三种观点较切合实际,第四种观点略晚。最后介绍了“哈密本"《敬品》新发现的第二叶。
  • 摘要:尼牙子家族的土地买卖契约,从清光绪十七年(1891)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每件契约的契文及申官立案、税契程序都比较完整,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乃在整理这批契约文书的基础上,对于清代特别是清王朝晚期,土地买卖契约的具体程序和规定,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这些程序和规定的变化,以及这些演变的意义等作出考察。表明从土地买卖制度变化的基本方面看,在由清末向民国的变革转化过程中,新疆与全国的大政方针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具体的政策措施上,表现出了一些民族地区的特点和灵活性。
  • 摘要:淝水战役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地区出现割据纷争局面,河西地域集团开始走向独立发展道路.凉州土著官吏与前秦派遣流官之间,在关于河西政治归属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分歧,形成"保据自守"与"立勋王室"两种意见.吐鲁番出土《白雀元年衣物券》,为研究和判断前秦统治河西及高昌地区情况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但是对文献资料、考古材料的不同运用和解读,导致学术界在关于"白雀"年号归属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因此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掘传统文献资料信息,通过分析淝水战后河西地域集团派系纷争及其政治动向的变化,试着厘清吐鲁番出土"白雀"年号归属问题.研究表明淝水战役后,梁熙的政治态度和利益取舍表现出动摇和反复性。他既不采纳杨翰在高桐、伊吾关隘阻截吕光东返之路的建议,也不采纳张统奉苻洛以赴关中勤王赴难之策。在吕光西征获胜东返的问题上,选择消极被动地防御,又派人杀害前秦宗室苻洛以绝人心所望,意在彻底消除前秦苻氏在河西的政治影响,但结果却加速了河西地域集团各派力量的分化进程。苻洛被诛,使得前秦派遣流官对梁熙产生失望和离心情绪,导致他们开始转向支持吕光西征军事集团,遂发生武威太守彭济执梁熙请降事件。而淝水战后梁熙企图利用北方分裂割据形势实现保据自守策略,在凉州土著官吏支持下对外寻求政治盟友,后秦政权通过河西走廊将政治影响间接地扩展到高昌地区,这应是吐鲁番文书中出现“白雀”年号的历史背景。
  • 摘要:对正史《西域传》进行分析,发现将西域地域范围的西端设定在了今西亚地区,并未包括地中海地区,非洲地区也未涉及。向南包括了卫藏地区、安多、康巴藏区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不丹和现在的克什米尔部分地区,南亚的其他地区并未包括其中。产生如此变化,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不断深入,来自西方全球性的地理地域观念传到中国,对《明史·西域传》中对西域地域范围的最后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贸易通道,把部分沿海地区记入它传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和史书编纂需要的。从明朝当时所统治的地域来看,前朝正史之《西羌传》、《西南夷传》、《北狄传》所记载的地区当时出现了几种统治情况:北部的蒙古地区是属于一个独立发展的地区,虽有少量的通贡或部分部族的臣服,但并非是明朝直接统治地区;《西南夷传》所记载的地区要么已经成为了独立发展的国家,只和明朝保持着通贡关系,要么就已经完全纳入到明朝的政治版图而另入他传,比如当时的越南、云南;对于西羌之地,实际为明朝的有效控制区。
  • 摘要:为了推动学术发展,本文主要是对有关高昌回鹘佛教艺术的三个问题,即"高昌金刚力士的嬗变"、"北庭西大寺'分舍利'图"和"奏乐婆罗门补考"做补充研究,补证一些资料.另,"梵天劝请与五髻乾闼婆"是笔者新的考证与研究,一并发表.本文的四个题目补证,从中都明显地看到龟兹佛教及形态的印记。特别是“梵天劝请”题材在高昌回鹘佛教中的发现,说明某些小乘思想还在影响回鹘佛教,十分珍贵难得。联系回鹘文小乘思想《弥勒会见记》的发现,高昌回鹘佛教中存有小乘内容的图像,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现象自然也和“高昌回鹘”与“龟兹回鹘”的政权交织紧密相关。不论是金刚力士的嬗变和北庭西大寺“分舍利”的描绘,都体现出回鹘人的聪明才智。回鹘西迁高昌建立的高昌回鹘政权,时间不是很长,就在佛教艺术上创造出令人赞叹的成就。这种创造精神体现在高昌回鹘时期的各种造型艺术中。著名的大幅“佛本行经变”图(有的称“誓愿图”)就是回鹘佛教艺术的精彩典型之作。造型独特、构图新颖、色彩浑厚、充满活力是回鹘佛教艺术的特有风格,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支绚丽的奇葩。
  • 摘要:吐峪沟K18(对应克莱门兹第6)是在吐峪沟东区北侧的中心柱佛殿.2010年8月作者带照相家(铃木迅)和助手访问了吐峪沟K18,用可见光和红外线拍照。回国后通过电脑处理,图像恢复得相当好。为了观察模糊的壁画和题记,红外线照相是考古学者和美术学者常用的方法。透过薄泥土,红外线认出泥土下的轮廓线。如果红外线拍照的效果不够的话,用照相修饰软件来进一步强调和明显化轮廓线是很有益的办法。要想获得轮廓线的信息,用红外线照片是最好的方法。但是,红外线一方面明显化墨线,另一方面也消去了墨色以外其他颜料的色彩。所以,只用红外线不一定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按照具体需要,有的时候用红外线照片,有的时候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合成图像。
  • 摘要:本文结合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镇墓神物的实际情况,主要探讨镇墓神物中的镇墓神兽,这类俑像从质地上来划分,可以分为木质镇墓神兽俑和泥质镇墓神兽俑两种。对11件镇墓神兽所属墓葬的年代讨论来看,墓葬年代均在初唐末期至盛唐时期这个时间范围,说明泥质镇墓神兽在唐灭高昌置西州后近半个世纪才开始在高昌地区流传、使用,并持续到盛唐末期。在这两个时期,通过传承、融合并有所发展、创新,阿斯塔那墓地随葬的镇墓神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吐鲁番地区是西域和东方交通的门户,为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争夺的交通要冲。高昌本为车师人故国,到汉朝时为戊己校尉的驻地,此后被北朝各代先后管辖。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灭麴氏高昌国置西州,并推行与中原相同的军政体制。从此,吐鲁番地区成为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并处处留下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印痕。
  • 摘要:分析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双头鸟纹刺绣及命名为“共命鸟”的原因,阐述了华夏大地上有关“双头鸟"的考古和文化遗存,认为高昌郡时期出土的这两幅“鸟龙卷草纹”刺绣中的“双头鸟”图案正是这样,它是古代中国人民从求孕、求育、求子嗣繁衍观念引申而来的与祈求夫妇和谐、多子多福有关的文化符号,是高昌人民追求生活幸福的象征。
  • 摘要:吐鲁番雅尔湖千佛洞5号窟内现存有用硬尖锐物刻写的突厥文题记,这些突厥文题记1960年首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发现。雅尔湖千佛洞5号窟西侧墙壁上的突厥文均为从左到右横书,按其分布位置,可以分为上方、中部和下方三部分。综合突厥文题记来看,这些题记的字母符号刻画不规整,不统一,语言也不像鄂尔浑碑铭一样流畅。这些似乎说明,这些题记可能不是什么重要人物遗留下来的,或是突厥文在此时期已不流行。因此推断,这些突厥文题记的刻写时间应在9世纪左右。
  •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北凉高昌太守——隗仁。文章分析了隗仁的姓氏、族属和籍贯,出任高昌太守的缘由,上任高昌太守的时间、任期,阐述了隗仁的政绩及其治理高昌的意义。
  • 摘要:唐代军事文书是唐朝宫府公文,是研究唐代西域史(军事史)、西域军防体系最直接、最可信的史料。《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文书篇》分类、定名、断代、题解、注文等,是经初步研究文书得出的,是文书本体学研究范畴;《研究篇》15篇论文是8位作者从不同视角综合研究唐代军事文书的成果。而创新性和系统性是其学术价值的基本体现。创新性是本课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创新性分别贯穿于《文书篇》和《研究篇》。系统性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系统性不仅分别贯穿于《文书篇》和《研究篇》,也体现在两篇的一体性。吐鲁番所出军事文书是吐鲁番文书的重要部分,系统整理研究吐鲁番文书中的唐代军事文书,是吐鲁番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对吐鲁番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吐鲁番学发展史上亦确立了一定的历史地位。
  • 摘要:也迷里古城遗址,是辽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即西辽创建的都城、蒙元时期窝阔台汗国的都城,在新疆辽蒙元时期考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采集颅骨的年代又推测在蒙元时期(1206-1368年),对这一时期居民的人种进行分析,自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研究。通过对额敏县也迷里古城遗址墓葬出土颅骨进行分析,从采集的人骨可以分辨出有两个男性和一个小孩个体,其中2012EYMl号是壮年一中年男性个体,2012EYM2号是年龄在40-45岁的中年个体。2012EYMl号和2012EYM2号个体在形态观察上,颅形皆为卵圆形,有矢状脊,颅顶缝相对简单,表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在测量项目上,颅宽,2012EYMl号个体140.7、2012EYM2号个体132;星点间宽,2012EYMl号个体106.3、2012EYM2号个体103。前者表现出一些差异,不过,在人种类型之间的变异范围内,后者还是比较接近。2012EYMl号个体颅骨的基本特征:颅形卵圆形,眉间突度中等,有矢状脊,眉弓凸度稍显,眶形椭圆形,眶口形状呈敞开形,眶口倾斜属后倾,鼻前棘稍显,鼻骨形状自上向渐增宽。颅最大长比较短,颅宽偏宽,颅指数显示是圆颅型;鼻高偏低,鼻宽偏宽,鼻指数显示是阔鼻型;眶宽偏窄,眶高偏低,眶指数显示是中眶型;上面高中等,中部面宽中等,上面指数还是比较偏大。此外,额最小宽偏窄,鼻颧角较大说明上面偏平,而颧上颔角中等,说明中面部突出中等。鼻骨最小高偏低,鼻骨最小宽偏宽,鼻骨角比较小,说明鼻不突出。2012EYMl号个体颅骨的大多数观察和测量特征还是趋向蒙古人种,在蒙古人种组别之间趋向南亚蒙古人种类型。不过,颧颌指数和眶高这两项特征,皆趋向欧罗巴人种的特征,可能反映的是西域北疆草原居民人种类型的体质特征。
  •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和吐鲁番学研究的紧密关联也应越来越为学界认同。“吐鲁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以吐鲁番地区为中心并辐射到整个西域地区的文化遗存与文明传承。进行吐鲁番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拓展视野,充分彰显吐鲁番的地域特点和优势。改进研究方法,运用文物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文献学、图像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探究,重视吐鲁番所出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尤其要关注其中双语、多语文献的释读、比照工作,一定要培养掌握少数民族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和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开发人才来直接参与吐鲁番学资料库的建设工作,需要一部翔实、科学、简明的《吐鲁番文化史》与一部兼有学术性、可读性的《吐鲁番地域文化通览》,运用“创新合作”的模式来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与个人的学术交流。建议吐鲁番研究院要有学者来参加专业委员会,参与撰写“丝绸之路学系列丛书”,加强实质性的合作。
  • 摘要:新疆史前宗教考古发现许多与神秘数字"七"有关的遗存.崇"七"文化习俗在中亚许多民族的历史中都存在,并且习俗一直流传到现代.结合民族学材料,本文认为中亚地区广泛存在的"七"崇拜文化现象,追根溯源,与这一地区原始人类的灵魂观以及宇宙观有密切关系.对于宇宙结构的认识,是原始宗教产生的重要根基,原古人类认为宇宙有多重结构。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的基础,原始宗教中的灵魂具有多重性和多结构性的特征。对宇宙和灵魂的认识,构成了人类世界观的主体,是一切宗教哲学的基础。在原始思维中,这两者没有截然的区分。
  • 摘要:分析了新疆鄯善洋海墓地殉马、出土皮囊、出土木旋镖等情况,认为出土于洋海墓地一号墓地的三件皮囊如果是马球,那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马球实物,吐鲁番洋海一号墓地根据墓葬埋葬形式、相关出土器物类比及相关器物的碳十四测年等综合判断,据考古学家吕恩国认定出土皮囊的墓葬年代当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也就是战国晚期。这样就比东汉最早记录马球的《名都篇》,比唱婉、陈楠两位先生收藏到的六块浮雕画像砖的年代早500多年,那么当张骞凿空西域之前,马球早已在吐鲁番盆地流行,关于它的源流问题至少可以断定,中原的马球运动是由西域传入的。
  • 摘要: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和贸易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大会共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研究论文52篇(论文集收录28篇),涉及内容广泛,汇聚资料翔实。总体归纳体现在四个方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的理性探讨,对丝绸之路沿线文物的发现认识及其在丝路上的经济文化价值,对作为丝路枢纽之地吐鲁番出土文献的研究,对吐鲁番及其相邻地区文物遗迹的研究。
  • 摘要:简要介绍了维吾尔族族源、维吾尔族语言文字以及维吾尔族古籍文献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自1984年成立以来,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经过认真选题和论证,根据“七五”至“十五”四个五年规划确定的出版项目,陆续整理出版了《福乐智慧》的三种抄本影印本、《五卷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金刚明经》等70多部维吾尔族古籍,同时一方面按照文化部、国家民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新阶段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编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普查登记以及整理、翻译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古籍修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专业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少数民族古籍专业队伍,为做好新时期本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修复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笔者此文通过对葡萄酒生产及《高昌张武顺等葡萄亩数及租酒帐》(以下简称《张武顺帐》)的重新研究揭示高昌国葡萄酒生产与丝路贸易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武顺帐》出自阿斯塔那320号墓,共有四件残片组成,不详纪年。本件文书的基本登录格式是先记某户有葡萄园若干亩,再登记该户酒的情况。同时对同为绿洲王国时代稍早的鄯善王国的佉卢文书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如果执着于概念界定而将这种葡萄酒贸易排除在丝绸之路贸易范畴之外,恐怕有失妥当。如果高昌国的葡萄酒贸易也可归入丝绸之路贸易的范畴的话,那么丝路贸易与高昌国百姓之间的密切关联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 摘要:在唐代,处于西北的新疆在解决军需问题上,除内地供给外,还是依秦汉旧制实行驻军的屯垦。出土文书中除了垦耕的相关记载外,也有如“白涧屯”的纳粮记录。据出土文书所记,有残缺的纳粮帐反映了“函”作为量词,由“函容”义引申出来并专用于“书函”。从纳粮文书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就已普遍采用“尚”字作为计数,犹如今日以“正”字作“五”的计数。三笔交纳共见有玖佰捌拾硕,除了青稞、大麦外,根据《唐六典》所记,犹有秣草。惜白涧屯纳粮帐的残失,不见有秣料交纳的记载。根据均田制下,交租二石,亦有秣料交纳。这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即可见到。
  • 摘要:本文拟对高昌城西水渠进行考察。主要研究其中3条,即左官渠、树石渠、坚石渠,认为左官渠为南北流向,使用的时间段位高昌国时期(640年唐灭高昌之前)、武周载初元年(690)、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左官渠至少也使用了一百年以上。据文书内容推测,大约龙朔二年(662)至麟德二年(665)年间树石渠已存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前后仍在使用,该渠在当地至少使用八十来年。关于坚石渠的文书都是开元时期的,但关于坚石渠的使用时间有待考究。
  •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通古今雅俗之变的文字、音韵、训诂与方言、通语的知识,做别开生面的研究。考释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中常见的一些重要名词:单于、可汗、阿干等词的原词音义,证明它们其实都是原出于汉语,经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借用之后再回译为汉语的变异结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