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4年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国际研讨会
2004年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国际研讨会

2004年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4-07-09

主办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协会

会议文集:2004年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转基因油菜商业化与环境安全管理的现状,从油菜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扩散和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转基因油菜在我国的生态风险问题。分析认为,我国是许多十字花科植物进化起源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生态环境类型复杂,转基因油菜的外源基因可以通过花粉向白菜和芥菜类植物扩散。在我国,油菜的转基因技术较为成熟,油菜的转基因实验频次很高,涉及的基凼种类繁多,进口转基因油菜数量巨大,隐患不容忽视。在我国转基因油菜的基因扩散风险高于其它作物,而其安全性管理和研究却十分薄弱,检测和监测手段无法满足安全管理需求,这一现状必将阻碍我国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进程,并对我国环境安全带来隐患。作者呼吁,加强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意识,加强我国转基因油菜的安全管理,加强转基因油菜检测和监测等技术平台的建设。
  • 摘要:本文对我国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5a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主要包括,转基因方法与体系、转基因小麦基因型、转入的基因及其主要来源、转基因小麦品系与品种、转基因小麦的中试与环境释放、转基因小麦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和研究队伍。同时,对未来5a转基因小麦的发展作了展望。
  • 摘要:本文引用了国内外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验结果以探讨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风险。这些研究和试验表明,转基因水稻通过基因流污染其亲近的栽培品种和野生稻的风险明显存在,在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基因污染问题,对水稻遗传多样性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并难以补救和修复。中国在抗虫和抗病转基因水稻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将面临大规模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生产。但已有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乐观,因为基因流问题意味着这将对中国这样一个水稻起源国家的水稻遗传多样性产生威胁。转基因稻米作为主要食粮对人体健康安全也存在隐患。因此,当前应该加强对转基因水稻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环境监测,严格对其商业化生产申请的审批。在开发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传统水稻育种的研究。
  • 摘要:在经历了许多新法律的多次修改和引入以后,现在,欧盟终于有了一个新的法律框架。本文关注的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法规——欧盟《2001/18/EC》法。该法令是关于转基因生物(GMOs)的故意释放和上市。本文还讨论了奥地利在欧盟新旧法律之下在风险评估方面的经验。主要论题如下:1、欧盟有关基因改造生物故意向环境释放的《2001/18/EC》法令;2、风险/安全评估—方法;3、风险/安全评估—标准;4、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出路;5、奥地利联邦环境处所做的研究。
  • 摘要:本文分别探讨了管理转基因生物的欧盟生物安全框架中的有意释放/投放市场、转基因食品/饲料、可追踪性、越境转移及共存,然后论述了欧盟生物技术政策的原则。
  • 摘要:本文论述了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包括:1、基因表达产物(非核酸物质)相关的健康影响;2、蛋白质可能致敏性;3、食品关键成分相关的安全问题;4、植物中的代谢产物的安全性;5、转基因食品的加工过程与人体健康;6、营养的改变;7、转基因食品中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的安全性问题。然后论述了中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又介绍了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与营养评价指南》的框架《目录)。
  • 摘要:本文中,笔者将简短描述科学家们总结的转基因生物主要潜在的环境影响,并对人类与动物的健康提出科学顾虑,主要是基因改造植物(GMP)的影响(基于科学文献)。
  • 摘要:生物技术正向纵深发展。在医药方面已经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转基因植物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作物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及品质改良方面收到不少经济效益,农民现时相对受益。但是也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如毒蛋白,草甘膦,病毒外壳蛋白,抗生素抗性等;二是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作物对杀虫剂的耐药性,毒性对生物及害虫种群变化的影响,植物对锄草剂的耐性,除草剂对土壤及水分,对生物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基因飘逸到其它近源物种;对野生物种多样性;嵌合载体成分对细菌及病毒的影响等。所发生的影响不只是初期发现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不利作用,还可能有长期的潜在的不利影响,如对耕作制度,生物资源,商贸竞争的不利影响。转基因植物的安全问题还在不断增加。一些研究发现,某些转基因作物这些问题主要可产生于对目标基因及标记基因的选择上,以及构建的易于转移的基因运送载体和它所携带的各种调控元件上。应当承认,转基因植物不都是有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承认,存在一定程度风险,应权衡利弊。科学愈辩愈明,技术愈改进愈安全。现在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为减少和防止转基因产品的风险,第一,应早期避开产生风险的因素,研究革新转基因技术,开发或利用可替代的更安全的基因操作平台,生产更安全的基因工程产品,这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第二,建立严格的基因工程生物的安全管理制度。增加检测内容,研究灵敏的检测技术,早期检测及预测技术,跟踪研究转基因体对人体健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生态平衡及土壤,水分,空气的影响。早期避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这是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基因作物在为害虫综合治理(IPM)和解决世界粮食不足等问题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和威胁。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呈现单一化趋势,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影响靶标害虫的存活率、生殖力和种群数量,对靶标害虫通常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也有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非靶标害虫可能没有控制作用或控制效果较差,对天敌的种群数量和控害潜能也有影响。大面积推广应用转基因作物,为建立害虫生态控制和植物健康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从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等不同水平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生态安全性评价,有助于提高转基因作物害虫的治理水平和制定农业持续发展的策略。
  • 摘要:本文提供的经验主要基于两项工作,第一是关于中国生物技术政策过程的研究;第二是关于生物技术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经验概述。本文将两者工作联系起来。具体包括:1、生物安全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2、中国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决策;3、生物安全条例与风险评估;4、公众意识与公众协商。
  •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如下几方面内容,包括:1、 第一次在国际法中认识到,GMOs(遗传工程和基因修饰生物体,又称“转基因生物”)与其他自然产生的生物体有本质上的差别;2、对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风险评估;3、中国正处在成为《议定书》缔约国的进程之中;4、《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项处理主要与GMOs越境转移(进口和出口)有关的法律工具等。
  • 摘要:2003年8月8日,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分别向DSB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请求。在2003年8月29日DSB会议上,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的要求,DSB就“欧盟:影响生物科技产品的审批和销售的措施案”(WT/DS291,292,293)设立了单一的专家组。中国保留了作为第三方参加专家组程序的权利。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指控了欧盟所采取的三项措施:1、暂停考虑生物科技产品的审批申请(“暂停”);2、对于特定生物科技产品申请的审批不予考虑或存在不适当的迟延(特定产品“暂停”);3、部分欧盟成员国对于以获欧盟批准的生物科技产品的禁令(“欧盟成员国销售或进口禁令”)。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认为,欧盟的上述措施违反了《SPS协定》以及《GATT 1994》第3条第4款。此外,如果专家组认为上述措施不是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上述措施则违反了《TBT协定》。由于本案的裁决不但将影响现有的转基因产品的研究、生产和贸易,而且可能影响各国在转基因产品审批上的尺度和做法,因此受到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商务部牵头,中国作为第三方参加了本案的诉讼程序。金杜律师事务所受商务部的委托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由于案件正在进行,下面将会就网上已经公开的各方书面陈述内容进行摘要介绍,包括转基因技术及其争议、欧盟转基因生物审批程序、审批程序的“暂停”以及争议的主要议题。
  • 摘要: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项与转基因生物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议定书从起草、谈判、定稿到正式通过历时近6年。在议定书谈判过程中,虽然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有许多,但是它对转基因生物贸易可能产生的直接和潜在影响则是谈判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议定书最终通过的条文反映了不同国家和相关利益集团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特别是有关影响转基因生物贸易问题上的妥协。本文基于议定书与WTO国际贸易规则在法律地位关系上的模糊性,具体分析了预先防范原则、AIA程序机制、风险评估模式与方法、产品标识要求以及决策过程中的社会一经济因素考虑可能对转基因生物贸易产生的影响。
  • 摘要: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栽培稻创造转基因水稻的方法为提高水稻产量、抗性和品质,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粮食紧缺矛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稻米在我国食物结构中的重要性和水稻起源的特殊地位,按照人类意志创造的转基因水稻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预料的灾难,因此,转基因水稻安全性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我国水稻种植区划和野生稻的遗传资源状况,分析了转基因水稻基因流对野生稻的可能影响,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出发,客观地分析了转基因水稻的利弊关系,并针对转基因水稻对野生稻的潜在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摘要:本研究从形态、染色体及分子水平上证实,转基因不结球白菜中编码除草剂Basta抗性的bar基因能在田间条件下,经自然传粉,侵入同一基因组的芜菁、结球白菜、其他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也能少量侵入同属异种的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在温室人工辅助授粉的条件下,除在上述种中的基因漂移率提高外,bar基因尚能以一定频率侵入同属的黑芥、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基因组中,但始终未能得到转基因白菜与结球甘蓝、萝卜的杂种。转基因白菜与十字花科的7种常见杂草经温室人工辅助授粉,也均未得到抗性杂种。获得的种间杂种减数分裂不正常,导致花粉发育障碍,植株结实率低下或不结实。
  • 摘要:本文比较了来自美国盂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32B、DP104和国内新近开发的一个新品系99-1之间在苗期和花铃期顶端叶片的Bt蛋白的含量变异,发现Bt含量在品种(系)间的差异并不大,但花铃期的Bt含量显著地高于苗期的。该研究结果与有些报道比较一致,但也有的研究报道认为,苗期的Bt蛋白含量要明显高于花铃期的。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的推广品种32B及其自交后代中Bt蛋白的变化,研究发现,各代间的可溶性植物总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有意思的是原种的Bt含量要小于自交1代植株的,但差异不显著。另外,本研究还以转基因抗虫棉410B为母本与常规棉进行杂交,研究&基因在后代中的分离规律,发现F2代中阳性植株的Bt蛋白表达含量的降低,并且阳性和阴性植株在F2代中呈现近于3:1的比例,但由于重复较少,谨慎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12个超市1 000位消费者的现场问卷调查,本文揭示了消费者中有64.9%的人对转基因生物和产品不太了解或不了解,非常了解的仅有2.3%。在标识方面,有45.3%的受访者不知道我国已对转基因产品实行标识,另有42.6%的受访者虽然知道有标识,但不能够辨别市场转基因产品的现有标识,共有96.9%的受访者要求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实行标识,其中有48.1%的消费者要求标识醒目。在消费倾向方面,有69%的受访者信任传统食品;仅有5.20%的受访者信任转基因食品;而25.8%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另有80.5%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应该“适当发展”转基因技术,并在“发展技术的同时,慎重商业化生产”,而认为应该“积极发展”和“不作重点发展”的观点分别为10.9%和8.6%.
  • 摘要:本文探讨了《关贸总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关系,然后论述了生物安全措施、转基因标识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及TBT协定和告知消费者的标识的内容,又探讨了生物安全措施与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关系、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对欧盟的影响以及《生物安全议定书》和WTO的关系。
  • 摘要:在《卡特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谈判中,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卡特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中与贸易相关的规定,阐述TO相关协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最后结合WTO多哈回合贸易与环境议题谈判就如何对两个规则进行协调进行探讨。
  • 摘要:异羟肟酸和酚酸类物质是玉米植株中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可以帮助抵御各种病原菌、害虫、线虫和其它植物的危害。文章采用HPLC法研究了Bt玉米DIMBOA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之间DIMBOA含量的差异很大;各&玉米品种叶片中的DIMBOA含量普遍低于相对应的非转基因近等基因系。从不同部位的叶片看,玉米幼嫩叶片中的DIMBOA含量普遍较高;不同品种叶片DIMBOA含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幼叶之间,而老叶间的差异普遍较小。与相应的非转基因近等基因系相比,虽然Bt玉米中香草酸和丁香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减少,但阿魏酸的含量却显著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外源Bt基因的导人和表达,使得玉米原有的部分次生代谢受到了抑制,DIMBOA和部分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减少,削弱了玉米原有的生化防御机制。
  • 摘要:随着转基因植物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其进行土壤微生态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态系统可能产生影响的多个方面,包括根系分泌物和转基因植物残体的作用,转基因植物向土壤微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对土壤微生物及动物的多样性及种群数量影响,对微生物调节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转换能力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了今后进行此类研究的策略及其重点。
  • 摘要: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研究在全球取得迅猛发展,大批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和品质改良的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环境和进入到商品化市场中,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等问题带来无限机遇。但随着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环境的规模越来越大,转基因对生态环境等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转基因逃逸的可能性、逃逸途径以及向非转基因品种、野生近缘种和野生非近缘种等逃逸后可能造成的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概述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阻断转基因逃逸主要方法。如利用雄性不育、无融合生殖、染色体特异性的细胞遗传、节制基因、质体(叶绿体)遗传转化等;利用共转化方法、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子技术等方法剔除标记基因和利用生物安全标记基因。
  • 摘要:本研究以紫花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京引豆-01为供体,以白花的不同栽培大豆品种和野生大豆为受体,受体与供体材料间隔种植,成熟时收获受体植株的种子,检测异交率。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品种的异交率差异明显(0.03%~0t.58%),半野生品种的异交率为1.32%,以野生大豆异交率最高(7.82%)。对花粉逃逸植株的基因组DNA及以京引豆-01为父本、淮丁127为母本的F2代群体进行PCR检测,发现部分杂种及F2植株中能检测到外源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目的基因CP4EPSPS。说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外源基因可通过花粉向非转基因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逃逸,并整合到非转基因大豆或野生大豆基因组中向后代传递。因此,在我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 摘要: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田间采集210份大豆样品,利用定性PER技术分析了其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CP4-EPSPS基因)。结果表明:210份样品中,都未检测到CaMV35S启动子成分;在13个样品中虽扩增出CP4-EPSPS特异条带,但对PCR产物的进一步酶切鉴定表明所有扩增结果全部为假阳性;在一个样品(编号为Oxl)中扩增到Nos终止子特异条带。且对PCR产物的进一步酶切鉴定证实了Nos终止子成分的存在。利用巢式PCR对样品Oxl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样品中不含有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成分。
  • 摘要:由于常规林木育种手段周期长、性状分析难度大,成为林木遗传改良的最大障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林木生长率,改良林木品质,增强林木抗病虫、抗逆境的能力,实现其优质高产,可加速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是解决林木育种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在林木抗病虫转基因、抗胁迫转基因和材性改良基因工程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在转基因林木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转基因林木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 hrn2的小面积的新疆转基因杨树和非转基因杨树之间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别不大;而对6.7 hm2以上的转基因杨树纯林和1:1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杨树混交林中昆虫和蜘蛛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觑转基因杨树会改变其昆虫群落结构,在转基因纯林中杨叶蜂(Pristiphora benjingensis Zhouand zhang)为优势种,而在混交林中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us))为优势种,这说明Bt转基因杨树在抑制鳞翅目昆虫的同时,有利于其它食叶昆虫。为了避免其它非鳞翅日食叶害虫的大量危害,在转基因时应采用对非鳞翅目食叶害虫有抗性的种类或品系。转基因纯林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都较混交林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但转基因混交林中瓢虫的数量明显比转基因纯林高,而蜘蛛的数量是纯林中较多。转基因欧洲黑杨在大田种植7a后,Bt基因仍然在转基因植株中稳定存在。实验发现转基因雌株在杂交时普遍存在落花、早期落果的现象,可能是基因改造和组培过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有基因的表达。改变了转基因植物的某些生理特性,尤其是次生物质代谢,进而影响转基因植物抗逆、抗病等性状。这些生理改变可能会影响该转基因植物与其它动植物或微生物的关系,进而影响原来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结构。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之间及转基因林地与非转基因林地之间的细菌总数、放线菌和霉菌无显著差异。说明转基因欧洲黑杨对土壤微生物系统没有明显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必须进一步加强转基因林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监测、风险评估和管理。
  • 摘要:转基因大豆是过去10余年中植物分子育种的最大成果。目前,转基因大豆的播种面积已达世界大豆总面积的50%以上,约为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2/3.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3年进口量高达2 071万t,其中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在国外转基因大豆面积日益扩大、进口转基因大豆充斥市场的今天,中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大力加强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开发,支持本国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应用。根据国外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转基因大豆的推广可从抗除草剂品种人手,同时针对常规育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展抗性、品质、发育等方面的转基因育种。
  • 摘要:美国政府一贯承诺其制定的遗传修饰生物体准则及框架是全面而且严格的。政府和工业部门也表示:由转基因生物引起的环境危险,可以通过风险分析得以有效地控制,主要由管理机构参与协调。然而,通读美国生物安全准则和框架不难发现并非如此。在本文中,将详细讨论其准则系统的缺点和漏洞。包括:1、美国协调框架及其执行机构;2、美国管理权威机构认为的主要环境风险;3、对美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科学批评。
  • 摘要:奥地利联邦环境署承担了数项旨在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项目。本报告涉及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评价的两项研究除环境署外还有赫拉茨大学校际技术、劳动和文化研究中心(the Inter-University Research Centre forTechnology,work and Culture,IFZ),德国ARCSeibersdorf研究中心(the ARC Seibersdorf researchGmbH),汉堡大学生物技术、科学和环境研究中心(the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BIOGUM)等机构一同参与,还有许多专家以个人名义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具体包括:欧盟风险评估实践概述、毒性风险评估实践、体外模拟消化研究的价值、总的建议、对毒性风险评估的建议、实质等同性—实践和建议、过敏性评估实践以及完善过敏性评估的建议八个方面的内容。
  • 摘要:1996年7月10日农业部以第7号令发布《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农业部根据该《条例》于2002年1月7日发布了三个管理办法,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于2002年3月20日正式实施。2004年5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目前《条例》和四个配套管理办法是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本文介绍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并探讨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摘要:本文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寄生性天敌棉蚜茧蜂、棉铃虫寄生蜂测沟茧蜂和齿唇寄蜂生长发育的影响。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棉蚜寄生蜂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双价棉田棉蚜茧蜂的羽化率和蜂重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棉蚜茧蜂对用双价棉、Bt棉和常规棉处理的棉蚜的寄生数量、蜂羽化率、历期及蜂重均没有明显影响;虽然双价棉田出生的棉蚜茧蜂对双价棉田棉蚜的寄生率有所下降,但棉蚜茧蜂的羽化率却明显提高,说明转双价基因棉对棉蚜茧蜂的寄生力影响不大。转双价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蜂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双价棉和Bt棉均严重影响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的寄生率、羽化率、茧重和蜂重,但双价棉对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的影响比Bt棉的影响小。
  • 摘要:以多年饲养的敏感棉铃虫为寄主,在室内研究了转CrylA+CpTI双价基因抗虫棉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和2龄棉铃虫在抗虫棉嫩叶上不能存活。取食抗虫棉饲料的棉铃虫幼虫重显著轻于取食普通棉饲料的棉铃虫重。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对棉铃虫幼虫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取食抗虫棉饲料的寄主后,当抗虫棉叶粉浓度为2%、8%和12%时,卵.幼虫期显著延长,茧重显著减轻(p<0.05),浓度为4%和12%时成虫重显著减轻(p<0.05)。中红侧沟茧蜂在取食抗虫棉饲料的棉铃虫的寄生率普遍低于在普通棉饲料上的棉铃虫寄生率,畸形茧率高于在普通饲料的棉铃虫,棉叶粉浓度分别为2%和4%时差异显著(p<0.05)。中红侧沟茧蜂和抗虫棉双重处理时棉铃虫死亡率高于抗虫棉单独处理时棉铃虫的死亡率。
  • 摘要:在塑料杯中用单、双价转Bt基因棉5~8叶期主茎叶片喂饲高抗Bt棉的棉铃虫初孵幼虫2~5天,分别接人棉铃虫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mediator(Haliday)、齿唇姬蜂Campoletisddorideae(Uchida)和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Wesmael),观察其对天敌寄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调查了Bt棉大田对天敌和非靶标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转Bt基因棉中双抗和新棉33B喂饲的抗Bt棉的棉铃虫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寄生率、结茧率、羽化率及茧重有明显的影响,分别下降55.6%和49.8%、59.1%和51.9%、69.5%和68.2%、20.9%和17.2%;用对照棉(苏棉12)喂饲的抗性棉铃虫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寄生率和结茧率也有明显影响(分别下降41.5%和47.3%),但对羽化率和茧重无明显影响;而双抗321无明显影响。(2)用中双抗、双抗321及33B喂饲的抗Bt棉的棉铃虫对齿唇姬蜂的寄生率(分别下降39.9%、49.7%及46.4%,下同)、结茧率(45.2%、50.4%及44.2%)、羽化率(63.5%、54.7%及59.2%)有明显影响;用常规对照棉苏棉12喂饲的抗性棉铃虫对齿唇姬蜂的寄生率(下降25.1%)、结茧率(25.3%)、羽化率(65.2%)及茧重(20.7%)有明显影响。(3)用双抗321和中双抗喂饲的抗Bt棉的棉铃虫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平均死亡率为24.0±8.9%;但对2龄以上幼虫及成虫存活率无不利影响。(4)用中双抗、双抗321及新棉33B喂饲的抗Bt棉的棉铃虫对大草蛉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较明显影响,死亡率分别为66.7%、63.3%及50.0%;用常规棉苏棉12喂饲的抗Bt棉的棉铃虫对大草蛉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平均死亡率为36.3%;取食新棉33B的抗Bt棉的棉铃虫对2龄幼虫也有一定的影响,平均死亡率为26.7%;其余无不利影响。(5)江苏阜宁、六合、河北威县等地转Bt基因棉大田调查表明新棉33n对棉铃虫幼虫寄生蜂齿唇姬蜂有明显影响。(6)江苏阜宁、常熟、六合转Bt基因棉33B大田对刺吸式口器棉蚜、棉红蜘蛛、棉盲蝽象等非靶标害虫没有明显的控制效果,相反其发生数量和危害有加重趋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