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国家安全论坛
第三届国家安全论坛

第三届国家安全论坛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4-11-16

主办单位: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北京大学

会议文集:第三届国家安全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入21世纪,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善于从中外历史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为此,第三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把会议的主题定为“大国兴起中的安全问题”。围绕会议主题,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主要介绍了关于对大国兴起历史轨迹的认识,关于维护我国安全的战略思考。
  • 摘要:1941年,世界上第一个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建国24年后的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遭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集团德国法西斯等国军队侵略战争的重创,陷入了严重的国家生存危机。当前中国的发展亦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尤其面对美国强大军事力量的战争威胁。汲取苏联遭受战争重创、危及国家安全的历史教训,正视中华民族振兴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对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有多方面的启示。本文介绍了苏联崛起初期遭敌侵略战争重创,严重危及国家存亡的惨痛历史教训,分析了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强敌战争威胁,提出维护中国发展国家安全的对策建议。
  • 摘要: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声称是爱好和平的,但对“和平是什么”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根据笔者所查阅的中英文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人类关于和平与战争两者的知识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些工具书,基本上是用同义反复的方法把“和平”定义为“没有战争的状态”,解释“和平”词条的内容仅是“战争”词条的十几分之一或是几十分之一,有些工具书甚至只有“战争”词条而没有“和平”词条。由于和平与战争是对立的概念,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和平在各方面都与战争对立。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和平与战争的特征既有对立之处也有相似之处,故想通过分析和平特征的方法,探讨和平的性质。
  • 摘要:中国古代虽未正式使用“国家安全”一词,但有关国家安全的思想体现在诸多文献之中,且多用一个“安”字来表示,如“国泰民安”、“安邦定国”、“居安思危”、“长治久安”,等等。其中包蕴了许多深刻的哲理,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和中国战略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可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中国在历史上既有雄踞世界的鼎盛时期,也有蒙受外敌入侵的民族危机。其中的经验教训今后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中华民族有关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历代开国明君的政策。纵观中国历史,在国家安全方面最大挑战往往是内优外患同时并发;最成功的经验是富而以民为本,强而与邻为善,安而有备无患;最大的教训是弱而朝政腐败,乱而压内媚外,战而有患无备。
  •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力迅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增强,这已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还面临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但与增加GDP几乎同等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塑造一个和平友好、永不称霸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也是能否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重要前提。本文提出国家形象是不可或缺的软国力,介绍了新时期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指出塑造国家形象需要多方努力和经久耐心。
  • 摘要:从1783年到1840年,中国从“康乾盛世”跌入为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境地,美国则从一个新生的国家一跃而为西方强国。短短半个多世纪,两国的发展何以会如此悬殊?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权衡对比,才能有鉴别。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1783年至1840年中美两国的不同战略因应,并在对比中反思那次世界历史转折时期中国错失战略机遇的历史教训,旨在为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挑战,把握战略机遇,提供借鉴。
  • 摘要:“尽管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领土争端、民族纷争、宗教冲突以及势力范围的划分,仍是人们干戈相向的几大动因,但这些传统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与攫取资源、争夺市场、资本控制、贸易制裁等经济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甚至让位于这些因素,形成威胁某个或某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新形态。这类形态从外观上看可能毫无军事色彩,因而被某些观察家称为‘亚战争’或‘类战争’,但其在所攻击的领域里造成的损毁,却绝不亚于一场纯军事战争”。自1997年7月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两件把东南亚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深刻影响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世界及东南亚社会,文化的“9·11”恐怖袭击。这两个看似并不相关的事情,被两位中国军人的战争新理论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性思维—超越一切界限和限度。本文介绍了超越一切界限和限度的全球化时代的战争,用“超限战”的思维解读金融暴力的强制与掠夺,简述了“9·11”恐怖袭击前后的东南亚。
  • 摘要:尽管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仍然在生效,尽管日本现在仍然没有拥有一枚完整的核武器,尽管日本还在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惟一的“核受害国”,但这一切都难以掩盖一个巨大的事实——日本已经是全世界最危险的“核武临界大国”,几乎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前苏联”。本文介绍了日本核武的物质条件现状与日本核武的国内政治条件现状,简述了决定日本核武的临界因素—修宪,分析了日核问题与日美、中美关系,并就朝核危机对日核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 摘要:2004年6月14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七项有事相关法案,这七项法案与去年获国会通过的《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等有事三法案等一起构成了日本完整的“有事法制体系”,为日本继续向军事大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法律依据。本文将简述日本“有事法制体系”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我们的对策。
  • 摘要:冷战结束后,国内学界迎来了研究综合国力的热潮,有关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直到今天,人们的看法仍然是莫衷一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到底应包括哪些要素?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如何看待我国国力中的“软实力”?这些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理论或学术层面的争论了,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的国家战略选择和政府宏观决策。本文介绍了我国综合国力发展中的缺失,指出军事实力仍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其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综合实力观”,中国需要理直气壮地发展国防现代化。
  •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纵观国际发展规律,“城镇化”是实现这一大国兴起战略目标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或称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以土地向非农业的城镇转化的现象和城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是人口职业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空间的变化、基础设施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人口、财富、技术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本文介绍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与趋势,简述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城镇化可能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提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安全问题的对策。
  • 摘要:随着近期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和对伊拉克战争根源的反思,考虑中、俄、日石油管道走向的变故,以及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议不断见诸媒体,引发了国内外对能源问题的极大关注。能源问题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笔者提出以下初步的意见,供各方进一步研究参考。世界能源结构及其演变趋势;近、中期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点目标仍将集中在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对我国近、中期能源战略对策的建议。
  •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它蕴涵着国家走向未来、民族振兴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方国家特别美国,也在文化领域向我灌输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对我实行“西化”、“分化”、“软化”等“和平演变”的战略,使得我们的主旋律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而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本文提出把握特点,强化文化安全意识;重在建设,增强文化安全内功;发展经济,铸造文化安全基石;抵御渗透,构筑文化安全屏障。
  • 摘要:最近的二十多年,新疆经历了“三股势力”的严重挑战,今日之新疆,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步人快车道,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央的英明领导,各族干部群众反分裂斗争的决心信心和付出的巨大牺牲的公安武警战士,除此之外,自治区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实践中不断有所探索和发现,值得认真总结。本文简述了“三个离不开”活动、“五观”教育、以及“高度认同”思想工程,进行了国家统一的战略思考。
  • 摘要:2004年5月9日正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与在英国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座谈时,76岁的“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单声先生向温总理提出:“在目前‘台独’势力猖獗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国家制定‘统一法’,一定要尽快制定,而且刻不容缓。”温总理对此回答说:“你的关于祖国统一的意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们会认真考虑的。”本文指出中国层层关注《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说明法理斗争符合国际惯例,为遏止“台独”奠定法律基础,有效地抵制外国干预中国内政的行为,并对新形势下的新需要进行论述。
  • 摘要: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不仅是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开放和我国金融改革深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正如Tarapore所言;“如果一国不为有计划地融人世界经济作准备,世界将会以它们无法控制的方式把它们融入进去。因此,目前的问题不是一国该不该开放资本账户,而在于转变是有序还是无序”。本文介绍了中国开放资本项目的前提条件,分析了中国资本项目管制的现状,对资本管制的成本进行了探讨,提出加速资本项目的开放。
  • 摘要:近年来,美俄两国以及其他地区连接遭受恐怖袭击。恐怖活动、恐怖分子、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热门话题;而反恐斗争、反恐战争、反恐部队、反恐装备等则成了各国政府乃至联合国讨论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恐怖活动被国内外一些专家视为21世纪的瘟疫、恐怖主义是现代文明的毒瘤、国际社会的公害。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我国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确立维护国家利益、具有中国自主特点的科学的反恐战略和策略。为此,本文觉得要明确以下几点:不能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价值观、政治经济利益、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而模糊了我国在反恐斗争中的独立外交政策和正确的安全观;不能苟同美国所谓的“反恐是第一任务”;不能同意“本世纪是反恐世纪”的提法;不能赞同绕开联合国单独行动;不能以西方文明取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 摘要:美国和苏联,是20世纪两个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一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富国,一个曾是年轻的社会主义强国。它们是二战后两极体系和“冷战”对立双方的代表者,是共存于世的两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底,曾叱咤世界风云70余年的苏联在和平剧变中倏忽消失,美国成了不可一世的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时隔不久,当美国当权者正自我陶醉时,世人已在谈论“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强大”的同时,指出美国“其实是一个脆弱的超级大国”。美苏两国的这种跌宕起伏,包含着太多的经验教训供世人思考。本文介绍了美国的崛起及未来走向,简述了苏联摸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挫折,并提出几点启示。
  • 摘要:为纲举目张起见,笔者拟把美国崛起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奠基与立国(1607-1789),以联邦宪法为中心;扩张与起飞(1789-1865),以“西进运动”为中心;重建与发达(1865-1920),以"福特生产方式"为中心;新政与调整(1920-1945),以F.罗斯福“新政”为中心;称霸与冷战(1945~),以“高科技”为中心,本文介绍时选取一件大事为重点,其他问题和要素只作一般介绍,并以它为中心展开。
  • 摘要:本文认为,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要回答的主要是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究竟应当继续介入世界还是转而实行孤立主义?对此美国朝野很快就取得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即美国应当继续介入,实行国际主义。此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点要回答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既然决定介入世界,美国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介入?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有两个: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美国政界、学术界乃至媒体的争论表明,所有的分歧实际都是围绕着这一分野展开的。领导世界与支配世界是两种不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在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方面都有着重要差别。对它们的区分和比较为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补充了其他的研究视角。
  • 摘要:本文介绍了出现“反思苏联历史”现象的社会基础与“反思苏联历史”的主体,重新思考苏联历史的主要方面,对理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上的重要领袖人物等进行了简述,并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限度。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混乱、前途未卜的国家”。然而,仅从1948年到1952年,联邦德国的工业生产就增长了110%。此后其经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不断地创造着经济奇迹。从1950年到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并通过经济实力陆续实现其所追求的政治目标。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实现经济腾飞的因素很多,不仅有特定的国际政治气候等外部条件,还有政府采取的各种改革政策和措施等主观努力。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特定的国际环境及其提供的历史机遇;适应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生产潜力;稳定经济的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
  • 摘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处理和应付危机的核心机构。该委员会作为总统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各个权力部门进行协调的权威机构,已经成为美国决策体系的神经中枢。本文介绍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的时代背景,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属机构包括:部长级委员会、副部长级委员会、政策协调委员会、其他委员会,并对体制沿革、成员及其职责、以及功能及其变化进行了简述,指出今后中国国家安全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应立即强化国家安全体系,优化决策程序。
  • 摘要:本文提出应因国际恐情变化,克服麻痹侥幸思想,保证“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将保护企业海外安全列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任务及国家反恐战略的重要目标,建立长效防范处置机制,统筹考虑经济成本,建立应对海外危机的紧急管理机制。
  • 摘要: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和平发展,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否在这个过程中维护国家的安全。就目前国际战略格局和力量对比来看,惟一能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就是美国。所以,处理好中美关系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笔者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评估,分析了影响中美关系的消极、积极因素,进而提出应对方略。
  • 摘要: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伴随着美国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外交战略的大幅调整以及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强力打击,“布什主义”应运而生。何谓“布什主义”?综其大要有三:一是反恐先行,二是反恐与扩张并举,三是在必要时不惜推行单边政策或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本文指出“布什主义”持久化将对未来世界秩序和亚太地区形势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战略调整及海外军力重组将使欧亚大陆中央腹地的争夺更趋激烈,“布什主义”持久化使我国和平发展既获得战略机遇又暗藏着诸多问题。
  • 摘要:2004年欧洲联盟不是世界新闻明星,但在它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还是发生了不少值得欧洲内外关注的重大事件,本文是择要其中的四项:欧盟第五次扩大、欧盟宪法条约签署、欧元兑美元汇率持高、欧盟经济复苏。总之,欧盟2004年在政治与经济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新进展,但欧洲改革与欧洲联合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而这恰恰是欧洲的未来之所在。
  • 摘要:今年是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近六十年来,作为二次大战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实力大增。近年来,由于日本当局争当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的欲望日见膨胀,人们越来越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和扩张野心复活,从而引起了对日本经济崛起后的政治、军事发展态势的关注。本文指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强烈,介绍了日本坚持与最强者结盟的外交战略,其向军事大国跨越的步伐不减,并对其值得警惕的新军事动向进行了论述。
  • 摘要: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仍在汹涌澎湃地向前发展。这场军事变革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军事技术“时代差”,对发展中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本文指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启动了新军事变革,新军事变革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军事技术“时代差”,军事技术“时代差”对发展中国家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 摘要:中国正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尽管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还集中在它的经济意义。可以肯定,随着这一进程发展和人们对它的认识深化,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影响将波及甚至左右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各个层面,其中也包括国家安全。本文试图从军事安全的角度,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特别是大都市圈建设构想的意义做初步的分析。
  • 摘要: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迅猛增长,对外依赖不断加深,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渐突出,也给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在清醒认识能源安全之特殊重要性的基础上,着手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综合措施合力保障能源供应,同时设法以能源安全促进国防建设和重点方向的军事斗争准备。本文介绍了能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安全隐患对军事斗争准备产生潜在消极影响,军事手段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又指出要“全面分析和妥善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根据这些精神,如何看待全球化过程中的美国文化霸权,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三点思考:正确分析形势,妥善区别对待;只有深入了解美国,才能学到长处,摒弃糟粕,关键在于自己。
  •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能像现在的美国这样,对中国的方方面面形成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美国成了许多人用来衡量我们周围事物的最方便的“标尺”;中国人只有真正摆脱了美国情结去看美国,才能真正了解美国,才能真正从美国学到我们想学的东西。本文指出美国化在渗透着我们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不能重走美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老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应对美国化挑战。
  •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部署,对于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指出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认真分析当前一些社会矛盾的复杂性、长期性、严峻性,找出动因,拿出办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并提出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摘要:西部开发目前已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谈得较多的是怎样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怎样与东部的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等问题,但很少论及西部开发与开放的关系,西部开发、开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本文介绍了开发、开放西部对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阐述了西部开发、开放应采取的涉及国家安全的主要措施。
  •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本文分析了世界信息安全的发展态势,介绍了信息安全领域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指出信息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中之重,确保信息安全一靠法制,二靠建设。
  •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台海局势面临诸多挑战,笔者认为对维护现阶段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应该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把握发展机遇,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应对我国和平发展中面临的多种安全挑战;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