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
“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

“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9-11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会议文集:“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身份比较特殊的一个社会阶层,由于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学界对“吏”及“吏户”的认识并不统一。走马楼吴简的出版,极大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本文介绍了吴简中的“真吏”与“给吏”,阐述了“真吏”、“给吏”与州、郡、县吏的关系,浅谈了孙吴嘉禾改制与吏地位的下降,探讨了关于“吏户”的问题。
  • 摘要:敦煌文献中,有佛教伪经《首罗比丘经》,这是一部中国本土造作的佛教伪经。该经融合佛道思想,阐述了佛教的末法观,宣扬月光童子出世及太平世界的社会理想,提倡“三归”、“五戒”、“十善”等简易法门。本文从文本和内容分析的角度分析敦煌本《首罗比丘经》的结构及成立时代。
  • 摘要:反复出现的绘画题材经常是时代的标志。它如何产生?如何逐渐流行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节愍太子墓建于唐睿宗时期,是中宗定陵的重要陪葬墓。本文拟通过考察节愍太子李重俊墓第二天井壁画的内容,对此做初步的梳理。
  • 摘要:“王政”意义上“大事”和“小事”的内涵,在汉唐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皇权和相权的行使方式之中。汉代政治实践中的大事和小事之分,很大程度上受汉儒对“周政”理解的影响,丞相所掌为大事,体现为“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而有司所掌日常政务为小事。丞相不能下行有司之事,这是汉代政治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唐代的大事和小事之分,则已严格体现到国家政务文书之中,对应的“王言之制”分别是制书类王言和敕书类王言。无论是大事或小事,其前提都是刑政而不是调和阴阳。至此,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发生了转型,调和阴阳的功能在退化,行政主导的作用在加强。
  • 摘要:明末清初的大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论及两湖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本文介绍了唐宋时期两湖地域空间纷繁剧变的六百年,并对唐宋时期两湖地域空间的分化与整合进行了分析。
  • 摘要:封驳制度由来已久,对于封驳的具体涵义学界争论已久,迄无定论。本文从限制君权的角度考虑,主要讨论针对诏敕的封驳制度在北宋的实际运行情况极其对政治的影响。
  • 摘要:义和团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显学,相较於其他研究义和团研究有大量史料作为基础,这些史料可分为六类,包括政府档案,时人笔记,义和团参与者的相关言论,传教士之信件与报告,报刊报导以及事後的访谈记录。因为有扎实的史料,义和团的相关论述是相当丰富而精彩的。不过义和团史学也受一定限制,原因有二:一是传教士资料未广泛使用,另一是反帝爱国史觐的影响。因此在采择史料及形成论述上形成某些扭曲的现象.rn 近年国内外义和团历史学者,已针对史观部分提出某些新的观点:形成新的论述。其实只要针对这六种史学,按照简单的证据法则,改正过去的某些偏见,更具有说服力的义和团史学不难出现。
  •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成果较多,不过,仍有一些领域如战时中美经济关系等研究相对薄弱,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根据宋子文档案和蒋介石档案,结合已刊布的中外史料,对曾在战时中美租借关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中国国防供应公司进行了研究。
  • 摘要:本文以1942-1945年中日战争上海沦陷时期,一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为研究对象,从经营的角度切入,考察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
  • 摘要:生长在现代的许多人,己无法完整体验过去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鉴於此,近年来许多业者以『怀旧』为主题,推出各式各样的怀旧相关商品与活动,引领大家一同回味过去。rn 本研究利用『怀旧体验』中的『线索』,探讨顾客在『台湾故事馆』中进行『怀旧体验』时的『情绪』与『体验品质』,再进而了解其『体验满意度』与『忠诚意图』,最後探讨『怀旧倾向』是否会强化各因果间的关系。本研究於2006年5月6-10日五天下午两点至九点,在『台湾故事馆』内发放问卷共418份,回收397份,回收率为94.98%.主要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各变数间的因果阅系,再以AMOS线性结构模式进行模型配适度的分析.rn 研究结果显示,顾客在『台湾故事馆』中观察到的『怀旧体验线索』愈多,对其『体验品质』的产生与『情绪』的引发愈具有正向显着影响,且『怀旧倾向』会强化『体验品质』以及『情绪』的引发;『体验品质』的产生与『情绪』的引发会影响顾客之『体验满意度』,而当顾客的『体验满意度』愈高时,其『忠诚意图』亦愈高,但是『怀旧倾向』对於『体验满意度』与『忠诚意图』不具强化作用。rn 未来研究可以延伸利用其他不同分类方式,找出不同地区的怀旧元件,进行顾客『怀旧体验』上的比较。
  • 摘要:国史馆典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内容相当豊,包括《事略稿本》、《困免记》、《爱记》、《省克记》、《游记》、《蒋中正总统文-领袖家书》(简称《家书》)等档,本文以《家书》为主,介绍其重要内容、其在史料上的价值及如何运用。rn 蒋的早期家书保存者较少,《家书》大部份以国民政府成立之後至其晚年为止,共12册,968件,995页,後来数位化後烧成光碟共计四十七卷。其内容包括蒋介石致宋美龄、致蒋经国、致蒋纬国、致亲友及秘书、蒋经国致蒋介石、孝文孝章致蒋介石、蒋经国致宋美龄等,甚为丰富。rn 家书中透露亲情与国事,是研究民国史的最佳一手资料,除知到蒋宋情怀、蒋的家庭教育外,也可从中得知若干问题,如战後蒋决定来台的动机与时间、蒋经国在赣省整顿的情形、经国与三青团的关系、战後学潮及经济的处置、蒋宋家族内部的个人亲疏等,但在运用上应参酌其他资料,不能断章取义。
  • 摘要:《诗经·国风》多数作品采用奇数章成篇、偶数句成章的原则,构成奇偶相生、阴阳互动的形态,是后来新体诗结构模式的原型。《国风》每章句数多寡不同,每章句数较长的作品多见于西部和西北地,其余地域的诗歌则多数是短章。《国风》的长章多用于叙事,短章则重在抒情。《国风》的章句结构继承的是原始歌谣的传统,但章句的组合方式又存在有序和无序之分。章句排列无序的作品有的是抒发感情的需要,有的是产生的年代较早,还有的是随着历史推移而发生的演变。
  • 摘要:连珠在文体中十分特异,非诗非赋非文章,却又与文章、诗、赋密切相关,可谓诗、赋的支流,议论文的变革,四六文的滥觞。连珠体形式独特,其文辞妍丽但又字句简约,其篇幅甚小却是意义丰饶。陈述意旨均不明说,多寄托於比兴之中,婉转表明,具有古诗讽谏的大义。再者文意必连属,使上下文意历历如贯珠,穿贯情理,精美巧妙。其文辞又皆骈偶而有韵,因此工於此者,必如徐师增{文体明辩》论傅玄(连珠)所言:『必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连珠体的起源,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但仍以《文心雕龙·杂文篇》所言为是。其曰:『扬雄覃思文阔,业深综述,碎文璨语,肇为连珠,其词虽小而明润矣。』又曰:『自连珠以下,拟者间出,杜笃、贾逵之曹,刘珍、潘勖之辈,欲穿明珠,多贯鱼目。』因此,连珠体可谓兴起於汉代,创自於扬雄,自此订定连珠之名,後世续用其名及其体制,而有众多〈拟连珠〉作品问世。《艺文类聚》记载傅玄叙连珠曰:『兴於汉章之世』,此『兴』当为兴盛,而非兴起。因为扬雄既有此体,傅玄不容不知,故兴於汉章说法不宜。孙德谦《六朝丽指》认为始於《邓析子》,但今存之书乃掇拾重编而成,不足为据。至於肇始於《韩非子·内外储说》的说法似最合理,因其文体与连珠体相类,而主旨皆论君臣之术。其实不然,一则连珠体的章法虽本於《韩非子·内外储说》,但体制不尽同,再则《韩非子·内外储说》中的七术、六微等各条,皆称之为经,未有连珠之名,故其独立稻体,肇锡嘉名,当始於扬雄,其本则可视为源自《韩非子·内外储说》。连珠体不仅是兴起於汉代,创自扬雄,且与汉代其他文学密切相关。就其文体言。它是诗、赋韵文的支流。它承袭{诗三百》的赋比兴,又以典籍之哲理为依据,完成治国之道、君臣之理、立德修身等的讽谏大义,故此体的精神与原理,是从{诗三百》而来,可谓诗的支流。又因其精妙美妍,并叶音韵,特重文采,故与诗之流的赋体原理也相同,又是赋的支流。此外,其篇幅较赋为小,较近於诗;但非四五七言的句法,而是文章的形式,又近於赋,而此正是承上启下的汉代文学所开创的新面貌,与赋共承诗法,再区别为二。连珠体义法乃诗赋支流,但其内容则是议论文的体裁。全文函许多命题,用逻辑法推演阐述,最终以论断为总结,推出主旨。其章法乃反正开阖,脉络分明,结构严整。承战国诸子之文,《韩非子》术经之辩,而成与汉代策议文风格相似又形式不同的文章。同时,汉代连珠体作者皆以此体议论天下、家国、君臣,全无抒情之作,与诗、赋有别,而是汉代文章的一种。连珠体的文章兴盛於两汉交替之际,正是文章散骈分歧的时候,以其重文采,显精美,故讲求对偶排比,双声叠韵,开启骈俪之巧,是为四六文的滥觞。所以连珠体承上启下之余,与汉代其他文学有密切关系,可谓当时各文学荟萃精华。
  • 摘要:张家山汉简等新出简牍资料揭示了汉初朝廷与诸侯国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的汉朝法律是否是全国普遍通行的法律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认为:汉初诸侯国与汉朝廷之间的关系愈是紧张,汉朝廷就愈不可能公开赋予诸侯国以不奉行汉法的特权。如果说诸侯王国存在着部分立法、司法的实际权力,也只能是在尊奉朝廷法度的大前提之下得以实现。王国法律应该是统属于汉朝廷的法律框架之内的,只有作为一种地域性法规,或是作为一种补充性法规,它才有独立存在的可能。汉家朝廷的法律不仅通行于朝廷直辖的郡县,也同样适用于诸侯王国地区。对内、外诸侯性质的认识,也从侧面论证了诸侯王国要奉行汉法的论点。
  • 摘要:本文强调史家的史识与自我意识,古人的语言、语境或与现代人有异,但是透过他们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反应与历史书写的自我抉择,还是可以观察古代史家间的异同,理解他们的思想。这种观察与理解,是史学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对史学史认识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在经学兴盛而先秦诸侯史记亡佚的汉代 “孔子(春秋》”具有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性质,如何看待它的史义与人们对先秦史学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同时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司马迁与班固对《春秋》的性质与历史定位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源自他们的家学与时代,及由此产生的史学史意识。两位史家在《春秋》问题上反映的史学史意识关系到他们历史书写的自我抉择,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古代史学的认识,本文分别作了讨论。
  • 摘要:邺是三至六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形制呈横或纵长方形。宫城位于都城北部中央,以宫城主建筑为基点设一南北中轴线,宫城、郭城相套呈“回”字形,主要建筑围绕基本点沿中线左右对称布置。城内街路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街区,每一街区即一里坊,坊市位于宫城南之中线两侧,城门名按方位、四时命设,其设计规划反映出建造者的“天象”意识,力求“天、地、人”完美和谐。这一城制初具于东汉后期,经曹魏、后赵、东魏、北齐不断改进,最终在邺南城的制度中得到总结。邺城城制开启了隋唐都城制度,影响及于明清之北京:并于公元六七世纪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对平壤城、开城、汉城、藤原京、平城京等起了重要影响。东亚各国古都城制沿承因革,形成各自的城制系统,又因其共性,构成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而这一系统的源头在邺。
  • 摘要:《新唐书》卷五十《兵志》记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唐代府兵制度的优越性,是在府兵制度瓦解以后才为人所体会到的,欧阳修此段议论,最具代表性。本文对唐代府兵制度进行了分析。
  • 摘要:宋代民间信仰世界出现的最重要变化之一是部分神祗挣脱“祭不越望”观念的束缚,到外地建立行祠。本文通过对张王信仰的研究指出,南、北宋之交,迁都临安带来的政治、经济变动、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变化,使张王信仰的传播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张王传播的热潮。东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只是支持张王外播隐性的因素,一些转任各地的官员、士人和释道人士,而非商人,是推动张王传播的主要力量,朝廷的态度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摘要:清末知识界曾经流传过一个口号,它的传播是如此之广,以至随手翻阅当时的报刊,触目皆是;它的感召力是如此之强,以至成为当时知识界的共同心声,唱出了清末民族主义乐章中的最强音:它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些西方人将其视为“黄祸”,惊呼:“假令此等思想,浸淫于彼全国国民之脑中,此岂我文明诸国之利耶!”这一口号就是:“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本文即拟根据现有资料对其作一考察,以清末为限对“亚洲门罗主义”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旨在论述『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的创立缘起及成效检讨.藉由本论文的研究,吾人发现在该会致力於提倡科学管理的情况下,不论工商界或学界,皆已普遍认识到管理是一门专业化的学科,关系企业经营成败甚钜.一九三○年代的中国科学管理运动於焉展开,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实施了科学管理,工商管理的期刊和专书亦陆续出版。三○年代中国企业面临重大经营危机之际,犹能展现强靱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此.
  • 摘要:中国教会大学长期被看做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堡垒,曾引起众多中国人士的反感。但是,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种反感虽不无依据,但却失之笼统与偏颇。因为它没有将教会大学做为主体的教育功能与日益疏离的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区别开来,也没有将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华政策区别开来。本文试图经由德国传教会——圣言会(the Society of theDivine Word(SVD)和圣神会the Missionary Sisters Servants of the Holy Spirit(SSpS)神职人员在新庄辅仁大学的实际经验,看西方文化如何影响近代台湾高等教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