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
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

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06-10-28

主办单位:中国逻辑学会;江苏省逻辑学会;南京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关于芝诺悖论的结构历来众说纷纭,而只有在正确地理解了其原初本真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恰当分析.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对于芝诺悖论的认识,阐明了其严整结构,在此基础上就当前国内学界对芝诺悖论的一些误解加以澄清,并且表明了正确认识芝诺悖论的立脚点之所在。
  • 摘要:彩票悖论是关于信念合理接受的重要的认知悖论。所谓的标准解决方案的策略是用弱演绎闭合条件来取代演绎闭合条件。但这一策略不仅不符合日常和科学实践,而且违反了RZH解悖标准中的非特设性等要求。最近流行的融贯论路径上的方案也陷入知识论的保守主义窠臼。在吸收这些方案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强贝耶斯型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境对信念接受的重要影响,在情境语义学的框架下对彩票悖论作出了新的解决。并且这种解决得到了强有力的哲学辩护。
  • 摘要:“反义务命令悖论”是道义逻辑系统研究遇到的最具冲击力的悖论。基于逻辑悖论的语用学概念。运用“悖论度”等方法论工具,本文考察了反义务命令悖论的结构和实质,明确其在“悖论度”序列中的定位,并揭示了哲学悖论向狭义逻辑悖论转化的途径和可能性。在某些普遍共识之下,结合道义逻辑的基本规则,却得出了不可接受的逻辑矛盾,反义务命令悖论由此形成。rn 其所由以导出的背景知识具有很高的“公认度”,其由以导出的前提与推导过程都可以得到严格的形式刻画,因此,反义务命令悖论实际上已由哲学悖论转化为狭义逻辑悖论。
  • 摘要:逻辑学课在我校作为基础课开设。逻辑学所处的地位和状况与其他课有两方面比较:一是,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比,从重视程度来讲不如其他专业课,由于逻辑学基础课的地位,大多同学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上;二是,与学生所学的基础课比,由于逻辑课涉及到运算、推导等实际运用,从理解、掌握状况来讲与其他基础课比存有“三难”:难学、难懂、难掌握。所以逻辑学教学面临困境。
  • 摘要:长期以来,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又称为普通逻辑),是中国大陆的本科逻辑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推理更接近论辩理论仍未能进入大学本科生的视野。为了使本科逻辑教学更具有实用性,我们试图在本科教学中引进语用论辩理论。rn 本文将报告中国学生学习语用论辩理论的情况,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讨论语用论辩分析、评价的差异,并提出一个语用论辩理论的跨文化研究纲领。
  • 摘要:吸收现代教育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及模块教育的理论,架构全新模式的教材体系。新的应用逻辑教材——《侦查逻辑能力》将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上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传统教学方式将被打破,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教学方法从主动教、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被动教,学习程序从循序渐进变为自主选择,教学评价也从期末考试定成绩变为模块测试积累成绩。
  • 摘要:本文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的理论,并从现代逻辑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模态命题逻辑和模态三段论奠定基础。
  • 摘要:本文将从量词、模态词、逻辑联结词以及存在图等方面来考察C·S·皮尔士的博弈论语义学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等逻辑语义学思想。
  • 摘要:认为三支作法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形式,其结论是必然的,是我国因明学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本文以持这种观点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例,详细加以剖析,从归纳的方面说明三支作法不是完全归纳,从演绎的方面说明三支作法不是演绎推理,因而三支推理的结论并不是必然的,三支作法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
  • 摘要:先秦时期的辩论批判风气,甚为兴盛。对於论辩的价值,先秦诸子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立场。本文将探讨这三种不同的立场,并且分析墨子和孟子这两位以论辩着名的哲学家的精辟论证,藉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在方法学上的水平。
  • 摘要: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rn 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 摘要:“是而然”、“是而不然”是《小取》研究推论时提出的两种重要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可从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两个层面加以讨论。可以证明,“是而然”的逻辑形式是有效的,故“是而然”是有效的演绎推论。“是而不然”诸例看似与“是而然”相矛盾,其实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诸例严格来讲并不构成“是而然”模式反例,因此,“是而不然”的存在实际上不影响“是而然”式推论有效。
  • 摘要:近代先秦名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的全息写照,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观念与哲学方法的重建,也是实现中医文化交流会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先秦名学对内承接先秦哲学与文化,进而延伸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对外与西方逻辑对接,进而触及到话方近代哲学与文化,成为连结中西文化的桥梁,也使西方近代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可能,并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的重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现代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摘要:本文立足逻辑学发展的历史,认为逻辑学作为一种科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民族文化发展引申的结果,因此一定文化土壤孕育的一定的逻辑学不能超越一定的文化,它必然要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样逻辑学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学科,一经形成就会对相应的文化现象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和制约。在逻辑东渐和文化大融合已有时日的今天,探讨这种影响和制约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当历史演进到近代以后,中国文化面临需要重构的现实选择。严复以融贯中西的深厚学养和敏锐思考,就这一时代主题作出了回答:中国的新文化建设需要逻辑学融入。严复这一思想的形成和他对中西文化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密切相关;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有三个方面:1,倾心褒扬逻辑科学。2,潜心传播逻辑知识。3,为逻辑步入文化建设率先垂范。严复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需要逻辑学融入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当代的文化发展亦有借鉴价值。
  • 摘要:张东荪先生通过分析中西“理”在起源、含义、获得方法的不同,论述了逻辑在理性主义的形成、社会理性的发展及文明进步中的不可替代的深层价值,这对推动逻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试图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探讨逻辑学的未来.首先,在文献[1]的基础上,我们说明逻辑学是一个家族类似,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具有开放性,从而揭示逻辑学在其未来发展过程中转变方向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对Boole,Hilbert和Turing有关论述和当前逻辑学研究动态的分析,我们阐明了逻辑认知转向的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最后,本文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性,指出我们无法证明任何一种隶属于不同文明的逻辑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进而表明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是否存在跨文明说理的规则或论辩的逻辑;如果存在,它们是什么.
  • 摘要:当今社会和谐已成为主题,而民主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在和谐的民主社会中,一方面公民需要有效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这无疑需要公民的理性意识,而逻辑学能够培养现代公民的深度思考能力;令一方面全社会也需要理性意识,而逻辑学能够培养全社会的分析、批判、质疑和论证意识。在中国文化缺乏逻辑思维传统的现状中,急需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逻辑意识和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调整国人不合理的思维生态,使之成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良性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
  • 摘要:通常都认为,康托-策墨罗(Cantor—Zermelo)在古典与近代集合论中完全贯彻了实无穷观点,而柯西——外尔斯特拉斯(Cauchy—Weierstrass)却在极限论中完全贯彻潜无穷观点。但当我们深入分析潜无限与实无限的本质内涵,并充分认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之后,再去研究近现代数学系统中贯彻无穷观的实际情况时,发现不仅在集合论中没有将实无穷观点贯彻始终,而且在极限论中也没有将潜无穷观点贯彻到底。对于近现代数学系统中的那些涉及无穷观的子系统而言,往往都是些兼容潜无限和实无限的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兼容潜无限与实无限的分析方法,对近现代数学的逻辑与非逻辑公理系统地进行梳理,疏理的结果显示:近现代数学及其理论基础中,有一部分公理隐性地贯彻了“潜无限等于实无限”的思想规定,而另有一些公理却隐性地贯彻了“潜无限不等于实无限”的思想规定。最后证明古典集合论与近代公理集合论中的任何一个可数无穷集合都是自相矛盾的非集。
  • 摘要:以往科学哲学家谈到科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科学理论之上,所以特别倚重公理化的方法,请它来帮忙发掘理论深处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好让自己对概念的确认和命题的确证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以此为据,为理论的可靠性和普遍性作出有力的说明:范式论出台之后,更多的目光从科学理论转移到科学问题的解决之上,而可靠性和普遍性等课题也被牵连在内而遭到冷遇,出现一种r器重科学却不看重其可靠性和普遍性的怪现象。面对这个尴尬的情况,我想,认真发掘《九章算术》和刘徽注文的义理,便很有可能进一步明白,科学问题得到解决所动用的算法是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从这里出发,为哪些有效的算法追寻对确性的证明,最终会为知识的可靠性和普遍性找到合理的说明。总而言之,刘徽的研究为科学哲学预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他所关注的算法值得我们注意。
  • 摘要:我想题目中的这些问题在一阶逻辑建立的早期阶段就应该解决了,因为一阶逻辑元理论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它们。既然问题很早就解决了,那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旧题重谈呢?这些年来,我在逻辑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总是很难理解归纳证明的方法,不知这种方法为什么合理。rn 赋值的递归定义虽符合直观,但是其合理性怎样说明,学生也很困惑。我们国内的数理逻辑教材可能由于许多原因(我想大概主要由于定位于文科读者),对这些问题或谈得不深入,或根本不谈及,致使学生无法从书中得到答案或受到启发。写作本文的主要原因就是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以推动如同自己一样的青年教师在数理逻辑方面的教学。
  • 摘要:本文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引入B Kooi, J van Benthem[2004]提出的相对化公共知识,并且考虑群体隐含知识,通过归约的方法建立一个带有相对化公共知识和群体隐含知识的公开宣告逻辑系统。
  • 摘要:希尔柏特和阿克曼并没有解决传统性质判断及其构成的推理式在联合演算中的等价表述问题,而克劳斯对传统推论的理解和翻译则有更大的偏差。一个能够刻画所有传统推理式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同时限之以主项非空类,谓项非全类。在这一模式下,传统直言判断的逻辑方阵在联合演算中可以找到等价的描述,不仅如此,传统词项逻辑的所有有效式在联合演算中无一例外地是永真式,而传统词项逻辑的所有无效式在联合演算中无一例外地是永假式.传统意义上翻译的传统推论表明,传统词项逻辑在其自身所把握的范围内是封闭的和完备的,但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即扩展为现代意义上的,就不再是一个严密的体系。
  •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逻辑全能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该问题的不同方案。对于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逻辑的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1)语形方面。这主要是通过对初始公理和初始推理规则的限制弱化认知主体的推理能力,从而达到避免逻辑全能。(2)语义方面.通过修改克里普克语义模型,使得赋值发生改变,从而避免逻辑全能。(3)语用方面。引进与认知主体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得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符合实际,从而达到避免逻辑全能。
  • 摘要:除非我们把逞辑学局限在高度抽象的形式系统的建构或数理逻辑,否则逻辑学,尤其是非形式逻辑学的研究与知识理论应有密切的关联。逻辑学是评价论证的学问,目的在寻找和陈构正确推论的规则,从而指导人们如何评价论证,或说如何区分好的与坏的论证。rn 本文将会指出,逻辑学如果真的要有这样的指导作用,便必须实质地涉及知识理论(theory ofknowledge),尤其是知识论中的证成理论(theories ofjustification)。事实上,知识论的角色在逻辑学中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批判思考(criticalthinking)和非形式逻辑的教科书愈来愈强调对论证的前提的可信性(credibility)的讨论。 本文的看法是,可信性的评价之判准最终要诉诸知识理论去说明或支持。然而,传统的看法认为逻辑家只须讨论推论的好坏,可信性的判准和相关的问题可以交给知识论来处理。如此的分工似乎是很恰当的,逻辑学似乎不必强调知识理论。但本文却要指出,即使我们不考虑前提本身的可信性,而只提出一套能评价推论的好与坏的方法(这是传统逻辑学声称要达成的任务),也必须诉诸证成理论。
  • 摘要:《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的发表,提出一个大问题:何谓“辩证逻辑”?十多年前,就有逻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中国古来就没有哲学:现在,马佩教授在评析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辩证逻辑不是哲学。由此,有必要对辩证逻辑与哲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辩证关系加以说明。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与马佩教授的新作有所同,也有所异,两者互补,差异统一,相得益彰,对于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逻辑学,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 摘要:本文的基本目标是探讨中国大陆辩证逻辑的新进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辩证逻辑与悖论研究的关系;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辩证逻辑与中医理论:辩证逻辑形式化。
  • 摘要:逻辑有语用、语意及语法三个层面,厘清这三个层面异同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逻辑教学上会有相当助益。
  • 摘要:近年来台湾愈来愈多的大学体认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相继成立通识教育中心来强化大学生的通识课程要求,但在这同时,通识教育向来只有实务却没有理论的这个事实也愈来愈令人担忧。本篇论文尝试在通识理论的建立上跨出第一步,回答[为什麽要有通识]这个核心问题。在提醒大学当局重视通识教育理论後.我们会从几个与通识有关的抉择问题开始我们的讨论,一个成功的通识理论应该要能解释其中所牵涉到的考虑.接着我们会在第二节勾勒出一个支持通识的论证,在这个部分我们强调的是通识理论的无关道德性(也就是只有逻辑上的考虑是可被接受的)。在第三节,藉着提供一个与大我认同的理由,我们进一步引进通识的真正精神。最後,我们运用所建立的框架来解决第一节裹的那几个情况,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蒙太格语法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本体论基础,探讨引入库恩的范式机制解释理论对象成因的可能性,探讨蒙太格语法与认知科学的联系,蒙太格语法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最后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剖析蒙太格语法内在局限性。以上的探讨超出了传统蒙太格语法研究的范围,注入了作者本人对理论对象的新思考和新见解,当然探讨是探索性的,其目的是引起学界对上述问题的关注。
  • 摘要:归纳逻辑研究是逻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不少逻辑学家(与学者)为推进归纳逻辑研究不惜呕心呖血。他们或者从逻辑角度求助数学方法建立形式系统,或者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建构理论.围绕这些理论,发生了激烈的论争,甚至对归纳逻辑本身是否真正意义上的逻辑也产生了疑问。回顾、梳理这些理论,评述它们的得失,展望归纳逻辑研究的前景,对于发展归纳逻辑、繁荣逻辑研究,进而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社会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近年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所可能产生的重要价值,已引起学界愈益广泛的关注。探讨逻辑在当代宗教对话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 摘要:本体论证明的逻辑分析表明,本体论证明的构造与发展十分依赖逻辑技术、手段的正确运用:另一方面,逻辑能否在宗教哲学研究中得到正确的运用,这取决于人们对一些重大逻辑哲学问题是否有正确的认识.
  • 摘要:“知道者悖论”既涉及认知推理,也涉及主体间的策略性互动。传统的分析侧重于认知概念和认知推理的形式特征,忽视了认知、理性和行动三者之间的关联。本文以“突击考试”为例,指出这个悖论是合理行动问题,其中的推理是策略性推理,通过分析主体的目标、偏好、行动,在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中重构了相关推理,提出了一个博弈论解悖方案。
  • 摘要:方法论取向是逻辑悖论研究未来工作的新取向。这一取向主要研究和解决四个层面的问题,即总结和概括逻辑悖论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形成一般悖论方法论;以悖论方法论为基点,建构演绎科学与经验科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运用悖论方法论,解决具体学科中出现的悖论问题,实现具体学科的理论创新:发挥悖论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解题功能,消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尖锐矛盾,以利于社会生活和谐、协调地运行。
  • 摘要:未学过逻辑的人是很难读懂分析“谬误和悖论”的文章,但黄展骥的这类文章却是个非常的“例外”.黄把深奥的逻辑浅白化、趣味化、生活化、通俗化、精确化、实用化,以致获得特别优越的效果;这更加昭示了所谓“非正式论文”对普及逻辑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上篇报告作者的一次教学实践;中篇报告众多大学教师对黄普及逻辑和学术的评论;下篇是结论性评论。
  • 摘要:与归纳逻辑类似,演绎逻辑也面临着合理性问题。演绎逻辑的辩护问题是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人们不能用归纳逻辑为演绎做辩护,用演绎逻辑为演绎做辩护也将导致失败。rn 以往的演绎辩护,除了导致循环论证之外,还另有失败原因。在元语言中为对象语言中的理论做辩护,这将导致无限的后退,最终也跳不出语言的范围。演绎逻辑是人们发明出来的推理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的游戏。人们对它无法做出本体论的,或认识论的辩护。
  • 摘要:随着认知科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理解的逻辑研究变得日益重要。隐喻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内涵逻辑,隐喻推理是一个有待确证的或然性推理。rn 汉语隐喻理解的逻辑表征迫切需要解决“词项内涵表征”和“跨域映射表征”两个关键问题。在隐喻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扩展的谓词演算和类比映射理论对汉语隐喻进行逻辑表征,对于推动汉语的自然语言理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把研究的触角指向谬误问题。归纳起来,它所论及的谬误大致有如下八种,即:文浮于理;矫诞谬典:穿凿傍说;用典不实;辞巧理拙;诋诃善骂;遣词不当;注释谬误。
  • 摘要:由瑞士语言学家、结构主义先驱索绪尔教授和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斯博士奠基创立的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表征与意指方式的科学。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1977年指出:“逻辑学在一般意义上只是符号学的别名,是符号学的带有必然性的或形式的学说”(《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符号学与符号逻辑是一个相同、相近、相通的概念。中国台湾学者林国雄教授在‘新儒学文字符号逻辑》一文中直用“江苏中大集团符号逻辑”也是有所依据的(参见《新儒学经营管理学报》第一辑)。在皮尔斯视野中,“逻辑独立于推理和事实而存在。它的基本原则不是公理而是定义和划分,而这些最终来自符号的性质和功能。”“可以把逻辑看作是关于符号的一般必然规律的科学。”(参见《皮尔士选集》第3卷第149页和第2卷第227页)。
  • 摘要:长期以来“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或词项)的两个重要特征”这一经典逻辑命题一直贯穿于逻辑体系概念论的始终.这一命题实际上并没有把概念和语词真正区别开来。说概念有内涵就等于说涵义有涵义。哲学认识论上所讲的概念的灵活性实际上是语词表达概念的灵活性,概念本身并没有灵活性可言。所谓语词的涵义和指称实际上讲的是两个层次上的问题。涵义是语词的涵义,而指称是涵义的指称。语词、内涵、外延的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依次隶属的关系。
  • 摘要:本文旨在论证,戴维森式意义理论不能采取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的形式。其主要论证可以陈述如下:设L是一个自然语言,S是L的一个任意陈述语句,U是S的一个任意陈说(utterance)。考虑到U的真值条件的确定依赖于S的各个组成成分对于这一确定的贡献,人们可以提出下列组合性问题:U的真值条件的确定如何依赖于S的各个组成成分对这一确定的贡献?戴维森式意义理论是解答这个问题的理论。戴维森主张,戴维森式意义理论可以采取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的形式;但这一主张不正确:第一,作为人有理性这一事实的一个后果,对于任意自然语言中任意陈述语句的任意直陈陈说,只有当适当条件得到满足,该陈说才有真假可言。但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戴维森的主张没有认识到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有这样一个缺陷;第二,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表征L中任意陈述语句的组成成分对于确定该语句任意陈说的真值条件的贡献:第三,即使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能够表征这一贡献,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能够成为解答组合性问题的理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条件,然而人们并没有理由认为,自然语言满足这些条件。
  • 摘要:分段式话语表述理论是在话语表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新的语义理论。它通过指出话语中语段之间的修辞关系以及由此而构成的语篇结构,从而揭示自然语言呈层级状态的深层语义结构。本文以语篇结构为出发点、尝试确定汉语指代语的所指对象并构建汉语指代消解机制,这是对分段式话语表述理论应用价值的积极探索。
  • 摘要:我们给出说谎者悖论的一种新分析,利用关系语义建立了说谎者语句的语义解释。我们证明了,说谎者语句在某关系框架上不蕴涵矛盾,当且仅当该框架不含奇循环。由此,在下述意义上建立了说谎者语句不说谎的系统改系统恰好为无奇循环的框架类刻画。
  • 摘要:大学逻辑具有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通过构建形式语言和逻辑演算,现代形式逻辑从语法和语义方面对论证的规律的认识,是人类100多年获得的理论的成果:作为基础科学,现代形式逻辑推动了当今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大学逻辑应当以现代形式逻辑为主同时,非形式逻辑是为了从语用方面补充形式逻辑对日常语言中论证的分析和评估的不足而发展起来的,属于逻辑应用的范畴。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大学逻辑中,应当将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逻辑学教学系统。
  • 摘要:这篇文章介绍我讲授《数理逻辑》课程的三点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讲清《数理逻辑》产生的背景和思想;2.讲清各种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3.采用多媒体课件并附以逻辑推理教学软件教学。
  • 摘要:鉴于目前多数从“教”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逻辑教学的状况,笔者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一种有效的逻辑教学法一案例法,寓逻辑理论知识于典型的事例中,通过分析讨论,自发地总结出逻辑理论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懂得理论、学会独自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应用能力。
  • 摘要: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在高技术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显示出逻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优良的思维品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逻辑学教学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逻辑学教学的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需要精心编写教材,创新教学内容;注重专题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模式;注重课内外结合,寓教于乐.
  • 摘要:我国大陆高校逻辑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逻辑教学规模不断萎缩;但这种现象仅限于非哲学专业的逻辑教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忽视了逻辑学在普通思维、自然语言表达和一般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受课时限制,非哲学专业逻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开设它的目的——实现逻辑学的“教导作用”和部分“研究工具”意义——来确定,它不应以数理逻辑为主,而应该以普通逻辑(传统逻辑)为主。在逻辑学被列为“公共选修课”的情况下,安徽师范大学选修逻辑学的学生空前增多,其做法可供其他院校参考借鉴。
  • 摘要:皮尔士早年经受严格的逻辑训练,坚持以逻辑学为学术目标,一生热情地追求逻辑学的改进和应用,他的逻辑思想具有广博的视野。对于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他作为一位伟大逻辑学家,只是在晚近才得到发现和重视.
  • 摘要:逻辑哲学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命题与实在具有对应关系,第二个假设是肯定命题(p)与否定命题(~p)同构,即互为真假。前一个假设产生了一个非常棘手的负(否定)事实问题,而后一个假设本身也还有待证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特根斯坦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即可能性原则和同一意谓原则(p和非p具有同一意谓)。本文主要论述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两个基本原则产生的背景极其内涵,据此诠释了维特根斯坦所宣称的“我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认为p和非p具有同一意谓。”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核,同时指出了这两个基本原则对于哲学划界等问题的重要意义,从新的角度揭示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的基本面貌。
  • 摘要:当严重急性呼吸道症(sARs)在东南亚爆发,各地区的居民都高度关注这问题。当时人们急欲了解病毒的来源、病毒的传播方式、防疫方法、治疗方法、各地区的疫情以及因应措施;纷纷要求传播媒体及政府发放相关资料。
  • 摘要:意义理论是达米特解决有关意义概念的哲学问题的重要途径。达米特意义理论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包括意义理论的基本构想、基本原则、构造意义理论的基本方法等内容。rn 其中,达米特构造意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居于核心的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达米特批驳其他意义理论的根据,又是达米特构建意义理论的新构想的基石。笔者概括提炼出达米特意义理论的显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和分子论原则等三个基本原则,揭示其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机理,以此阐明达米特意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于当代意义理论的影响。
  • 摘要:本文在阐述克里普克的专名严格性论题的基础上,特别研讨了专名的严格性与同一语句必然性的关系,以及后天必然真理思想的合理性问题;结合学界对克里普克相关思想的新近研究,从专名的严格性和“同一”的对象性解释入手,探讨了所谓“同一悖论”和“弗雷格疑难”的解决途径.
  • 摘要:本文评述了百年来国内外关于陈那因明体系的三种观点,简要评述了东、西方因明名著对《理门论》的误解及其对我国的重大影响,并举例说明百年来国内外较突出的因明与逻辑常识错误。
  • 摘要:分析从墨子应用逻辑、对象逻辑,到墨辩元逻辑,再到诸子百家逻辑应用的飞跃,说明中国古代逻辑从应用到理论,再到应用辩证运动的动因、过程和脉络,从墨辩的产生、发展过程,探索逻辑理论和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机理,寻求现代逻辑理论和应用的历史借鉴。
  • 摘要:本文基于“同情的了解”对近百年来王国维、郭沫若、台港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和徐复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中国逻辑学”学派中的反叛者所持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进行述评,以期引起人们对“中国逻辑学”问题的反思。
  • 摘要:先秦时期的墨辩是中国名辩学理论的高峰。墨辩是为墨家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服务的。与儒家以“以德服人”的“王道”和法家。以力服人”的“霸道”不同,墨辩以“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为手段,试图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的“谈辩”方式解决人们的意见分歧,以实现“明是非、处利害、决嫌疑、审治乱”的社会功能。今天,继承和发扬墨辩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形式和方法,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思考的模式以及采用推理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先秦时期的名辩理论推理类型间的关系表明,逻辑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西方古代逻辑研究的异趣是否造成了彼此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历为学界所关注,本文于此试作探讨。
  • 摘要:“譬”在我国古代应用广泛,各受推崇。“譬”的运用实例,是比喻还是类比?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大多认为是比喻。本文持不同观点,认为有些是比喻,有些则是类比。严格区分二者,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如果某个“譬”例是类比,我们对古人论证的论点或许可以接受;如果是比喻,只是修辞,我们对其论点就不必信从。通过界说比喻和类比、考察“譬”一词的歧义以及“类”与类比意义的“譬”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区分二“譬”的标准。
  • 摘要:如何探索建构孙中山先生之思维逻辑公理化系统,首先基於人类认识的模型作为研究与对话的共同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孙学各主要层面:在思想体系方面,透过社会科学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呈现出其特徵与型态;在逻辑结构方面,以公理化方法(axiomaticmethod)证明其思维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循而推论孙学思维运作之系统推论的型式,阐释其思想结构的转换运作:最後证明孙学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厘清实现孙学理想的方法与途径.
  • 摘要: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开拓期、提高期、总结期和转折期;转折时期仅仅是新一轮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开始。开拓时期主要地以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为主,到了提高时期则转变为以历史分析研究为主;总结时期主要地以比较研究为主,而到了转折时期以后,又将转入以历史分析研究为主。各个研究时期既有中外逻辑的比较研究,又有历史分析研究。rn 由于中国古代逻辑是一种不甚发达的逻辑,所以对其研究需要有成熟逻辑理论的指导,这就要进行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但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必须揭示中国古代固有逻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把中国古代逻辑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此即历史分析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研究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对于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及其规律具有不同的作用(人们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对立起来),但又可以互相补充。rn 两种方法的相互补充使中国逻辑史研究日臻完善。整个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历史就是两种基本的研究模式,既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研究模式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个矛盾运动过程是依靠学术反思和学术批判实现的。rn 由于20世纪总结时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吸收了提高时期历史分析研究的有益成果,使得总结时期的研究水平大大超出了开拓时期。这是因为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研究可以互相补充。据此推测: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延续至21世纪的新一轮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如果能充分吸收20世纪总结时期的比较研究成果,在对中国古代名辩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分析研究,克服此前历史分析研究的缺点,则新时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水平必将大大超出20世纪提高时期的水平.中国逻辑史研究呈螺旋发展态势。
  • 摘要: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中华文化传统引入民主、自由和科学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贡献.他的一生大致可分成大陆(1919-1949)和台湾(1949-1969)两个时期。尽管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思想和社会启蒙)是在台湾达成的,却不妨碍两岸三地的学者和文化界都对殷海光有莫大的兴趣。站在二十世纪的今天,阅读殷海光近半世纪前的文字,仍可感受到一颗灼热的灵魂与令人惊叹的远见和洞见。
  • 摘要:逻辑是心灵图式的基本结构,长期以来,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将科学两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高校,好多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在中学,更是一致地分为理科和文科。这一划分是有问题的,它降低了人文科学的地位,也掩盖了逻辑的价值。
  • 摘要:公共政策过程在协商民主的理念引导下,正经历着由“科学”向论辩的转变。政策论辩是语用论辩术在公共政策领域中的实际应用,长期以来对论辩的逻辑研究带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历史已显示出论辩研究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政策论辩逐渐成为民主政治理想和日常政治现象之际,加强政策论辩的逻辑研究,一是提供了论辩语用的实际经验:二是促进了论辩理论、修辞学与谬误理论三者的关联,使作为整体的非形式逻辑概念日益清晰而深刻:三是可以构建民主、科学与逻辑之间的内在关联,拓展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政策论辩的意义上,延续理性政治的传统。
  • 摘要:本文证明了:对于最大亏度为k的量化布尔公式,如果它是真的,则存存集合U,其中含有不超过24k/3个全称变元,且存存模型M,其中每一个布尔函数都可表示为U上的命题公式。也就是说,这样的公式都有长度很短的公式.于是.对于最大亏度为k的量化布尔公式.它们的真假问题可在非确定多项式时间内判定。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多项式算法。rn 只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子类,如QEHORN(即每个子句中存在文字组成一个HORN子句)和QE2CNF(即每个子句中最多含有两个存在文字),当固定最大亏度时,真假问题可在多项式时间内判定。
  • 摘要:本文以科斯塔弗协调逻辑系统的技术处理为依据来分析命题A与其弗协调否定-A之间的逻辑关系、弗协调矛盾和不矛盾律与经典逻辑矛盾和不矛盾律的差别;指出科斯塔弗协调逻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弗协调逻辑,但是科斯塔弗协调逻辑作为非经典逻辑其理论意义是重大的,这正如非欧几何之与欧氏几何;受弗协调逻辑启发,最后建立了一个兼容经典否定、弗协调否定、构造性否定和变动否定的逻辑系统,在该系统内,既有遵守矛盾律而不遵守排中律的构造性否定算子,又有不遵守矛盾律而遵守排中律的弗协调否定算子,还有既不遵守矛盾律又不遵守排中律的辩证否定算子。
  •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新的逻辑系统——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k,指出了该逻辑的理论背景,给出了它的语法系统及相应的语义解释。不仅证明了Lk的可靠性,还采取力迫法,通过构造力迫模型,给出了Lk的完全性证明。
  • 摘要:通过在卢卡西维茨(Lukasiewicz)的三值命题逻辑系统之上添加“相信(B)”、“怀疑(D)”和“无知(U)”三个认知模态算子。一个形式的认知逻辑系统BDU得以建立。BDU是三值的认知模态系统。该系统的可靠性能够通过相应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得到证明。关于怀疑的一个重要公理——笛卡尔公理——被证明是与欧性关系相对应的。
  • 摘要:经典离散数学是由计算机科学中要用到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集合论、抽象代数、图论所组成;周氏离散数学是与经典离散数学不同的离散数学。周氏离散数学由周氏解析几何、周氏微积分、互逆主义数理逻辑、互逆主义集合论、互逆主义抽象代数、互逆主义形式语言、互逆主义初等数论、泛矩阵、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所组成。它们建立在周氏坐标系层次和归纳复合与分解的互逆的基础之上,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摘要:逻辑与理性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的关联。在现代逻辑视域中,理性是精确的、普遍的,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先验的认知能力。究其实质,现代逻辑理性观突出的是对理性作合理性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在知识论上的根源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知识的理论传统。
  • 摘要:本文就以下四个问题提出了我个人的看法:1.悖论的辩证逻辑公式;2.悖论创新法;3.关于所谓悖论逻辑、弗协调逻辑问题;4.关于创立辩证逻辑形式化系统的一些初步意见。
  • 摘要:2002年6月28日至30日,由台湾大学哲学系和中正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在台湾大学举行。大陆学者10人、香港学者4人和台湾逻辑学界50余位学者应邀出席会议。正如主办方撰写的“会议计划书”所言:“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向来各行其是,鲜有来往。而两岸之逻辑教学与研究,无论在品质、数量、方法、经验,以及与中国语文和文化的会通上,均有其独到而特殊之处”,因此亟须交流与沟通。
  • 摘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的逻辑学教学经历了逐渐恢复——被迫中断——蓬勃发展——陷入困境——走向复兴的曲折道路。这里,我不准备详细介绍50年来普通高校逻辑教学各阶段的全貌,只想以逻辑基础(或称普通逻辑)教材的引进、编写和出版的情况为重点,分四个时段对逻辑学教学的走向作一些大略的回望。
  • 摘要:这几年,中国大陆学界一些同行出于对逻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比较关注逻辑学的发展状况。他们在讲话中或论著中不同程度地对逻辑界的现状表现出某种忧虑之情,认为从整体看逻辑学的状况“不尽如人意”,逻辑学似乎越来越“为人所漠视”,越来越“陷入某种困境”,甚至“开始跌入低谷”……有的同行还明确地指出:“逻辑工作者不能再继续陷入盲目性了,逻辑学是到了应该冷静地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到了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反思的时候了……”。
  • 摘要:对于一个言语博弈群体中的每个认知主体,其三个认知世界(信念世界、怀疑世界、无知世界)随着与他人的言语交流而变化。公共信念是理解言语交流的核心概念。某个命题之被表达其原则是:被表达的命题其命题态度不是公共信念。一个群体能够进行交流的条件是:至少存在一个人的信念或疑点不是公共信念。充分交流之后,公共信念集达到极限,此时任何表达都不会增加群体的公共信念。公共信念逻辑为任一群体公共信念集中的部分,它们构成这样的公共信念“每个人是理性的”。
  • 摘要:论证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有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之分,论证有形式论证与非形式论证之别。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形式论证,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则是非形式论证。形式逻辑是从语义和语用维度来研究论证评价理论的,非形式逻辑则需要在经典论证评价模型基础上结合语境要素来探讨论证评价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从几个代表性逻辑学定义出发,分析了非形式逻辑产生的背景,讨论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区别,并从非形式逻辑角度探讨了自然语言论证评价的逻辑标准、论辩标准和修辞标准,建构了一个非形式论证评价理论基本框架。
  • 摘要:谬误研究以谬误为研究对象,本文则以谬误研究为研究对象,故可称之为[对谬误研究之研究]。自亚里士多德的《辨谬篇》问世以来,研究谬误的论着汗牛充栋.但其中鲜有能提出完善的谬误研判系统。①而以谬误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论着则更是并不多见。
  • 摘要:模态逻辑可能世界具有穷尽可能性、排斥性、层次性和绝对良构性,而情境则除了排斥性,还突显时空性、主体性、部分性和非绝对良构性。利用这两组性质,分别对最大的可能世界类或可能世界模型W进行理想化限制,就可以得到这两类可能世界。而且,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观念,这两类可能世界的深层关系就清晰可见。
  • 摘要:逻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石,现代逻辑的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各个领域。回顾亚里士多德开创的逻辑学的历史进程,展示现代逻辑的现状与研究热点,对于文、理多个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国大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成绩很大,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媒体上的颂扬之声很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如此,肯定得很多。rn 不少地方在办私塾,一点大的孩子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地不求甚解地诵经,一些著名高校正在办国学班,高额收费大肆敛财。杨振宁不过讲了几句中国古代的《易经》对中国近代科学萌芽的负面影响,一下子捅了马蜂窝,一个个国学家、易学家纷纷义愤填膺地声讨杨振宁。我认为,在进步和成绩中陶醉是不好的,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看到我们的不足,我们应该用解剖刀来解剖我国的国民素质。我一直认为,认识自己不足的民族才是一个有信心的民族,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 摘要:2005年,博弈论学者再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把经济逻辑学的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济逻辑学是全面总结经济活动的思维特点、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而形成的有机逻辑系统.本文以博弈论的再次胜利为逻辑起点,从经济学和逻辑学的学科特点与现代发展趋势、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时代信仰的理性辩护与支持的迫切性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史论结合地阐述了经济逻辑学的必然性与作用。
  • 摘要:逻辑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虽有区别,但核心都是应用,这类研究对于逻辑学的传播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逻辑学的应用范围是开放萌仗鸣封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逻辑学的应用范围也在扩大,不断开辟着新的天地,给逻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对国内外流行的“应用逻辑”的界定提出质疑,认为“应用逻辑”和“现代数理应用逻辑”不同,后者是前者的种概念。经济领域是逻辑应用的一片沃土,在经济领域这个广阔天地中,应用逻辑和逻辑的应用都能大显身手。
  • 摘要:哲学对象论有四对基本矛盾大范畴——在者或非在者(在者的外在矛盾);正者与反者(在者的内在矛盾);存在或非在(存在的外在矛盾);实在与应在(存在的内在矛盾)。基于此,引出了在者的外在矛盾是哲学对象本体论之完全性的根据;在者的内在矛盾是正反内容逻辑(Logos)之对象本体论的根据;存在的外在矛盾是正非形式逻辑(Logic)之对象存在论的根据;存在的内在矛盾是认知模态逻辑与行为规范逻辑之统一性的根据。据此,通过相同在者必存在互蕴公理和相反在者必存在互蕴公理,将哲学对象论的上述四对基本矛盾范畴间的种种逻辑关系,以及涉及认识与实践的关于逻辑形式否定关系的非等值矛盾命题规律和关于描述内容否定关系的等值矛盾命题规律之哲学对象论的根据全都揭示出来了。
  • 摘要:文章在讨论求解思维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求解思维的基本思维模式和具体思维模式。认为,从基本思维模式的角度看,求解思维就是人们面对问题的目标和现有的条件,把目标和条件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去推演出实现目标的手段这样一种过程。从具体思维模式的角度看,根据人们对经验运用的不同情况,可以把求解思维的思维模式划分为匹配型、类比型和综合型三种:根据人们对于搜索和选择这两种思维操作的不同结合方式,可以把求解思维的思维模式区分为搜索主导型和选择主导型两种。
  • 摘要:范畴语法把自然语言的毗连生成看作是范畴的运算或推演,这种推演在计算机信息处理那里获得实现。在现代范畴语法看来,汉语的灵活语序现象涉及范畴来源的结构性质。基于两个涉及“◇”的结构公设,我们确立了展现汉语灵活语序的范畴语法片段,用自然演绎系统的方式构成。
  • 摘要:对西方维特根斯坦、哥德尔、罗素、哈克、冯·赖特、克里普克、马丁、塔斯基、本奇、森斯伯里、皮亚斯、芬斯勒、鲍茨瓦、莱辛巴哈等权威有关‘‘矛盾、自涉、意义、悖论”等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讨论了有关“自涉”与“悖论”的最新重点。
  • 摘要:已有解悖方案的思路及不足自古老的说谎者悖论提出后,两千年来有关悖论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特别是20世纪以来,罗素、塔尔斯基、克里普克等对悖论问题的关注,更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认识。rn 但众所周知,无论罗素的类型论方案、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还是克里普克的真值间隙论方案均没能合理地解决悖论问题。罗素的类型论方案试图通过对“自指”的限定来消解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用大炮打苍蝇,苍蝇虽然死了,但毁灭的东西也太多!”塔尔斯基试图通过给语言分层的方法来解决说谎者悖论,但“特设性”的指责却无法逃避。克里普克的方案最致命的弱点是“刚逃出油锅又进入火坑”——被看作“语义学黑洞”的强化的说谎者悖论的出现,无情地宣告了它的失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