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4-08-07

主办单位:暨南大学;佛山科技学院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岭南地区方言复杂,是开展地理语言学研究的理想区域,对其他地区的同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本文介绍国家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和设想,分为四个部分:①广东地理语言学的历史回顾;②意义与价值;③从时、空两个维度全面反映岭南方言的内涵和特色;④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继续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方言调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手段,推动绘图工作的智能化和常规化,开拓地理语言学的人才资源,开展地理语言学的专题研究和交流。
  • 摘要:作者就吴语和湘语研究中的"浊音走廊"和相似的元音高化链移现象提出不同观点."浊音走廊"的解释具有局限性:"浊音走廊"的分布是十分有限的;吴语和湘语的浊音是有差异的;其存在仅仅是共享存古的反映,可能是由于早期接触造成的.元音高化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模韵的裂化是一种条件音变;侯韵前高化是受南迁移民的影响;元音高化链移现象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音变现象.故"浊音走廊"和元音高化现象并不是吴湘曾经构成过原始共同语言的直接证据.
  • 摘要:将广东粤西地区、广西环北部湾地区和越南广宁省、海防直辖市的粤方言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可知前喉塞音?-曾经是粤西-环北部湾地区粤方言的一个区域性特征.本文对该地区前喉塞音?-的来源、类型和分布作了介绍.研究表明,目前粤西—环北部湾地区粤方言的前喉塞音的分布现状和发展变化与明清以来广府商人的商贸活动直接相关.
  • 摘要:"语言地理学(地理语言学)是语言史的方法之一,所以语言地理学(地理语言学)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跟揭示语言的历史."(柴田武,1976)就理解语言的历史、探讨语言的历史变化过程这二大研究目标来说,地理语言学是历时性的语言研究,而非共时性的语言研究.但江端义夫(1984)提出"记述地理语言学"的观点,主要针对不同年龄层的语言地理分布差异现象的比较.这种同时间不同年龄层的语言地理分布差异比较,是属于共时性的语言学研究,所以是"共时性的地理语言学".共时性的地理语言学除了相同区域的不同年龄层或是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地理分布差异的比较研究外,尚可以针对某种地理条件下,对于语言的分布或是语言的传播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求在某种地理条件下,语言传播的共性,建立语言传播的模型.本文将以河川和沿海的地形为地理条件,比较汉语方言和日语方言在此类地形下,语言分布和语言传播异同.汉语方言主要是以潮汕方言为主,日语方言则以富山方言为主.以这二方言作为对比观察的理由如下.(1)在地理条件上:潮汕地区有韩江、榕江二条主要河川贯穿;富山县则有庄川、神通川这二条主要河川.并且二者在河川出海口,都有一个地区性的第一大港(汕头港、富山港).(2)在方言分布特征上:潮汕方言位于闽方言和粤方言、客方言这三大方言的接触地区,而富山方言则是位于日本最重要的二大方言——关东方言和关西方言的接触地区,都是位于方言分界线的附近.经过本次初步研究,预计将会有以下成果.(1)了解河口都市方言的传播力.(2)解明沿海方言的跳跃传播的状况.(3)阐明河川支流会合处对语言分布的影响.(4)发掘海洋生计类的相关词汇,往内地传播时的传播动能和词汇变化.
  • 摘要:本文尝试用语言地图来阐明东方藏区藏语土话的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的多样性。通过语言地图,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土话中的情况。据分析,在判断动词的范畴(主要反映信息源差异)里使用的动词词干在大部分土话中相同,在少数部分土话中有不同的形态。存在动词比判断动词更复杂,因为其用法除了信息源以外要考虑几种范畴。本文地图明确说明,康巴地区东南部的土话群(川滇交界处)和其他地方在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的范畴上有所不同,在东部语言区(川甘交界处),舟曲藏语具有与其他藏语不同的结构。本文针对黄成龙(2013)的讨论补充了新信息:藏语方言具有多种“存在类动词”的表现类型,但其类型在黄成龙(2013)的分析框架中可以说明。以后需要对藏语方言的多样类型与周边的藏缅语族语言进行比较,从而探讨类型之间的异同。此研究也可以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论绘制地图,这样了解就很有可能更加深刻。由于语法问题难以简化描写,本文的讨论内容限为表面上的现象。但是,任何以往研究都没有尝试过此种动词在地理上出现的差异,通过本研究了解到其差异最明显呈现的地域都在藏文化圈边界地区。
  • 摘要:官话方言的声调研究,尤其在涉及地理分布和方言分区时,传统上以分析调类分合,特别是入声字的归派规律为重要指标.而调值往往仅被作为归纳调类的工具,一旦调类归纳的任务完成,调值本身则不再是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并发展平山久雄"调值环流说"理论,从"调值相位序"的角度考察官话方言的舒声调值特点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本文概括归纳官话方言内部两个主流的舒声调值相位序:12B3和132B型,两者在地理上均横跨官话方言的多个次方言,并在调值链移的表象上呈现明显的内部规律性.
  • 摘要:福建省武平县位属闽西,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在人群上被归类为纯客住县,其中更有操赣语的飞地,这是明、清驻军防卫所带来的文化现象.以赣语(军家话)而言,随着移民迁徙发展,语言情状逐渐变换,原先的同与不同,都伴随着人群交往而趋近混合.反之,人群的迁徙,语言特征也就一并转移,特定地域上的人群结构集中,有可能保有一定数量的语音现象及特色,例如长汀移民集中区有舌叶声母表现,非长汀后裔住区则否.根据本文整理发现,客语使用区的祖籍较为集中于:福建长汀、上杭、江西瑞金;赣语(军家话)使用区祖籍集中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本文拟逐一探讨上述祖籍地语言特征和武平县共时上各村客语差异的关系.本文以方言地理学的方法,精选具有明显差异之项目,透过逐村调查,试图以语言微观的视角,着眼于全县的内部差异与分界,从而描绘武平县方言系列地图,并运用移民史的材料,为这些语言特征的异同及分布做出解释.
  • 摘要:粤东潮州、澄海等地闽语止遇二摄存在一批读(m)元音音节.这些音节在19世纪的罗马字语料中并无因声母不同而存在记录差异.20世纪部分方言描写则以声母为条件,分类记录这批音节.本文以实验的方式考证止、遇二摄(m)类元音的音值及搭配规则,并观察该类元音在潮州、澄海方言中否具有差异.从实验的结果可知,在今天的潮州、澄海方言老派发音人音系中,中古止摄支韵、止韵、之韵,以及遇摄鱼韵、虞韵读(m)元音的音节并未因声母分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演变规则。
  • 摘要:连城北部的北团、四堡、隔川、罗坊是相邻的四个乡镇,方言复杂.本文在这块区域选择16个地点,选用"银环蛇""叉尾斗鱼""蜻蜓""(母牛)发情"这四个词,用于观察其词汇差异在地理上的表现.也顺便介绍一种密集布点的课题简况.
  • 摘要:地名是一地的活化石,它是层积了地理、历史、族群及语言的社会发展产物.台湾地区是个族群多元的社会,拼凑出多元类型的地名景观,本文仅以汉语的"厝""塭"及"隘"三词作为讨论对象.作者以Google Earth制图并检视此三词在亚洲的分布情况,发现分别与地理语言学中的"非连续性分布"及"同言线分布"相呼应."厝"绝大多数分布在闽语使用区,除了中国闽语区及台湾地区,位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亦有分布;"塭"是台湾养殖渔业的产业地名词,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南部沿海一带;"隘"普遍位于交界处,如台湾地区迁入民与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的交界处、中国各省省界处,以及与越南、北韩国界处皆有分布.除了以Google Earth检视宏观的分布情况,作者亦以台湾地区地名查询系统作微观的梳理.此三词在台湾地区是常见的地名词,具有其普遍性,但若宏观的与其他地名词作比较,则显示其特殊性."塭"是"产业"地名词,以台湾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厝"是"语言"地名词,也是闽语的特征词;"隘"则是地形衍生而成的"边界"地名词,是族群分界、省界也是国界.这三者的特殊性不但丰富了台湾地区的地名类型,本文也试图将地名的特殊性以地理语言学的方式呈现.
  • 摘要:台湾地区的语言地理学研究史已经超过一百年,各个分科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宏观的或微观的“语言地理学”或“地理语言学”都有相当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研究史的角度,把台湾地区地理语言学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对台湾的各方面做了科学的调查,调查范围及所绘制的地图都涵盖了整个台湾,并且都相当精细。在语言地理学、民族学的调查都极为精细;蒋介石、蒋经国统治时期,台湾研究受到压抑,但钟露升绘制了27张闽南语方言变体地图,开创了台湾的地理语言学;1988年以后,地理语言学得到解放,百花齐放,除传统方法在区域地理方言学调查中继续发展,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及解释理论也不断出现。“精细的微观调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台湾地区语言地理学调查的特色。本《地图集》是台湾地区语言地理学发展自然的产物。不过就地图绘制而言,笔者提出6个地理语言学本质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其成果就是《台湾语言地图集》。研究对台湾地区的语种分布进行地毯式调查,精细度达自然村或部落.所有语种都采用一致的分类系统加以定性,然后进行系统性的地理区划,并绘制成语言地图。本《地图集》的每一张地图的尺寸都是一致的,为了适切地反映语种分布的实际,按地图反映实际信息量的需要,绘制了不同区划层次的地图。
  • 摘要:"蟑螂"一词主要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其主要词形为江淮地区的蟑系、西南地区的油系、东南沿海地区的蚻系、沿长江分布的灶系,以及湖南、广西交界地区的骚系.蟑系起源于江淮地区,其势力范围一直在扩大;油系是位于西南地区的一种有缘化形式;蚻系是南方的一种古老形式.根据对蟑螂词形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情况,笔者对其演变作出如下推测。蟑螂的词形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系统:蛰系(含灶系、骚系)、油系、蟑系。这三大系统可能表明了三种不同的起源。蛰系为南方的一种古老形式,至今仍是词形最多最丰富的系列;灶系是蛰系的一种新变体,骚系为灶系的变体。油系为西南地区产生的一种形式,该形式在南下的过程中遇到蛰系,促使蛰系发生变化,发展出灶系和骚系。蟑系为长江、淮河流域产生的形式,由于是普通话的词形,蟑系的势力范围逐步扩大,一方面扩张到北方地区,同时又渐渐南下渗透进入古老的蛰系的领地。油系和蟑系向南迈进的结果,使蛰系与外来的油系和蟑系不断接触变化,出现更多混合形式。而原本古老的蛰系的地盘渐渐消失,发展为存古的东南沿海型。
  • 摘要:广府婚礼中的"大妗姐"一词,主要出现在广州(包括今天的番禺区)、香港,珠江三角洲的佛山(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以及中山、东莞等地.在粤语中,过去常指婚嫁时雇来侍候新娘、指导新娘行各种礼仪的陪嫁娘,也兼指打杂的女佣;多由自梳女充任.大妗姐常兼做媒人,因此具有媒人语义.近十几年来,大妗姐多由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好命婆充任,她的工作范围有时兼并了过去由计手或堂倌担任的婚礼策划统筹,甚至司仪礼赞;其语义也发生了变化,是对在婚礼上主持各项仪式的女性的尊称.
  • 摘要:属于实证研究的语言学研究,一般需要选择发音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有效代表,因此发音人必须符合研究所需的代表属性.本文探讨发音人的背景如何使之成为语言群体的代表.本文提出:①代表属性可最直接地通过参数来表述;②越满足代表属性参数的研究对象就越能成为研究的有效代表;③不同研究由于目的不同,选择发音人的参数有所不同;④代表属性的确立直接影响语料的有效性.
  • 摘要:论文主要对新时期以来国内关于汉语方言地理语言学的研究进行回顾,运用地理语言学对汉语方言语音的研究主要有对声母、韵母、调值和语音系统几个方面的研究,论文从多角度分析归纳学者们所作的工作,总结30多年来汉语方言地理语言学的收获,学者们运用地理语言学这一方法展开汉语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始由长期以来方言地图内容重语音逐渐转向语音、词汇、语法并重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地理语言学正迈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 摘要:外祖父母称谓词一般由区别宗亲与姻亲的语素和祖父母称谓组合而成,其词根语素虽然不会紧跟祖父母称谓发展演变的步伐,但是具有与祖父母称谓同步发展的动因.湖南东北部分布较广的外祖父母称谓主要有"外公/外婆""家公/家家""阿公/阿婆"等形式.就发展演变的先后次序而言,"外"类称谓早于"家"类称谓,"阿"类称谓不会晚于"外"类称谓和"家"类称谓.
  • 摘要:地理语言学最重要的启示是时间与空间的序列参数:在同一空间内的不同时间序列上,往往可以观察到历史的语言发展线索;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序列上亦能显示语言的发展、变化轨迹.本文只在运用具体例证说明汉语方言时间与空间范畴内的语言沉淀,说明对语言事实的合理解释往往离不开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同空间内的共时语言沉淀在地理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层次的研究价值。在同一大方言甚至是同一语系的范畴内,如果将空间上的某些差异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显示的往往是历时序列上的发展线索。
  • 摘要:本文综览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中的声调地理分布,并进行历时性的解释,构拟前代调值.侗语一些方言产生了送气分调,并经历送气声母和不送气声母的合并,于是原来的送气调成为音位性的独立调位.经比较,来自送气音的声调的调值开头音高都比不送气调低,很容易构拟分化以前的调值.还根据个别经历过调类合并的方言构拟了合并以前的调值,这也是调值构拟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之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