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首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首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12-22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帛书《易传》处于战国学术到两汉学术的关键点上,对它成书问题的研究极具学术价值。我们依据四条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是学界公认的结论,对帛书《易传》的成书问题进行考证。我们认为,帛书《易传》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帛书《易传》的散乱期和《挟书律》的施行期基本重合,帛书的整理期在《挟书律》废除到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帛本《易传》中《说卦》前三章的归属问题,帛本《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先后关系问题,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问题,都可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 摘要:“言”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层次上。而“言”与“名”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言语”与“语言”二者的关系。“语言”是人们赋予事物的一般而普遍的符号,“言语”是具体的人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言”其实就是对“名”的具体应用。孔子讨论“言”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言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 摘要:东汉统治者将源于先秦的民本思想作为其定国安邦的统治思想。他们将“天应民心”作为理论依据,提出“制君限臣”的实践理念,“足民”、“保民”、“教民”、“治民”的实践措施以及“重农尚贤”的操作原则,最终构建了民本思想的理论体系。然而,民本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问题决定了其在实际操作中实践的有限性。
  • 摘要:本文对《新唐书·张弘靖传》、《旧唐书·张弘靖传》、《张徹墓志铭》的记载进行介绍,以分析张弘靖入幽州事件。并对肩舆、发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元代自然灾害的频年发生,导致粮食供应紧张,而酿酒耗粮巨大,因此政府不得不屡次下令实施酒禁,前后竞达七十多次,为历代各朝之最。元代酒禁政策的内容既包括禁酿、禁饮、禁市等取缔社会酒类消费行动,也包括国家实施榷酒政策垄断酒业经营,禁止民间私酿、私酤的酒政限制。酒禁政策呈现出救荒性、区域性、时段性、特权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酒禁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粮食危机,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统治秩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因素,影响到政府的赋税收入,制约了元代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屡禁屡弛。反反复复的禁弛之间,实质上反映的是政府对国计民生的利弊权衡,是牵涉国家根本利益的博弈之举。
  • 摘要:顺治十七年(1660年),自汉代以来就在直隶曲阳县举行的祭祀北岳礼改在山西省浑源州举行。这次移祀事件有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先五代之际北岳祭祀地点确实存在变化,其次至少金元之际就已经出现了浑源北岳说,在明代,浑源北岳说无论是在以方志为代表的文本上,还是在实际的祭祀活动中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些构成了弘治六年(1493年)马文升提出北岳移祀一事的历史背景。
  • 摘要:本文对铁路与近代济南城市的变迁进行介绍,指出由于清末经过济南的铁路开通且位于两条铁路交汇点上,加上地方官员能够审时度势,以开放的姿态迎接铁路的到来,为济南对外界开放打下了良好基础。铁路建成后,济南与全国各地、全省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各单元在物质交换、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的过程中,经济上相互分工协作,思想文化上趋于开放,在国家开始逐渐重新走向统一之际,地方社会也在逐渐整合,新的社会结构止在形成,民族国家的因素在地方层面上正逐步成长。
  • 摘要:目前国内的环境史研究,更多关注于早期社会的环境问题,如历史上环境要素的变迁、环境综合评价及理论性的研究等,而对于近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却很少有历史学者展开系统的探研;从所研究的区域而言,则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环境历史问题,其余则为华南和西北内陆,而关于东北地区环境变迁史的研究成果则很少。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晚,历史素材不如其他区域丰富。然而,该区域对于研究工业化以来的环境变迁史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正因其开发的时间晚,农业对当地的影响远不如其他区域显著,而由工业化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却非常严重,即使就全球范围来说,亦可视为现代工业发展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个典型。其中又以工业废水大量排放造成大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最为突出,令人忧思、发人深省。本文将要探讨的松花江流域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因工业发展而导致的污染问题,就是东北地区工业发展造成环境破坏的一个缩影。
  • 摘要:住房政策是二战后英国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共识政治的主导下,它解决了千家万户的住房问题,成绩斐然;但在共识中也潜藏着分歧,两党在此政策上亦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打算,因而它往往成为历次英国大选的焦点之一。伴随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其他各种原因,20世纪70年代后,这套住房政策体系逐渐暴露出内在的弊端和有限的住房问题解决能力,改革已经难以避免。
  • 摘要:“体系,过程,结构和互动单位”是国际关系学体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借用这些基本的概念来分析世界史体系。世界史研究侧重对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考查,但是如何把这一个历史过程称为一个体系,就需要借助国际关系学成熟的体系理论知识。现有国际关系学体系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层次分析法有助于描述和分析世界史是如何出现和如何演化的,为世界史体系的建构提供有效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其一种新的理解。
  • 摘要: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属于宅第园林形式,这种形式整合了古人对于林泉之乐的向往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元代之前的苏州园林都已不存,想要弄清苏州早期园林的宅、园关系,只有通过文献考释以廓清历史真相。遵循这样的思路,本文粗略考察了苏州宅第园林的宅、园关系流变,以期从宅园构成关系角度呈现出苏州园林的发展脉络。
  • 摘要: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婚姻自主观念的传播,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遭到了青年学生们激烈的反抗,他们强烈希望能够解除婚约。但在解约的过程中,却遭遇了各方面的阻力和困难。既有法律方面的诸多限制,也有缔结双方父母长辈的反对,同时也受到传统社会习俗的约束,诸如追求婚姻稳定以及要求女子坚持贞烈观等。因此,学生们的解约之路,注定充满荆棘坎坷而未必有望。
  • 摘要:目今,一般的晚近思想文化史研究,均认为1927-1937年为中国知识界的惟一中心。本文从大量史料出发,对此提出商兑意见。作者认为,与上海一样,此时的北平亦是中国知识界的忠心,即:其时中国知识界有“双中心”的格局。北平是学术中心、教育中心,上海则是文学中心、经济中心。北平文化人以大学教师为主体,生活相当富裕,政治地位亦高,这为其自由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上海文化人多为自由作家,生活虽则体面,当仍相对清寒,故其激烈反体制的思想亦有经济根源。在这文化格局、经济格局的背后,乃是思想谱系的政治态势的深刻分歧:北平知识分子多从公费留学英美出身,从自由主义角度米继承五四遗产,支撑了中国的自由主义血脉,维系了现代中国的学术共同体;而上海左翼文化人则从激进主义视角来理解五四,成为无产阶级社会政治革命的重要一翼,并最终主导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界的基本走向。
  •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在北碚进行的市政建设卓有成效,通过整修市街,辟建园林,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医疗卫生及教育事业等一系列市政措施,使北碚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有力推动了他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运动,为北碚“乡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卢作孚市政建设实践还为今天我国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摘要:巫教文化,亦可简称爲巫文化,并列於佛教文化及道教文化等的宗教文化,成爲中国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国巫术在中国文化形态的构成中,估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同时亦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産生深远的影响。rn 中国巫术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其对中国文学方面的影响,可说莫测高深。关於巫术对文学方面的影响,分别详论爲对文字学、古文献、神话、歌谣、戏曲、小说等。
  • 摘要:先秦的夷夏观念是一个随着政治情势不断变化的观念。笔者认为,其大致可分为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的侧重和强调。大致说来,西周时期的夷夏划分以与周王室的产疏远近为最重要的标准;春秋时期,因为夷夏关系紧张,所以区别对待华夷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强调夷夏在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的区别;战国时期,因为地理上“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局面的形成和对统一国家的渴望,时人在把文化和生活习俗作为区别夷夏的根本标准的同时,也重视夷夏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并希望通过以夏变夷,建立一个包括中国、夷、戎、蛮、狄五方之民的大一统国家。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汉、魏晋南朝以及唐代文官宿直制度的考索,粗线条地勾勒出这一制度一千年来的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并对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文化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文章每部分均提出若干问题,以备同仁深入讨论。
  • 摘要:赵孟頫研究在艺术史领域中发起后,与之有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艺术成就的承认和其政治上仕元气节亏损的批评,通过梳理政治史与艺术史上两分的这种评价模式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进而还原赵孟頫在宋元之际同时代人记录中的形象,包括与周边士人的联系,为思想史研究在这西个领域的整合中开辟空间,提供一个案例尝试。
  • 摘要:本文利用了天津档案馆馆藏档案,以民国时期天津同乡组织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其所进行的活动的内容和空间范围,包括联络乡谊、参与和组织社会公益事业、兴办教育、开设医院及政治参与等儿个方面。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此时期同乡组织的活动状况和总体特征,进而揭示其所反映出的延续性与变迁性交错出现的特征,另外,笔者还试图强调天津这个城市中同乡组织的独特性,以及全国各城市中同乡组织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样性。最后,同乡组织的活动范围还体现出了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交错”。
  • 摘要:市场体系至少包括市场层级系统和市场组织两个方面。其演变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先前的研究成果对市场层级系统关注较多,对市场组织涉及较少,未能揭示出交通运输对市场体系重构的整体性影响。本文将以1905-1937年间的华北地区为例,试图通过对铁路与市场层级系统变动和市场组织变迁之间关系的考察,揭示铁路影响下的区域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阐述其对区域社会由传统向近代演变的重要意义。
  • 摘要:利用现代农业金融组织从事农业贷款是政府和银行的主要目标。在现代农业金融组织发展尚不普及的历史条件,利用传统农业金融组织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政府、银行和农民对传统农业金融组织的不同选择,揭示现代农业金融组织与传统农业金融组织的复杂性。本文认为政府、银行和农民自身利益上的差异性,使其对传统农业金融组织的选择存在不同偏好和差异,政府和银行实施的利用传统农业金融政策和措施,很难给农民带来利益。
  • 摘要:效忠派的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路程。在美国革命时期以及19世纪的历史著述中,效忠派被描绘为殖民地自由的最卑鄙的敌人和背叛者,失去了在历史上应有的位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史学完成专业化。效忠派研究随着这一进程逐渐开展起来。从一开始效忠派研究就出现了整体研究和区域、专题研究齐头并进的现象,为后来效忠派研究的高潮奠定了基础。随着美国独立200周年的临近,效忠派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无论是在整体研究方面,还是在专题研究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同时效忠派研究潜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效忠派研究一味注重效忠派群体的研究,出现矫枉过正的倾向。另一方面,效忠派研究的大部分成果满足于史实描述,出现了零碎化趋势。正是因为如此,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效忠派研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专著和论文数量锐减。如何将效忠派研究与革命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宏观的框架对日益细致的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是效忠派史学家们面临的新的挑战。
  • 摘要:黎塞留是路易十三时期的红衣主教兼首相,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是法国从封建君主制到绝对君主制转变的重要之人。他上台后秉承主权属于王室,是不可分割、绝对的宗旨,对外以自然疆界理论为基础,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势力,谋取欧洲霸权,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对内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国内反动势力,维护基督教世界的一体化,加强军事力量,建立理性化行政机器,维护“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另一方面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开展殖民贸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的措施为路易十四时期法国走向绝对君主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他执行的政策对法国乃至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摘要:本文以明清时期农业问题研究中较为关注的租佃制演进、所有权作用以及土地亩产量为中心,在广泛吸收制度学派和史学新成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定论进行了反思,认为以往对租佃制度的刻画、地主所有权的影响和农业亩产的衡量存在着虚构、夸大和歪曲的一面,并且针对这些现象给出了笔者自己主要从经济学方面的探索与解答。
  • 摘要:张申府作为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民主人士,在民主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民主的理解上,他认为民主不仅是社会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原则和精神作风,认为民主的精义是使一切人所潜藏的才干都得到最圆满的发展实现,即“由人民、为人民、尽人民”;在民主的范围上,他认为应该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和社会民主,并提出民主应该是平衡的,发展的,前进的:此外他还论述了民主与哲学、科学、独立、教育、理性等问题的关系。综观张申府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本文将重点概述他的民主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