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全国第五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
全国第五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

全国第五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五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为低渗透储层,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野外岩样,分析数据在平面上和层位上分布极不均匀。根据羌塘盆地的勘探现状,综合使用定量和定性数据,使用“权重”储层分析方法对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分析和评价。首先选择影响储层性质的8种参数,包括定性参数,如岩石类型,成岩相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和定量参数,如厚度、孔隙结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其进行单因素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单因素对储层贡献的大小,确定各单因素的加权系数。最后,利用“权重”分析方法,计算各剖面的“权重”指数,从而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中侏罗统布曲组,分布于北羌塘坳陷盆地东北部和中央隆起带北缘。
  • 摘要:本文根据露头、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自乌审旗、靖边至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特征、成因机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组合的控制。延长组顶.底界面为Ⅱ类层序界面,形成于早、晚印支运动的构造应力场转换时期。延长组为晚三叠世晋陕盆地沉降期沉积的构造充填序列,属于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根据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识别出的5个Ⅲ类界面可将延长组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超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盆地主力烃源岩的发育,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盆地内次要烃源岩及主力储层的发育,同时控制着油气成藏组合的空间分布。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与对比对于预测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及远景圈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开展高频短周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与对比的基础。
  • 摘要:以中拐地区近30口探井为基础,结合高分辨地震资料开展剖面地震地层和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综合研究,建立三工河组层序解释标准层,进行层序,体系域划分及空间对比;立足岩心,结合测井资料开展中拐地区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综合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断面沉积相分析,确定中拐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建立沉积相模式,确定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认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上八道湾组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层序。每个层序均由下部的升位能体系域和上部的降位能体系域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沉积旋回。层序1和层序3处于构造稳定、气候潮湿时期,湖域扩张,碎屑沉积物供应量相对较少,以湖泊相和沼泽相的沉积为主。层序2处于构造活动剧烈、气候相对干燥时期,碎屑沉积物供应充足,广泛发育河流和三角洲相的沉积。
  • 摘要:层序地层学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沉积层序的各层序界面(层序边界、初泛面、最大湖泛面)与油气关系密切。其中洪泛面对非构造油气藏圈闭的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洪泛面泥岩对油气的有效封堵范围决定着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圈闭的分布。更重要的是层序地层学通过不同规模层序的划分、体系域的识别,使油气与各体系域中的沉积体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和空间配置有规律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油气预测更为有效。以柴达木盆地为例,借助地震资料和现有的钻井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储层预测技术可以加深对该地区沉积体系的认识。在三级层序格架约束下,采用多种储层预测技术,可以提高储层预测精度,有利于识别砂层尖灭线、孤立砂岩体的分布。采用选区选带选目标的技术路线,通过层序地层、储层相带及成藏条件分析,优选柴西南区的XX地区为油气有利区带。将层序格架下90°相位转换技术和准层序研究相结合,体系域切片技术和地震相研究相结合,可以预测区带内E31XX断裂带上盘辫状河三角洲上倾尖灭砂体和E32滨浅湖滩坝砂体为有利的储集体。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构造平缓的克拉通盆地,以岩性油气藏勘探为主。而以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为主要研究手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但对于只有二维地震资料的鄂尔多斯盆,如何利用现有地震资料成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关键。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五个三级层序及14个四级层序。利用测井曲线频谱分析及地震资料时频分析识别三级及四级层序界面。通过井震联合标定,对延长组的层序进行系统划分,对其沉积旋回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纵向及横向上的演化规律。
  • 摘要:对比裂谷盆地断陷期-坳陷期-萎缩期三个阶段的层序地层研究现状,认为坳陷湖盆萎缩期的层序地层研究特征典型但很少系统开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代表松辽盆地坳陷湖盆萎缩期的四方台组、明水组是由上下两个区域不整合限定的一个超层序,其内可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组,六个三级层序。识别出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与坳陷期对比,总体上显示出坳陷湖盆萎缩期地形平缓、水体浅、超补偿、界面以湖平面升降频繁以及相带分布宽广等特点。从盆地演化角度看,分为早期缓慢沉降到晚期不均衡沉降两个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发育不同的层序类型,以SB4为界,缓慢沉降阶段湖侵体系域发育冲积型层序,以河流相为主,湖退体系域发育缓坡型层序,以湖泊-三角洲为主。不均衡沉降阶段湖侵体系域发育挠坡型层序,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湖退体系域既有缓坡型层序也有挠坡型层序,以湖泊-三角洲为主。
  • 摘要: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何种特征的砂体更容易形成隐蔽油气藏,以及形成何种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因此砂体特征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湖泊和河流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影响砂体特征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层序内体系域的划分,因此搞清体系域的划分是掌握砂体特征的重要基础。文中通过以直接反映沉积环境变迁的古生物分析为基础,结合岩性、电性特征、三角洲反射结构,对多期三角洲叠加的东二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有别于前人将多期三角洲沉积都划为高位体系域的划分方法。在体系域划分的基础上,阐述了对不同体系域三角洲砂体的特征及其可能形成的隐蔽圈闭类型。并以渤海多个实例予以佐证,希望为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一点启示。
  • 摘要:在利用大量的地震、测井、岩性等资料识别了各级层序边界的基础上,重点是从岩心观察入手,根据短期旋回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识别短期旋回并进行横向对比,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认为陈家庄地区馆陶组发育4个中期旋回16个短期旋回。根据岩心分析,测井曲线特征及测井资料解释结果,对各准层序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陈家庄地区馆陶组沉积体系从早至晚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广泛发育期和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化三个阶段。并结合前人成果,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较为完善的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模式,完善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理论。
  • 摘要:赛汉塔拉凹陷为典型的断陷凹陷,中生界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是其沉积主体。以角度不整合面为界、与凹陷的发育演化阶段相对应,可以划分出四个三级层序;其中,“阿尔善组+腾一段”是断陷湖盆发育演化的扩张深陷阶段形成的三级层序,是本凹陷主要的含油层系,具有“低位(LST)、湖侵(TST),(最大)湖泛(MFST)、湖退(RST)”的四分体系域特征。其中,(最大)湖泛体系域是湖侵范围最大时期形成的沉积,以大套厚层泥岩为主,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段,但当有源远流长的三角洲砂体注入时,油藏形成条件非常优越,利于形成高产富集油藏。“四分体系域”较好地表征了本凹陷的沉积和地层特点,以此为基础的沉积相研究,对本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成效。
  • 摘要:采用井一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地区辽东带中南部古近纪东营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整体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古地貌诸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对沉积体系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级次的物源体系导致沉积体类型和规模的差异;物源区沟谷的分布及其赋存时期制约着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时期及规模;坡折带样式决定着砂体的类型、规模及分布,古地貌组合样式控制着储集体的成因、富集位置和规模大小。因此,古地貌对储层的预测和识别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勘探实践证明,将其与常规储层预测方法联用,能够大大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 摘要:介绍了莺歌海盆地12个三级层序的层序格架建立情况。将钻井层序划分、古生物定量分析与地震层序界面识别相结合,使层序格架的建立更有依据。rn 针对本区的特点,认为该区的层序分析应特别注重古地貌分析。在综合的层序地层格架下。rn 模拟出三级层序界面的古构造-古地貌图,并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立体显示。rn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钻井层序划分及沉积相分析,落实了本区的主要沉积相类型。综合地震相、古构造-古地貌等各方面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古地理重建,编制出全区以层序为单元的平面沉积相图。
  • 摘要:珠三坳陷古近纪主要为南断北超的断陷湖盆,古近纪晚期被海水侵入,整个新生代表现为一个叠合盆地。珠三南断裂是控坳的主要边界断层,其西段和东段在古近纪活动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早期西段构造活动强、晚期东段构造活动强。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坳陷的沉积中心由西逐渐向东迁移。渐新世晚期-新近系珠三坳陷主要受区域性的坳陷作用控制,构造活动整体较弱,坳陷的沉积充填主要受盆地拗陷作用,古地貌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影响。
  • 摘要:在天文地层研究方面,笔者开展的研究对象有:野外实测剖面(如郝家沟八道湾组剖面、山西太原西山剖面)、测井资料(GR,SP等)、岩心的磁化强度、岩屑等。应用方法主要是功率谱分析、数字滤波、小波分析等。主要思路是:将一定厚度的沉积旋回看成是对天文周期(偏心40万年周期等)的响应,从而得出堆积速率,依据堆积速率可把一定厚度(地层单位)以米计量的序列,转化或以时间计量的时间序列。这样一来,可确定该地层单位的延续时间。结合有年龄的层位标定,可以得出所研究地层单位各部分的年龄值。
  • 摘要: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珠江深水扇系统,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rn 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重要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rn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 摘要:番禺低隆起地区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该区中新世长期处于陆架坡折过渡的斜坡区.海侵海退频繁,十分有利于非构造圈闭的形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层序的发育背景、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层序地层边界和坡折带是控制本区非构造圈闭形成的重要因素。概括出本区存在6种具有勘探前景的非构造圈闭发育模式。
  • 摘要:层序地层学研究理论是总结了国内外众多含油气盆地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如果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很好的应用到储层预测的过程中,会大大降低储层预测的多解性。本文以勘探程度较低的南海惠州凹陷南部为例,在地震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及钻井.测井成果建立储层预测约束模型,在分析相对波阻抗与岩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特殊处理,获得伪绝对波阻抗体;通过构建三维空变的压实量版进行砂岩含量预测;通过扩展威利方程及相控因子的校正,进行孔隙度预测。通过上述研究,在HZ凹陷文昌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成果。
  • 摘要:地震及钻测井资料表明石炭-二叠系残留地层在济阳探区的分布具有区域性,表现为南北分区,南部分布范围和厚度都大于北部。通过对岩石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相标志的分析研究,识别出了碳酸盐台地相、漏湖相、潮坪相、障壁岛相、浅水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六种沉积相类型。济阳探区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演化经历了早期的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及煤层交替出现的典型陆表海沉积和晚期的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体的陆相浅水三角洲及曲流河沉积。
  • 摘要:小波分析能够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分频放大,识别出肉眼不易识别的不同频段的旋回,分别对应不同沉积周期的沉积旋回。利用小波分析的这一特点对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也可以识别出其中的沉积旋回,采用db5小波对感应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一方面可以直接用于层序单元的划分,另一方面与Fischer图解相结合可以比较客观准确的划分体系域。利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且划分效率和划分的精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 摘要: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台盆的沉积充填结构和有利储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刻画,为本区下一步勘探部署指明了有利方向。
  • 摘要:肯基亚克油田为一单斜背景上发育的鼻状构造,下二叠统为陆源碎屑沉积。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测井资料,井震结合,把肯基亚克油田下二叠统划分为SⅠ、SⅡ、SⅢ三个三级层序。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海、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变为滨浅海沉积,在三角洲前缘向盆地延伸的方向上,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层序SⅠ和SⅢ的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向,层序SⅡ的物源主要来自东北方向。
  • 摘要: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常常被合称为岩性地层油气藏,但是二者在其内涵和地质特征上差异较大,特别是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进行研究时,更应区别对待。岩性圈闭是在三级层序相对等时格架内,由于沉积或成岩及其后生作用,使储集岩体的岩性或物性发生突变,被不渗透层所包围或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岩性圈闭中的工业性油气聚集,则被称为岩性油气藏。地层圈闭是在三级及其以上层序界面的上下,由于不同层序岩石物理差异而形成的圈闭,常常有界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型和界面之下的削截型两类。地层圈闭中的工业性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三级层序和体系域框架是地层油气藏研究的基础,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三级及其以上层序界面密切相关。三级层序内部的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是岩性油气藏研究的基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准层序砂体相带分布密切相关。
  • 摘要:发育于板桥凹陷深湖相泥岩之中的湖底扇砂体是该区最有利的含油气领教层之一,也是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由于湖底扇沉积属突发性洪水事件成因,湖底扇砂体的分布较为复杂,预测湖底扇砂体的难度较大。笔者通过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提出板桥凹陷湖底扇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滑塌成因,湖底扇砂体在垂直重力流方向上呈透镜状分布,而在平行重力流方向上,湖底扇砂体则表现为叠瓦状展布;依据湖底扇砂体的井一震响应特征,运用地震相分析以及地震属性提取等手段预测了湖底扇砂体的分布,发现湖底扇沉积具有优先充填古地貌低势区的规律,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为板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
  • 摘要:在区域湖进背景下,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山2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SP1、SP2、SP3三个三级层序,主要以发育低位体系域(LST)为主,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不发育,长期旋回为不对称旋回,以发育上升半旋回为主,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明显。SP、SP2、SP3三层序的低位体系域河道充填切割砂岩是山2段的主要储层。并与上覆细粒沉积物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对天然气的富集控制作用明显。三者的储集性能从下而上依次变差,但对单个层序而言,低位体系域河道充填切割砂岩仍是最有利的目标区。
  • 摘要:层序地层学模拟是层序地层学理论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是一种有效的、直观的分析,探讨沉积过程和盆地演化的工具。断陷盆地是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重要的类型之一,而且该类盆地多为半地堑式(单断)类型,即由一控边断层活动形成的非对称性单箕状盆地。单箕状盆地具有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靠近控边断层活动带(陡坡带)沉降速率较大,远离断层活动带的缓坡带沉降速率逐渐减小。rn 本文主要应用SEDPAK二维层序模拟软件模拟,来探讨断陷盆地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对盆地两侧同期层序沉积物叠加模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作用下,盆地两侧可容纳空间具有非对称性变化的典型特征,进而造成盆地两侧同期层序叠加模式的异同。盆地两侧同期层序沉积物叠加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叠加模式和非同步叠加模式,同步叠加模式即盆地两侧层序同为退积或进积特征,非同步叠加模式即盆地两侧层序叠加模式相反(一侧退积,另一侧则进积)。在同一盆地,要在盆地两侧发育非同步的层序叠加模式,需要足够大的构造沉降速率。rn 此外,层序同步叠加模式多出现在层序初期(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的后期),非同步的叠加模式均出现在层序的中后期(水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初期)。rn 笔者对盆地两侧同期层序非同步叠加模式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多种地质参数的合理组合,均可形成非同步叠加模式,如:①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②均一构造沉降结合沉积物的变化;③在不发生构造沉降的情况下,海平面上升结合盆地两侧不同的沉积物供应。此外,在盆地的断陷及坳陷演化过程中,陡坡带接受的沉积物远远大于缓坡带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自身的压实作用以及负载作用,也会加剧盆地两侧非均一沉降活动,从而造成盆地两侧新增的可容纳空间非对称性变化以及同期层序的非同步叠加模式。rn 最后,笔者对姜在兴等(2005)提出的。可容纳空间转换系统”进行了模拟探讨,模拟结果表明“跷跷板”式的构造抬升,沉降活动,可以造成构造运动支点两侧可容纳空间的非对称性变化,进而造成构造运动支点两侧同期层序发育非同步叠加模式。但是,对于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盆地两侧出现同期层序非同步叠加模式,将“跷跷板”式构造活动作为主控因素的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探讨。rn 在中国东部断陷盆地,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普遍存在,而“跷跷板”式的构造倾翘活动并不多见。因此,在我国东北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断陷阶段,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可能是形成层序非同步叠加模式的主控因素;坳陷阶段,构造活动不强烈,海平面上升结合盆地两侧不同的沉积物供应量是形成层序非同步叠加模式的主控因素。
  • 摘要:基于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成因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的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侏罗系水西沟群划分为JSQ1 JSQ2、JSQ3、JSQ4四个三级层序,十二个体系域,对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及三工河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认为这两个层段在滴南凸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 摘要:本文从涠西南凹陷的层序地层划分出发。总结了层序地层的模式,分析了层序地层格架下各体系域内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并在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涠西南凹陷发育的几类隐蔽圈闭:①大型断层下的低位扇岩性圈闭,②深湖区部位的盆底岩性圈闭,③大型轴向三角洲前缘的浊积砂体岩性圈闭;④湖扩展体系域砂体退积尖灭于斜坡带形成的上倾尖灭圈闭;⑤高位体系域顶部遭剥蚀,被上覆层序湖扩展体系域遮盖形成的地层圈闭。
  • 摘要:在莺歌海盆地工作中发现,物源的搬运以及对储层的影响因素记录在一些亲陆元素和陆源化合物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首次发现两个新的物源标志:①亲陆元素铝,钙(Al/Ca)异常高值--新物源标志,②陆源粘土矿物高岭石/蒙皂石异常高值--新物源标志。rn 方法一:Al/Ca、高岭石/蒙皂石的比值如在沉积区域呈现异常高值,可判断井点位于物源主方向,钻遇了物源或储层,或预示附近有隐蔽储层存在,可追溯物源源头的储层。方法二:如果在物源必经的井点Al/Ca或高岭石,蒙皂石的比值无异常高值,那么附近解释存在物源来源及其有储层(三角洲等)存在,即预示有风险,可反推物源与储层不存在。本方法通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找到记录在地层中的亲陆元素铝,钙(Al/Ca)和陆源粘土矿物高岭石/蒙皂石,通过分析它们的比值有无存在异常高值,即是否具有物源来源,挖掘记录在地层中的新的物源信息,再结合单井相,区域沉积相,地震等资料,从微观到宏观,为综合预测储层新增了一个判断方法,有助于去判断物源与储层是否存在以及发现一些隐蔽的储层,对找准找好储层,加快油气勘探的发现,其意义颇为深远。本方法创新与发现一个研究物源和隐蔽储层的新方法,开启储层研究和发现隐蔽储层的新手段,可成为盆地储层研究的必具项目。
  • 摘要:基准面为一非物理面,是动态的、抽象的三维空间势能曲面。以之为基础,提出基准面旋回识别的难点在于沉积旋回类型及其组合形式所代表的基准面变化状态的识别,认为对基准面升降的认识应以旋回的时间规模为前提,以沉积环境分析为基本约束条件,注意识别自旋回与异旋回,并对基准面识别上的误区及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在理论上探讨了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思路,提出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方法需要借鉴其它学派研究成果。针对当前油田开发中普遍存在的开发层系中砂组与高级别基准面旋回界面相矛盾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准面旋回转换段”的概念以解决理论认识与实际操作相冲突的问题。认为.“基准面旋回转换段”为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基准面由接近下降终止到开始上升这一段时间所沉积下来的地层,基准面旋回转换段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物质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基准面旋回转换段”概念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新近纪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沉积盆地油气勘探主力目的层系之一,其高频层序地层学及其古海洋事件--生物礁储层形成演化相关关系研究的成果对于油气勘探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尤其是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方法。采用井震资料包括珠江口盆地生物礁油气钻井、曾母盆地L礁气田钻井与层序地层,西沙群岛琛航岛-井全取心岩心与地中海“Missinian”事件等资料,开展南沙北康盆地新近纪碳酸盐岩一生物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提出了高频层序一体系域演化模式,通过南海-地中海新近纪古海洋学事件--生物礁储层演化对比研究,指出南海海域自早中新世成礁以来,生物礁储层系列孔渗性能发生巨大变化。
  • 摘要:碳酸盐岩层序界面不易识别,但却非常重要。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露头、地震、测井、岩心、成岩等多方面的资料识别研究区的层序界面。在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露头上岩性变化,暴露侵蚀等特征、地震上退覆层序特征、GR等测井曲线、溶孔角砾化等特征分析海平面变化趋势,准确刻画层序界面。以普光气田为例,在该区目的层段共识别出4个Ⅱ型层序界面,据此建立普光气田精细层序格架,预测储层分布规律,指导研究区油气勘探。
  • 摘要: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发育大规模的浅海陆架潮流沉积,陆架砂是该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陆架沉积特征及陆架砂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隐蔽油气藏勘探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将浅海陆架划分为陆架砂和陆架泥两个亚相,根据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组合以及沉积构造等特征,进一步将陆架砂划分为侵蚀滞留沉积、沙脊和沙席3个微相。陆架砂在地震上呈条带状的强振幅和席状的中一强振幅,且陆架砂被弱振幅的陆架泥所分隔。受北东一南西向往复潮流的控制,陆架砂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向陆一侧的海槽及其附近区域,并主要围绕局部的古地貌高点分布。初步探讨了本区陆架砂的成因,认为惠州凹陷珠江组的浅海陆架潮流沉积是先期的三角洲和滨岸沉积物在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期,被往复潮流再改造,沉积物重新分配而成的。
  • 摘要:“天文地层学”是由旋回地层学等演变而成的一个新名词,可明确地与层序地层学等其他研究旋回的学科相区别。天文地层学的主要优点是把地质时间与天文因素相联系,其研究成果有助于进行比阶一级年代地层单位更精细的划分,它是应用连续沉积物的自组织特性,求出其中由于响应天文轨道周期的影响而形成的旋回特性,可用以进行地层高分率的划分和对比。
  • 摘要:Rio等(2003)依据旋回地层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天文地质年代表”,旋回地层学研究是依据地层记录中的旋回与有关米氏旋回来确定地质时间。轨道(或天文)方法已被确定为建立2004年“国际地质年表”(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Gradstein等,2004),我国在新近系,古近系、下侏罗统、二叠系等陆相沉积的旋回地层研究方面已取得一批成果.
  • 摘要:多年的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发育珠江深水扇和珠海组浅水三角洲两套主要的储层。利用现有资料,进行层序地层研究,揭示渐新世晚期(32.0-23.8Ma)白云凹陷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一套几乎覆盖白云凹陷全区的珠海组大型浅水陆架三角洲沉积组合,明显受古地理、断裂和构造沉降以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与南海的重要地质事件密切相关。珠海组初步可分为6个三级层序,目前的认识其中早期发育的两个层序,明显具有海侵型层序的特征,为Ⅱ型层序,在第三个层序时,开始发育典型的陆架坡折,发育峡谷水道和盆底扇沉积,为典型的被动陆缘I型层序,ZHSQ3-SQ6受中后期强烈海退的影响,珠海组三级层序具有明显的海退,进积型三角洲层序充填组合的特征。同时,古陆架坡折带自西北向东南迁移,穿越白云凹陷至南部隆起带附近,强烈推进的三角洲沉积表现出明显海退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响应。
  • 摘要:惠州地区中新世总体表现为相对海平面逐渐上升的海进旋回趋势,同时受全球海平面升降及珠江口盆地自身的地区性升降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多达24期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层序地层分析,确定了24个具有区域等时对比及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指导意义的层序(或25个层序界面)。古珠江三角洲和碳酸盐台地两大沉积体系构成了惠州地区中新世特有的古地理环境,具备了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优越条件。在这两大体系交互的区域,发育一系列围绕层序界面呈叠瓦状分布的砂体。从层序地层分析入手,结合古珠江三角洲和碳酸盐台地两大沉积体系解剖地层岩性圈闭,开展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和研究,揭示了惠州地区中新统地层岩性油气藏具有大的勘探潜力。
  • 摘要:根据珠一坳陷的层序界面成因类型、界面性质、分布范围以及界面对区域地层充填.剥蚀和保存作用分析,古近系可划分为2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及7个三级层序。一级层序边界是重大区域构造事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二级层序界面为区域构造运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三级层序界面是构造运动的幕式断陷作用形成的界面,在不同部位分别为局部不整合面、顶超面、下超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珠一坳陷古近系断陷期沉积体系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区域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幕式断陷作用的旋回性、半地堑边界主控断层、构造体系中的转换带、沉积区古地貌,古坡折等。
  • 摘要:渤海湾盆地主力含油层系多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其有关的油气藏也一直倍受关注,精细而又合理的层序地层对比是各项研究工作的基础。本文运用旅大27-2油田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同时考虑到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对研究区的馆陶组河流相地层进行了细分对比。在划分过程中,注意了地层分配的经验性,并在层序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修正了油藏模式,对储量重新计算,总结地层对比对油藏模式及储量复算的影响。
  • 摘要:本文采用地震、钻井、古生物定量分析等资料相结合,建立琼东南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下,恢复了主要层序界面的古构造,并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立体显示,直观,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地貌形态。在古构造-古地貌图的指导下。结合岩心观察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编制了全区主要层序的平面沉积相图,建立了琼东南盆地同步构造-沉积一体化的演化模式,总结了沉积相的展布及演化特征,并指出6种有利的勘探领域。
  • 摘要:黄骅坳陷属断陷型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是含油范围最广、油层分布最稳定的勘探开发层系。为了查明该层段的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识别出各级层序界面并建立了等时地层层序格架,综合预测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辨状河三角洲、三角洲、重力流、碳酸盐岩台地、湖泊等六种沉积相类型。rn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在对研究区内各个层序界面精细解释的基础上,我们利用Recon软件制作了研究区内一系列的地层切片,这些切片提供了沙一层序沉积体系连续的地震图像,刻划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展布范围以及水下分支河道和间湾的分布位置,为该凹陷寻找薄层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 摘要:塔里木盆地中发育着大量的厚层寒武-奥陶系白云岩,但该区白云岩研究基础薄弱,甚至基础的白云岩分类工作目前尚显混乱局面。本文从方法论与可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分类具有成因指示意义为目标,结合白云岩的宏观与微观特征对塔里木盆地白云岩的岩石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对不同类型白云岩C,O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 摘要: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性圈闭的识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已发展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除了要求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外,还对现今各类新的地震综合解释技术提出挑战。如何能在等时层序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利用各项新的地震综合解释技术进一步验证并划分地震层序边界,准层序组的边界以及各体系域相对应的沉积相带的演化过程,进而落实各体系域中砂体的分布模式,最终落实岩性圈闭,是目前地震综合解释技术最大化应用的体现。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来探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 摘要:层序地层研究在准噶尔盆地已全面开展,在盆地东部探区的研究程度多局限于单井、连井的钻井层序划分再配合连井的二维地震格架线,未能开展全区的三维地震数据体连片的工业化层序地层研究。本次井震结合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在自家海凸起尚属首次,以层序单元为成图单位的工业化图件是建立指导油气勘探的三维层序模型的基础。本文井震结合的层序划分与对比技术是通过LandMark中的Stratworks模块建立格架连井地质剖面,再依据钻井层序与地震层序划分的互动来实现,较有利地指导了研究区侏罗系岩性油气藏有利区带的综合评价。
  • 摘要:通过沙南油田二叠系梧桐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研究,提出了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向上变粗准层序新解释,水道的侧向迁移,比较好的确定了自旋回和异旋回驱动因素在成因地层格架中各自的位置。为油田开发阶段的成因砂体对比及相构型分析创出了新的技术路线和认识思路。
  • 摘要: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表现出以下新进展:(1)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但它是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而不是替代,地震沉积学研究要以地质研究为基础,在沉积学规律的指导下进行。体系域表征、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目前地震沉积学中几种常用的技术。(2)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在非构造圈闭精细勘探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体系域演化分析、沉积作用分析、非构造圈闭成藏条件分析,预测与层序演化密切相关的油气藏,包括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地层的复合油气藏。(3)在湖盆沉积中,发现了与强制海退体系域相似的强制湖退体系域。(4)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层序地层学研究得到了加强,以普光气田的发现为例,它与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密切相关。(5)高频层序地层学、天文地层学及其古海洋事件一生物礁储层形成演化相关关系研究的成果对于油气勘探发现具有重要意义。(6)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观点不但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阶段,在油藏开发阶段乃至开发中后期的小层调整,井网完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