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08-09-02

主办单位:中国颗粒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铜车马展厅和一号坑室内采集的冬季大气悬浮颗粒物进行单颗粒分析,评价了在具有不同通风条件的两个展厅中,游客数量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的影响.研究中采用配备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单颗粒进行了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以判断室内悬浮颗粒的来源和化学组成差异,同时监测了两个展厅室内的微环境变化.结果显示,在铜车马展厅室内悬浮颗粒的昼夜质量浓度之比(1.30-3.12),明显高于同期的一号坑(0.96-2.59)和室外(0.68-1.79),表明在铜车马展厅游客数量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大于在一号坑内.室内、外对比的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颗粒类型等特性,在配备了机械通风设备的铜车马展厅中受游客数量的影响较大,而在自然通风为主的一号坑中,通风条件则成为决定因素.颗粒物组成分析显示博物馆冬季的室内悬浮颗粒主要由黄土中的矿物颗粒、烟炱等低原子序数的颗粒、硫酸盐、燃煤飞灰和生物质颗粒组成.除烟炱和铝硅酸盐会造成对文物的脏污外,随着温湿度的波动,硫酸钙的结晶、溶解、渗透和再结晶作用都会产生应力,导致兵马俑表面的风化.
  • 摘要:在介绍偏振微脉冲激光雷达原理的基础上展示了自主研发的雷达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监测了一次沙尘暴过程,通过分析这次沙尘过程的变化特点认为此次沙尘过程包含有地面扬沙和高空输送两部分.通过数据也说明了偏振微脉冲激光雷达具有较强的沙尘探测能力.
  • 摘要:通过对1981年至2006年能见度、主要污染物的观测和研究,探讨市区能见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能见度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能见度为10km左右,本世纪初减少到7km左右,在低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中主要是霾.能见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夏季好冬季差.当污染物浓度和相对湿度增加时能见度减小.能见度与污染物、气象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相对湿度、NO2、PM25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
  • 摘要:为了对空气中纳米粉尘进行有效的采集并进行准确的检测,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粉尘湿法捕集装置,考察了纳米TiO2粉尘的检测方法及装置的采集效率。利用浊度法对采集液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对采集液样品的浓度测定可精确到ppm级.根据装置串联法对装置进行了采集效率的测定,结合浊度法和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数据,计算得到装置的采集效率可稳定在91%~95%.浊度法由于简单、快速及准确,可很好地在工厂生产和科研工作检测纳米粉尘浓度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 摘要:近年来芳香疗法很受大多数人的喜爱,此芳香疗法强调采用天然植物精油来治疗,在医学上也证实它确实具有其功效.但是,在使用过程易产生燻烟及有机物,对人体的危害不低。因此本研究着重於常用精油经燃烧之後所产生的污染物(含气状物与粒状物)进行分析,了解所产生的微粒之浓度与粒径与有机物浓度情形,并探讨通风量(换气率)对有机物及微粒浓度降低之影响.本研究乃利用检知管与检知器测量四种精油(含玫瑰、薄荷、薰衣草、檀香)所产生异丙醇浓度,另利用微粒捕集装置与高速奈米微粒量测系统(Model 1000XP-B,MSP Corporation)分别量测微粒浓度与粒径分布.本研究另进行四种换气率(含1、2、3与4次/小时),对四种精油(含玫瑰、薄荷、薰衣草、檀香)所产生异丙醇与微粒浓度之影响.另以单一粒径分布酒石酸钾钠气悬微粒做为气胶产生源,进行气悬微粒通过编织性滤材前、後之粒径与数目量测,藉以评估编织性滤材对气悬微粒之过滤效率,并了解其在不同压力之变化.研究结果得知点燃四种精油(玫瑰、薄荷、薰衣草、檀香)所产生的有机物(异丙醇)浓度差异有限,约为350 ppm.以点燃檀香精油所产生粒状物浓度最高,可高达7.33 mg/m3;并以点燃玫瑰精油所产生粒状物浓度最低,仅为2.08 mg/m3;另点燃薄荷与薰衣草精油所产生粒状物浓度分别为6.75与3.00 mg/m3.点燃四种精油精油所产生的微粒之粒径约介於100-200 nm之间,且换气次数越多对燻烟及有机物浓度降低的程度越大,为符合目前劳工卫生安全标准(10 mg/m3),换气次数每小时至少3次以上.
  • 摘要:本文测定了上海市郊灰霾天气下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特征.对比正常天气下的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发现:Ca、Ti、Fe、Cr等元素在灰霾发生时细粒径上有明显的富集;Cu、As在两种天气条件下区别不是很大;Zn、Mn、Pb等元素在两种天气条件下均出现双峰甚至多峰分布.由此推断Zn、Mn、Pb的来源中可能存在长距离传输.
  • 摘要:通过分析新疆15个城市1980~2007年间的大气能见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28年来15个城市中只有阿勒泰、昌吉2个城市的能见度基本保持不变,北疆塔城、博乐、克拉玛依、伊宁、石河子、乌鲁木齐和南疆阿克苏、哈密8个城市的能见度逐年降低,南疆阿图什、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和田5个城市的能见度逐步增加;从气象因素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沙尘天气日数的年变化以及全疆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来看,15个城市的相对湿度、风速总体上没有呈现显著的变化,降水增多、沙尘天气减少促使南疆大部分城市的能见度逐步好转,而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导致北疆大部分地区能见度逐年下降的主要因素.
  • 摘要:金门地区空气污染物扩散受气象条件影响甚大,其地理位置紧邻大陆厦门地区,东临台湾海峡,空气品质除受季节因素影响之外,也受到微气候之影响,金门全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其中春、冬季节之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夏、秋季节之盛行风向为西南风.近年来,金门地区指标空气污染物主要为PM10,月平均PM10浓度之最高值出现在春、冬两季,且有逐年恶化之趋势,在发生高PM10浓度时,风向主要为东北风.本研究於金门地区及厦门地区设置七处采样站,其中金门地区设置三处采样站,分别位於烈屿国中,金鼎国小、金沙国小;厦门地区设置四处采样站,分别位於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厦门大学海洋楼、大嶝中学、金井毓英小学.PM10采样区分为例行采样及密集采样两种,例行采样分别於每月5日及20日进行24小时之采样;密集采样则於高PM10浓度发生时,进行连续5天之密集采样;并配合金门及厦门地区空气品质监测数据及气象监测资料,探讨气象因子(含风向、风速)和PM10污染事污染事件之关联性。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分析PM10时间序列之时空变化趋势(如:季节、逐月、逐日、逐时)受风向之影响,并藉由污染玫瑰图(pollution rose)及PM10等浓度图之绘制,了解金厦地区发生高浓度悬浮微粒污染事件日之气象特征.
  • 摘要:本文建立了气溶胶中微量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并利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粒度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大气中多环芳烃的起源和化学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溶胶中,各种PAHs主要集中存在于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1、μm的细颗粒物中,随着粒径的增大,PAHs的含量明显减少.2),气溶胶中的PAHs浓度的季节变化显示,冬季气溶胶中PAHs的含量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含量最低。这主要是由于冬季中化石燃料的大最使用,使得人为起源的碳质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其它季节.3),苯并苝格式化后的各种多环芳烃的粒度分布图说明各种不同的多环芳烃似乎拥用相同的起源,而且在大气中经历了相同的化学变化.
  • 摘要:利用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分昼夜采集了2007年春节前后大气气溶胶中PM25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PM25样品中的有机酸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春节前后一元脂肪酸的总浓度范围为120.3-765.6ng m-3,二元脂肪酸的浓度范围为35.3-141.9 ng m-3芳香酸的总浓度范围为16.6-67.5 ng m-3,一元脂肪酸白天和夜间平均浓度相差不大;二元和芳香酸白天平均浓度要高于夜间,同时,所有有机酸在除夕前的平均浓度均高于除夕后.一元脂肪酸主要来源于人为排放,二元脂肪酸和芳香酸主要来源于某些烃类的二次转化.
  • 摘要:亚洲沙尘暴对台湾地区之影响频率及严重性有逐年上升之趋势,不但使得空气品质恶化、能见度降低,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发现沙尘来临时多伴随强烈气流,此气流不但能将自然源之亚洲沙尘吹往下风处,亦有可能将其传输路径中人为污染源排放之悬浮微粒一并吹送,推测在气流带来亚洲沙尘之前缘可能有人为污染物之存在,而使得悬浮微粒之物化特徵有所改变.为证明此项推论,本研究於2008年2月22日至3月6日发生大型亚洲沙尘暴期间,於澎湖小门进行沙尘暴之密集采样,分别以双粒径分道采样器(dichotomous sampler)及十阶微孔均匀沈降冲击器(micro-orifice uniform deposit impactor,MOUDI),进行粗细悬浮微粒(PM25及PM25-10)及不同粒径(0.056~0.18 μm)悬浮微粒之采样,其中沙尘暴来临前後每四小时进行一次悬浮微粒采样,而不同粒径(0.056~0.18μm)悬浮微粒之采样则为每24小时进行一次,并进一步分析其化学成份,分析项目为水溶陆离子成份.由研究结果得知,沙尘暴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後,悬浮微粒之物化特徵确实有显着之差异,非沙尘暴时期悬浮微粒PM25/PM25-10之比值平均为1.1,沙尘暴来临前悬浮微粒PM25/PM25-10之比值最大可达1.4左右,且PM10上升至120μg/m3,本研究判断此即为沙尘前缘之人为污染源排放之悬浮微粒,半日内此人为污染物通过後才是以地壳元素为主之亚洲沙尘微粒,此时PM25/PM2-10之比值则由沙尘暴来临前之1.4大幅下降至0.5左右,显示此时粗微粒在PM10中占有明显优势,而大气悬浮微粒之粒径分布则为以粗微粒为主之单峰分布,沙尘暴离开後又再次回复为非沙尘暴期间之双峰分布.
  • 摘要:台湾地区臭氧问题日趋严重,光化反应所衍生之二次气胶对人体会造成呼吸系统的危害,二次气胶大多以细微粒形式存在於大气中,故本研究针对台中都会区进行大气PM25微粒及酸硷性气体之采集,采样时间为2005年至2007年,主要目的是探讨台中都会区臭氧事件日(O3-MAX>100 ppb)与非臭氧事件日(O3-MAX<60 ppb)大气微粒组成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并评估二次气胶贡献程度.实验结果显示,臭氧事件日气象条件为高温、低风速及低相对湿度,其PM25、SO2-4、NO-3及NO+4微粒浓度因日间光化作用影响导致浓度上升,夜间则因低风速及高相对湿度的作用,二次气胶硫酸铵微粒显着增加.事件日酸硷性气体分析结果显示,硝酸气体因硝酸铵微粒於高温条件下挥发性强而浓度增加,事件日前晚二氧化硫与亚硝酸浓度均高於非事件日,夜晚亚硝酸气体於次日白天进行光解作用产生氢氧自由基,将间接造成臭氧浓度上升.硷性气体氨气於臭氧事件条件下易与酸性气体结合产生二次气胶,因此平均浓度较非臭氧事件日低。二次气胶浓度推估结果显示,非事件日二次气胶约占PM25浓度18-24%,事件日二次气胶比例上升至37-41%,其中事件日硫酸铵浓度占二次气胶57%,硝酸铵浓度占38%.
  • 摘要:大气颗粒物中绝大多数有机污染物是三致(致癌、致畸、致变)物质.81.9%的有机污染物集中于细颗粒物PM25(动力学直径(Da),Da≤2.5微米)中.为了减少和消除PM25中的有机污染物,保护人体健康,有必要定量估算PM25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目前常规的元素含量分析法、发展中的扫描质子微探针(SPM)和同步X荧光(SXRF)都难以实现对该来源的定量估算.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放射性碳及稳定碳同位素比定量估算PM25中有机污染物来源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初步估算上海宝山地区大气PM25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宝山区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石化产物,占到了总量的64.84%,而非石化产物只有35.26%.
  • 摘要:本文介绍两种综合利用黑碳仪(VM)、浊度计(IN)、光学粒子计数器(OPC)和微脉冲激光雷达(MPL)测量大气气溶胶折射率的新方法。两种方法都是根据球形粒子的Mie散射理论计算大气气溶胶的折射率,使用以上两种方法对厦门地区气溶胶折射率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最后还分析了他们的测量精度和误差来源。
  • 摘要:大气颗粒物采样器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放射性核素监测的关键设备.作为条约规定的职能之一,放射性核素实验室应具备大气放射性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因此所安装的采样器应满足条约对国际监测系统中大气颗粒物采样器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成功研制了PMS-800大气颗粒物采样器.该采样器具有稳流采样功能,在颗粒物浓度较大时可以延长采样时间.测试表明,PMS-800大气颗粒物采样器最大流量达800m3/h以上,流量不确定度小于5%,自采样开始每10分钟存储一次系统参数,满足临时技术秘书处对国际监测系统大气颗粒物采样器的要求.
  • 摘要:柴油车尾气中的气胶微粒对人体危害颇大,为台湾地区使用中柴油车的主要管制项目.现有管制作法系先以目视判烟筛选浓度较高车辆,再通知车主到柴油车排烟检测站,分别在无负载及全负载状态下检测排烟.由於车主有不愿花钱维修的心态,因此倾向於调整喷油嘴方式因应,通过检测後再调整为原有状态,造成检测合格,但在路上行驶时仍有黑烟.因此环保署於2004年起规定全负载检测最大马力比(最大马力值/大额定马力值)30%予以退验,2006年更将比例提升至35%;另外无负载检测时的最大转速未达额定马力值100%时之转速,亦予以退验,并搭配路边拦检抽查柴油车,确保稽查成效.经蒐集全台会有不合格或退验纪录之柴油车11,594笔建立资料库,搭配动态车牌辨识系统,在高速公路冈山收费站拦检本资料库中之柴油车,成功拦截27辆车.其中不合格率高达44.4%,另有18.6%车辆烟度值虽然低於法规标准,但在法定误差范围以内.结果显示这类柴油车通过检测站排烟检测後,恢复为不合格的比率非常高.
  • 摘要:中国钢铁公司每年悬浮微粒排放量贡献了约高雄都会区10%TSP,而其厂中原物料堆置场(包括煤料、铁矿、石料、石灰与焦炭等)之逸散扬尘排放量约占整厂TSP总排放量之65%左右,成为了高雄都会区不容忽视之污染贡献源,目前主要是以洒水方式来抑制扬尘.本研究选定厂内三种不同之原物料堆(煤料、石料与铁矿),分别就其洒水控制前後进行逸散扬尘之采样分析并探讨其变化.由於原物料堆具有一定高度,本研究乃使用滤纸匣采样器吊挂於不同高程来替代一般地面上之TSP高量采样器进行现场采样.研究结果显示:就原物料堆置场风蚀作用所致逸散扬尘量而言,洒水後之扬尘控制效率分别为煤料的34.42%、石料的48.62%以及铁矿的66.8 1%;得知洒水对於风蚀扬尘之控制以铁矿为最佳,其次为石料,而煤料则最低。而物理成份分析结果显示,洒水後煤料所含之坋土含量及含水量均较铁矿与石料为高;另外,由於其喷洒水源使用的是厂内再生水,有可能因再生水的成份造成洒水後之逸散扬尘组成份起到变化.因此,本研究针对再生水与扬尘进行离子成份分析,结果发现洒水後,煤料之水溶性离子浓度有明显上升趋势;石料除了Mg2+及Ca2+浓度变化不大外,其余亦有明显上升之趋势;铁矿则与煤料有类似之情形.证实了喷洒再生水对扬尘中离子浓度之上升产生一定程度之影响.
  • 摘要:钢铁厂炼钢制程中会产生大量微粒物质及二氧化硫(SO2),除利用空气除尘设备减少污染物质排放外,同时亦可藉由植栽来净化空气.植物可吸收空气污染物质,对清除有害气体有相当功效,同时叶部亦有拦截粒状污染物之效果,而各类树种对防治空气污染的功效有所差异,因此若能针对地域性的特殊环境状况,选择适当的绿化树种,将能更有效地达到绿美化与净化空气之目的.本研究即探讨钢铁厂绿化植栽对空气中微粒物质及SO2的净化效果,选取19种常见绿化树种进行评估.於钢铁厂高炉作业区及污染较低之学校区分别置放试验树种,试验共为期16个月,试验结束後,藉由叶片累积微粒物质含量分析其拦截粒状物效能;而藉由叶片内含硫量分析推估对空气中SO2的净化效益.结果显示,对大气中微粒净化效能以兰屿肉豆蔻最佳,净化量为29.1g/m2;其次为棱果榕与海芒果,净化量分别24.2与17.4g/m2.较差者为凤凰木、香楠与苦栋等植物,其中凤凰木单位叶面积净化量为5.2 g/m2,仅为兰屿肉豆蔻之18%.试验树种吸收大气中SO2以竹柏、棱果榕及兰屿肉豆蔻较佳,去除SO2量分别为0.92、0.9及0.8 mgSO2/g叶片;而海芒果、凤凰木及苦栋表现较差,对SO2之净化量分别为0.16·0.18及0.22 mgSO2/g叶片.
  • 摘要: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减少裸露地粒状污染物逸散的稻草织物覆盖(兼含绿化植被)之可行控制方式.藉着调整防治措施(稻草织物覆盖及绿化植被)的施用条件,分别在类似风洞「(wind tunnel)」的设施进行实验与实际采样比对,进而分析大型裸露地之PM10排放特性,评估裸露地表改善前後之PM10改善、减量成效.研究结果显示,在风洞模拟部分,稻草织物覆被率50%下其防治效率的变化相较不显着,在风速为0.1m/s时,其防治效率为65%~75%之间,在风速3.0m/s时,稻草织物覆被率之防治效率则较低,约为40%~50%,当条件为覆盖率50%,风速3.0m/s且表土含水率约5%时,其防治效率只有39.24%,而当稻草织物覆被率达90%时,其防治效率可明显观察出其效用,而当风速为0.1m/s且表土含水率达20%时,其防治效率可达到90%之效果.另在实场方面,由现场之环境条件套入风洞模拟实验中,可以估略出稻草覆盖率90%下PM10防治效率应该介於67%~81%之间,但是实场真正之PM10防治效率却只有41.60%,明显比风洞模拟实验低,其原因是因为风洞可由风向控制粒子单向排放,容易控制改变因子.而绿化植生经研究後则与稻草织物覆盖在PM10防治方面可交互使用,虽无累计效果,却能大幅提升裸露地PM10防治效率。
  • 摘要:跟随废气排放进入後燃烧区与空气污染防治单元中之悬浮微粒飞灰可扮演高表面积之活化角色,促进戴奥卒与呋喃类化合物之生成.其中因活性碳喷注吸附控制与未完全燃烧残余之碳成份,可能提供催化功能导致戴奥辛之形成途径,比较蒐集於不同单元之原始飞灰,显示於热交换区域之锅炉灰与静电集尘器灰皆与含(氯)前驱物质如(氯)苯、(氯)酚等具相关联性。来自袋式集尘器之飞灰亦有相同之趋势,唯其戴奥辛与呋喃比值约略小於炉外低温再合成机制之主导性。现今於污染防治设备衍生之飞灰,经由与活性碳喷注混合後可能改变物化特性,却没有机会再经过高温区处理即排放於环境中产生高度之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氯)化铜之添加对飞灰中戴奥辛化合物生成具有加成效应,加入10%(氯)化铜可提昇浓度从86.92 ng/g至5307.78 ng/g,此类前驱物实验亦改变了戴奥辛与呋喃之浓度分配比例.在飞灰中加入0.1%Naphthalene和0.5%Naphthalene,戴奥辛与呋喃之排放强度可提昇浓度从157.2 ng/min至211.3 ng/min.其他(氯)化金属如飞灰中含量最高之氯化钙於本研究中,调查其活性对戴奥辛生成之量化影响.经由实验数据研发之简易模式将用来评估戴奥辛类化合物形成途径之关键步骤,可作为未来发展有效控制技术之参考.
  • 摘要:利用太阳光度计在张北地区测量了整层大气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气溶胶Angstrom波长指数与浑浊度系数,结果显示非沙尘天气的Angstrom波长指数在0.9-2.2之间,沙尘天气在0.4-0.7之间,在沙尘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到明显的反常色散现象.
  • 摘要:稻作是亚洲主要粮食作物,相关农业生质燃烧研究多数讨论Chamber排放或大气农废混合燃烧,甚少研究针对稻作燃烧大气脱水醣类分布加以讨论.本实验以台湾中南部稻作区域为目标,探讨秋收稻草燃烧烟尘大气脱水醣类粒径分布成份特徵;以改良离子层析仪(HPAEC-PAD)解析三种粒径粒子(PM25、PM10、TSP)大气脱水醣类成份浓度(Levoglucosan、Mannosan)与粒径分布,并探讨稻作燃烧对大气粒子的贡献百分比.rn 本研究结果显示稻作燃烧期间大气(乡村/市郊)两种粒子(PM25与TSP)levoglucosan浓度均大幅上升,两种粒子收成燃烧期间较非收成季节升高约5.5倍(较收成季节背景PM25与TSP分别高1.21倍与1.40倍)严重影响区域空气品质.市郊Levoglucosan粒子分布以PM25细微粒为主(占TSP 81%以上);乡村Levoglucosan粒径分布较广,PM25粒子占TSP 56%左右,粗大粒子(PM>10)占TSP 35%.此外,结果显示稻作生质燃烧对区域PM25粒子平均贡献百分比12%,市郊稍高於乡村(乡村、市郊平均贡献分别为10.5%、13.0%),显现稻草生质燃烧对台湾中南部空气品质有严重影响.藉由本研究探讨明显有助於了解稻草生质燃烧之大气粒径分布特徵,及对大气粒子的贡献百分比.
  • 摘要:沙尘暴对空气品质,环境生态,大气能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但是沙尘粒子因为可以反射及吸收阳光,它们在辐射与气候上有直接与间的效应.由於对沙尘粒子物理化学与光学特性的了解不是很完备,所以目前在气候与辐射效应上还有许多未知之数.过去几年间,本研究使用激光雷达对抵达台湾地区沙尘的作了许多的观测,并与一些地面测量作为比较.与上空有各种气溶胶粒子相比,沙尘粒子的大小分布,光学特性,及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它气胶有相同与相异之处,这与它们的长程运输有密切的关系,在本文将作一比较与讨论.
  • 摘要:研究了于2004年-2005年间共采集了130个受体样品,每个样品分析测试了三类化学元素即无机化学元素、碳组分、离子三类成分谱,分析南京市环境空气中PM10的成份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在中华门采样点位TC浓度监测值最高,Si、Al浓度监测值在中华门、玄武湖、草场门较高;SO42-迈皋桥、瑞金路较高,NO3-的浓度监测值变化情况与SO42-大体相同.在冬夏两个季节:夏季PM10中主量元素监测值TC>Si>SO42->NO3->Al>Ca>K>Na>Fe;冬季PM10中,依然是TC浓度监测值最高,其次是Si>SO42->NO3->Al>Ca>Fe>Na>K,除Fe、Na、K发生了轻微变化外其它元素与夏季大体情况相同.
  • 摘要:本研究主要针对台北都会区探讨不同天气型态下区域能见度劣化发生时气象条件之差异,以及空气中悬浮微粒(Aerosol Particles)与局部环流(Local Circulation)分布对区域能见度劣化扮演的角色.藉由密集观测结果,分析区域能见度的个案与不同天气型态下气象条件[混合层高度、通风指数、大气稳定度、风向、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探讨台北都会区微气象与区域能见度变化的相关性。在夏季,松山方向热岛效应明显,近午时热对流旺盛,与温度变化有密切关系。日间日照强,相对湿度因水汽蒸发而递减,午後日照较弱,水气举升造成相对湿度上升,导致能见度降低;淡水方向受海陆风所形成之局部环流影响,白天海风引进水气,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平均湿度约80%~90%.岸边近岸风带来大量水气,使能见度下降;新店方向受山谷风局部环流影响,中午沉降增温促使水气下降,相对湿度相对减低。然而稳定气流致使悬浮微粒不易扩散,造成低能见度.在冬季,松山方向因东北季风引进大量水气,相对湿度偏高,而造成能见度降低;淡水方向受海陆风之局部环流影响,白天海风引进水气,造成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平均湿度约70%~80%,能见度降低;新店方向因山谷风局部环流影响,晨间雾气来自於相对湿度偏高,俟日照量增加後,相对湿度遂相对减低;午後下沉的稳定气流,造成悬浮微粒的增加,形成能见度劣化.
  • 摘要:台湾因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界之地震频繁带,且常因台风豪雨所带来的风灾、水灾及土石流,已多次造成民众生命财产无法弥补的伤害与损失,尤其对仍居住於偏远山区及弱势族群更甚之.本文比较分析我国与美、日等国现行之灾害有关医疗援助与救灾机制,藉以检视我国现行灾害救援体系中所规范针对弱势族群灾害医疗援助管理机制,以研究其灾害应有之援助与作为模式,期能达到预防灾害、减轻伤害及灾害後迅速复原为目的,以落实维护弱势族群之权益.另具体建议各级政府对於弱势族群灾前整备、灾中应变与灾後医疗援助可行之救灾对策,除可提供各级政府於修订灾害救援法之原则方针、强化灾害发生时救灾业务与地区灾害救援计画之参考外,於未来建构完整严密灾害救援体系时,可确实做到照顾弱势族群之目的.
  • 摘要:沙尘暴中有明显的水溶性离子如K+,Na+…等,当沙尘与物体接触後发生的溅射、散射、侵蚀和形成新的物体,其中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在实验室的模拟中验证出来.过去数年在实验室中利用能量至二万伏的带电粒子如:氢分子离子H3+撞击在低温下(18K)如CO,CO2,CH4,CH3OH分别与不同比例的水;凝结成冰状的水溶性化合物,并利用可见光光谱技术检测在离子碰撞後从该冰体溅射出的粒子或新的化台物的变化.发现除了氢气(H)和从水中分解出的氢氧(OH)气外都会产生CH,C2气体。希望以此实验方法可以应用在沙尘暴的研究上.例如利用各种污染物如硫酸硝酸等附着在石英上,然後分析入射离子(H+3)与此类化合物作用後的化学变化.
  • 摘要:采集了五个代表性采样点四个季度的TSP、PM10样品,采样高度为人的呼吸带高度.根据监测数据,研究了颗粒物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秋季、冬季、春季颗粒物污染重于夏季,交通干道旁的颗粒物污染也较其它功能区严重.对PM10与TSP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测定结果的回归方程为PM10=0.710TSP,R=0.986.表明可吸入颗粒物约占总悬浮颗粒物的71%.
  • 摘要:本研究重点在於以台湾地区高屏空品区之大寮、美浓、及左营测站为研究标地,以ISORROPIA热力学平衡模式模拟,假设气胶形态为稳定状态或亚稳定状态,且有无包含地壳元素,比较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值之间的差异,以了解气胶形态为稳定或亚稳定状态下,气胶之变化反应.而为确保模式模拟数据之合理性,将模拟结果进行模式效能评估(performance metrics),检验模式模拟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然後再计算其临界PM25(Marginal PM25,ψspecies),以探讨前驱气体对大气中细微粒浓度变化之影响.模式效能评估结果显示在亚稳定状态及有包含地壳元素条件下,其模拟效果最好,且此条件也是较接近实际的环境状态.而本研究计算大寮、美浓及左营测站临界PM25之ψNH3、ψHNO3、ψSO42-,主要以亚稳定状态及有包含地壳元素,此条件下来进讨论,其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及下同地区,其影响PM25浓度之最主要前驱污染物皆不同.第一次密集采样(冬季Ⅰ)及第三次密集采样(冬季Ⅱ)大寮和左营测站主要受HNO3影响较大,推测其原因在於其低温度及高湿度之环境下,有助於NH4NO3生成所导致.而美浓测站主要受NH3影响较大,则因位於乡村地区其农业活动较频繁,而受到大量之NH3浓度影响所致.第二次密集采样(夏季)大寮及左营测站主要受SO42-影响较大,因大寮测站位於工业区附近,而左营测站附近主要道路为滨海公路,上下班流量较大,因此两测站受较高之SO2浓度其影响颇大.此外,临界PM25之结果显示,也指出其前驱污染物对PM25浓度变化影响呈现一非线性反应及非正比之关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