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
第三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

第三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0-29

主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综合世界各国关于恐怖主义的概念、定义,恐怖主义通常被赋予三个特征:暴力性,即恐怖主义活动多表行为暴力行为,如多见的爆炸、劫持人质等;政治性,即恐怖主义行为多出于政治、宗教、领土争端等原因而实施,都是为了达到政治、宗教、领土争端等方面的目的;恐怖性,即恐怖主义行为在公众中制造了恐怖气氛,使不特定之多数人感受到了伤害、死亡等暴为威胁。
  • 摘要:恐怖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和形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但国际社会一直未能对恐怖主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恐怖主义概念界定应立足学术研究和反恐现实,使之兼具学术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恐怖主义是行为主体与客体、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其概念必须体现出这四个要素。
  • 摘要:国际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公害”,建构相应的防治机制是抑制国际恐怖主义的有力武器。国际社会虽然对防治机制的建构进行了各种努力,但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国际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究其原因虽然多样,比如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诉求不同等,但主要是构建该机制标准不明确所致。鉴于此,从制定统一的概念标准、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完善国际反恐刑事法制以及倡导联合国主导下的武力反恐等方面明确防治机制的构建标准,对于国际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为国际社会探索反恐怖合作提供了政治平台。1937年国际联盟通过的《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开创了通过国际立法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的先河。冷战时期,伴随着恐怖主义的跨国的流动性和联动性特征凸现,世界各国在国际、地区和双边三个层面开展反恐怖合作,全球性反恐怖合作体系初步形成,尤其表现为在联合国框架下,一系列反恐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相关决议通过。但在两极格局的束缚下,这个合作体系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后冷战时代,恐怖主义从行为动机到行为特征的深刻转变,促使更多国家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反恐怖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得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的反恐怖斗争中消除分歧、协调行动,从而推动了国际反恐怖合作体系的深化和强化。到“9·11”之前,国际社会已基本确立起了一套为世界各国认可并接受的、具有正式性和规范性的反恐怖合作国际机制。然而,现代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全球化和区域化带来的权力流散以及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导致国际反恐怖合作中的各项制度安排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摘要:2001年纽约的“9.11”事件使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2011年5月1日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美军当天的军事行动中被击毙。由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特殊性,美国反恐立法表现出恐怖主义犯罪定义宽泛、警察权扩大化、准军事化打击、犯罪化前置、突破比例原则等特点,基于此,笔者从警察法、战争法、行为人刑法、敌人刑法、国际法五个方面对美国的反恐立法进行评析。最后总结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必须坚持非歧视、人权保障、法治的原则,不枉不纵,依法反恐,保障人权。
  •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双重标准”对中国造成的损害:美国支持中国新疆分离主义势力,由此国际社会在努力消除“双重标准”。
  • 摘要:恐怖主义活动与当今国际社会之公害影响各国甚巨,尤以911事件之后,各国无不绷紧神经以对。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由:一、恐怖主义对各国的危害;二、国际反恐怖主义动各项法律的历史简介与概述;三、各国反恐机构介绍,以及四、全球反恐工作之总体措施方向等系统性的说明。借由此四部分,达成了解各国的反恐制度及实施现状的目的。本文为初探性研究,采文献探讨法,针对各国反恐怖事件伤亡统计、联合国公约及各国反恐法律、反恐机构(尤以美、英、俄、澳大利亚等为例)等资料,做综合回顾整理与介绍。研究初步发现,各国均于911事件之后,均多以联合国第1373号决议案为内容,制定各国反恐法律,并依据该国反恐法令,建构或赋予相关机构反恐之任务与权责,并有世界各国逐渐凝众共识,如反恐情报工作之加强、恐怖主义活动侦察及侦破之合作、针对恐怖分子严格之立法、加强对机场、港口极重要政府机关的安检工作、切断恐怖主义集团的资金来源等一致性的全球性共识,并有跨国联合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之趋势。
  • 摘要:后本拉登时期新兴涉毒恐怖主义,已衍生出跨境犯罪、艾滋病扩散与全球治理难题。国际社会虽然出现不同层次的合作应对机制,却又同时存在着潜在张力,限缩了合作治理的效能。识者在调整涉毒恐怖主义研究途径之同时,缉毒、反恐执法部门,也逐步与他类领域合作,透过安全政策倡议,不仅超越传统执法局限,也能提升国家影响力。rn 本文透过跨界治理应对行动,重新认识涉毒恐怖主义危害,并借镜应对合作的局限性,进而探索可供政策应用的立论。提出研究假定:由於彼此处於不确定的战略关系,使得国际合作处於非合作博弈情境。跨界治理可供政策应用,乃因为它不仅意谓着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而且也是对国家治理缺口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补充。rn 本文系以国际社会跨界治理经验为主要借镜对象,除解释其社会实现条件与应对局限之外,也在探索为什麽制度创新的时机,是与观点的转变有较直接关联的原因。进而,再具体提出务实的跨界治理观点,其中除了包括创造宏观层面的政策目标之外,也涉及微观层次的制度设计考量、综合治理机制与建构制度资产等面向。
  • 摘要:联合侦查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一种全新的形式,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跨国犯罪领域有着良好的效果。国际社会一直在倡导和推进联合侦查,世界各国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一新型的国际合作形式。但由于联合侦查的国际国内立法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以及打击恐怖主义力度的不同,这一合作形式在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为了这一发展中的国际合作形式健康成长,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作用,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做出努力,积极研究和探索相关理论,加快签署相关国际条约,制定、修改国内立法,消除合作障碍,逐步达成共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联合侦查的程序、措施等。
  • 摘要:本文作者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恐怖主义的根源及如何消除恐怖主义等问题,中国政府应有的立场及措施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文阐述了后拉登时代国际恐怖主义发展态势及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总结了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藏独”恐怖主义、“东突”恐怖主义、“蒙独”恐怖主义等五种恐怖主义威胁,并提出民族分裂势力将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恐怖威胁,由此提出了防范和打击民族分裂恐怖主义势力的政策措施。
  •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国际恐怖主义概念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并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学理概念、法律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
  • 摘要:本文介绍了“恐怖主义”概念外延划定、概念内涵定义及其概念界定的多重性、法学界定的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恐怖主义”概念法律界定的合理途径。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根据恐怖主义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现今“恐怖主义”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分析论述了国际社会“防恐”、“反恐”目前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立场鲜明,反防结合、以防为主,国际合作”的“防恐”、“反恐”的基本战略方针,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
  • 摘要:孙中山先生曾说:主义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因此,主义本身并无恐怖、不恐怖;好与坏之分,恐怖主义之所以恐怖係因其将自己不满的思想或自以为是的认知、信仰、理念,透过可怕的实际行动展现其力量。2011年7月挪威屠杀元凶布瑞维克的行凶动机及其理念正是这样的产物。若国际反恐对策仍关注其表象,未能徹底从源头思考化解之途,恐怖主义份子采取的攻击活动绝不会因为本拉登的死亡而停止。而这样的恐怖活动也将持续对整个人类安全与国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冲击与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从恐怖主义活动者的心态,全球对抗恐怖主义采取的各种策略及恐怖主义活动对人类安全与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加以探讨。
  •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流变过程中,恐怖活动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存在着;从春秋战国时期『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暗杀行动,到当今世界各地发生频繁的恐怖炸弹攻击事件,都是一种恐怖活动。而恐怖主义的发展,近十年来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全球反恐门争已成为全球政治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以本拉登为首的恐怖份子在2001年攻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大楼之后,使反恐活动进入全新的阶段,911事件成为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反恐怖主义两军对峙的序幕。目前对恐怖主义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上具有组织性、政治性、计划性、暴力性、影响广泛性及被害平民化等特性。恐怖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民族主义型、宗教狂热型、政治思想极右型、政治思想极左型。所谓恐怖主义活动是指具有宗教或政治极端意念与狂热的团体,针对特定的对象,以恐怖暴力的手段,致使个人、团体、社会、政府或国家,陷入惊恐的情境,以达到其政治、社会、宗教、经济、信念的目的。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除持续以传统手段达成目的外,亦有使用网际网路攻击为手段达到恐怖主义活动目的。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东突”问题的历史由来、“东突”势力的现状与活动特点及“东突”势力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世维会”的恐怖主义本质,最后提出中国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反恐斗争及综合治理。
  • 摘要:9.11恐怖袭击一晃已过10年,10年来,关于恐怖主义与反恐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起步较晚,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研究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著述、论文数量激增,研究范围日渐广泛和丰富。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试图对恐怖主义的相关概念给出定义,但目前我国学界仍没有对这些概念的界定达成共识。本文旨在对国内学界针对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定义进行综合研究,提取这些定义中的争议焦点及研究空白所在,以期推动学界在这些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上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和更明晰的确认。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