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河北赵县
  • 出版时间: 2015-09-04

主办单位: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几建成,初名"广利桥",嗣后改名"卢沟桥".本文作者根据史料和亲历的考察与勘查结果,详细介绍了卢沟桥的修建方法、技术状况、结构构造、历代修葺、民间维修的情况,指出早在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中国在石拱桥建造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的经验,通过对卢沟桥主要部位结构、构造与做法考察研究,说明金代以前的建桥者,己经掌握桥梁与水流动力关系。
  • 摘要:通过分析北京古桥的修建与北京水环境的关系,介绍了卢沟桥、安济桥、朝宗桥、通运桥和东不压桥的历史依托,鉴于此类人为毁桥事故,指出应迅速组织各方力量,制定保护方案,应该对北京的古桥、古闸坝码头进行清点梳理,分级分类实施有效保护,对己经消失的古桥、古闸坝码头遗址做出明晰标识,组织各方力量整理历史资料,最大限度完善与水密不可分的桥梁、闸坝码头的档案保护,让创造了北京城、养育了北京人的水和水利设施得以光华再放。
  • 摘要:本文基于对赵州桥这一石拱桥全面的实地勘察记录,并结合历史修缮资料,对其桥面系、主腹拱、桥台等重要部位的现况病害进行针对性分析,探究病害产生原因,指出 由于桥梁年代久远,又因上次大修时,未处理好桥台侧墙基础、墙后填料与桥梁主体结构的联系,两者未形成结构整体,致使侧墙基础出现局部沉降,造成桥台斜裂缝沿砌缝发展。根据此次勘察,出现的病害虽然对主体结构安全未造成关键影响,但从桥梁的长期安全稳定性来考虑,建议适时对其进行维修和养护。其他局部裂缝、掉块等与桥梁砌石年代久远、局部受力调整、材料风化有关,目前当不构成对桥梁整体安全性影响,但从保证桥梁结构长期的稳定性考虑,建议对风化、破碎严重的砌石进行维护加固,以防病害的进一步扩大。
  • 摘要:嵊州市内2012年统计200多座.这些古桥有的高大粗犷,有的典雅庄重,有的矫健轻盈,多姿多彩,光彩夺目.作者从嵊州古桥的源头——嵊州小黄山文化说起,配以大量的摄影图片向大家展示嵊州古桥的发展历程和建造特色.嵊州谷来镇的玉成桥,为了使桥梁保持永固和人们在桥上行走方便,桥的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 摘要:福州是福建最早的一个古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绵延了两千多年.唐末五代,福州经济发达,商贾云集,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商港;明朝时福建市舶司迁至福州,此时福州港的海外贸易主要是琉球朝贡贸易,以及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贸易;是著名的茶港,由福州港输出的茶叶占全国输出量的三成以上.与港口繁荣相适应地,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福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其特有的实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唐末五代和明清时期形成几个活跃期,成为历史上连结中外文明的重要海上通道。从唐末首开海上交通贸易,到明清琉球朝贡贸易,再到近代“五口通商”成为著名茶港,迥龙桥、河口万寿桥、万寿桥一江南桥参与并见证了邢港、新港和泛船浦码头的兴盛与繁荣,在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中写下了独具特色的一章。
  • 摘要:正文化,在当今新的时期,体现的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软实力.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既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待民族传统记忆的态度,又是衡量这个国家行政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表征.毋庸置疑,我国政府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切实工作,同时也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对文化遗产赵州桥的保护与管理,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赵州桥的保护和管理,体会到:文化遗产是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是本民族的过去,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可以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国五千年长河,古老的先辈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保存这些文化遗产,是义务,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
  • 摘要:自2006年出版著作《上虞古桥》后,继续寻找,调查上虞现存的古桥,又发现七座.记录之.分别为:永宁桥(四跨石梁桥),继述桥(三跨石梁桥),已湮灭的古堰桥一—通明北堰桥(单跨石梁桥),北园漾闸桥(双跨石梁桥),徐郎桥(三跨石梁桥),跳板桥(三跨石梁桥),下湾石矴步桥.
  • 摘要:福建古桥是我国古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沿海地区的石墩石梁桥、闽东北山区的编木拱桥以及薄石拱桥均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就.福建的古桥,与环境极为协调,功能与建筑高度统一,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同时又是文学与多种视觉艺术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福建沿海的石墩石梁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遗物,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开放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往,闽东北等地的廊桥则是山地人居环境的重要建筑,留住了乡愁.福建古桥更有那丰富的桥塔建筑与僧人修桥的现象,赋予福建古桥独特的文化内涵.
  • 摘要:通过对中国桥俗文化来源的探究,总结了现代社会对“桥殇”的反思,并介绍了浙江与宁波建桥护桥民俗的研究,中国古桥曾经与天地神灵、村镇人丁、经济文脉密切相通。但对于古桥保护利用这一块,涉及交通价值、水利、旅游经济、文化功能、城建科技等多方面,“有关部门”很多,工作难度很大。近十年来,各地都在探索保护方式和策略,体现这一时代古桥文化保护的新潮使中国古桥成为社会性与公益性的文化结合体,因此成为中国古桥保护坚实的社会基础。在新时代,不仅要研究中国古桥科技史,也不可冷漠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桥俗桥文化。这也是这一代人,感恩千百年来无数造桥人、护桥人留下的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遗产。因此,保护、传承、弘扬,该是这一代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了。
  • 摘要:中国古代石桥建筑技术美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石料材质特性的深刻把握,实现了桥梁建设在材料学上的重大飞跃,石材的普遍使用有效促进了桥梁在功能上的通达与造型上的美观,充分展示了石材的材质之美;其次,通过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坚固耐用而又壮丽美观的建筑在工程质量与外观造型上体现了古代石桥在结构上的设计之美;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通过工具的革新和科学方法的运用,使石桥的建造活动进入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体现出高超的技艺之美.中国石桥建设建筑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其中所蕴含的技术美在过去的岁月里长久地闪耀着它的光彩,曾经达到艺境璀璨的审美境界,在今天仍然能够给带来很多启迪:正在向高新技术进军,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桥梁建设者,一定会以自己的睿智和巧手,开创中国现代桥梁建设更加光辉灿烂的新时代,他们必然会在桥梁建造技术上创造出比先辈们更为绚丽多彩的成就,以更伟大的业绩使祖国傲然屹立在世界桥梁强国的行列中。
  • 摘要:古桥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古桥信息进行存储、整理展示的一套计算机系统,具有信息录入与修改、古桥评估、信息统计、信息输出及授权管理等功能.首先,确定了软件的整体架构及设计目标;建立了包含九类信息的中国古桥信息指标体系,并实现了古桥价值评估、技术状况评估和管理评估;最后,对数据库存储结构进行设计.该系统以Access数据库技术和对象连接与嵌入(OLE)技术为支撑,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了软件的编码.
  • 摘要:本文拟用当代拱桥的设计理论与规范,通过ALGOR程序的杆单元(拱圈)与块单元(桥台)进行力学分析,对于赵州桥的结构、构造与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 摘要:文物保护规划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尝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例与工作方法,相关资料的收集是整理、发现文物价值,准确进行评估和切实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的最基础构成.本文拟通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济桥的资料收集,进行归纳整理,从划分类别、查找方式、研究分析、形成结论等方面加以总结提炼,为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所进行的资料收集、运用工作提供实例与思考.
  • 摘要:北京市有百年以上的古桥二百四十多座,大多数的古桥被认定为国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大约有20多座,占北京古桥的10%,这些古桥大多地处偏僻,由于桥体规模较小,多年风雨蚕食,突显陈旧残破,得不到地方文物部门的重视.作者呼吁,通过媒体宣传应该认真妥善保护这些古桥建筑,否则随着中国城市化过程的进行,它们将会永远消失.北京古桥是中国古桥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古桥"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辉煌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古桥下的河道、古桥上的道路都是见证历史的地理标志,是研究水文河流变化,道路变迁,人口居住状况的重要依据,古桥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古迹.
  • 摘要:在我国古代一些桥梁上,常常会发现一些特殊工艺,它们构思精巧、工艺精湛、功能精妙,就其作用而言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经查阅文献、实地考察与研究,它们的构件有的是"警报器"、有的是"气象台"、有的是"平衡防震"、有的是"器乐"这些,不禁使人们赞叹古人超群的智慧与卓越的工艺,铸就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奇葩。
  • 摘要:中国木拱桥为编木拱结构,由两个系统的纵向折边拱通过横向系统组成受力体系.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闽浙木拱桥的裸拱、全桥的受力性能,闽浙木拱桥的拱上建筑部分不仅提高了交通与社会服务功能,而且改善了全桥的受力性能。
  • 摘要: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位于正阳门南侧的正阳桥历史悠久.其前身,本文称为正阳古桥渡,既是北京城自元大都以来的中轴线的起源点,也是北京自古以来的几条大道的交汇点.同时,本文论证北京的中轴线极有可能是建立在古代向北的大道上,而前门外斜街的形成与正阳古桥渡关系密切.从古代北京城市的水系关系看正阳古桥的历史价值,也可以发现这座古桥其特殊的城市历史作用,作为北京城的一处地下古迹的正阳古桥,不仅在桥梁与渡口方面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在北京城市历史发展与地理变迁中,与城市中轴线的起源、古代城市水系的变迁、北京古城的交通路线重要节点、古代城市地理空间的变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彰显出正阳古桥的特殊历史价值与人文魅力,为后代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摘要: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科技跨海大桥的建造,古桥在现代道路交通中似已"无用武之地",现存古桥也日趋圮没.为追寻中国古桥传统的大国工匠精神、工艺和文化,并得以延续和传承,笔者介绍本地近些年已建的及几座笔者设计并参与施工的和正在设计、正在施工的几座仿古桥梁,用以证明仿古式中小跨径石拱桥能在现代普通公路中发挥良好的作用,犹其是在风景名胜旅游区内的人行道路上建造仿古桥梁,十分适宜,以纠正对石拱桥的偏见,呼唤各方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适当建造一些仿古桥梁,尤其是在不通现代车辆的风景名胜区内。建造仿古桥意在发掘和保存传统桥型和施工工艺,这应是一种保护和传承中国古桥文化、建造技艺的方法之一。
  • 摘要:举世闻名的赵州桥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其造型质朴轻盈,建造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北京建筑大学古桥研究院对赵州桥的进一步勘察结果,对其下部基础进行稳定性验算,并分析其结构合理性,通过对赵州桥基础稳定性的计算发现,赵州桥桥台的设计短小厚实,整体刚度较大,并充分利用了亚粘土的横向与竖向土抗力,保证了桥台较小的竖向和纵向位移。同时,当地的轻亚粘土是良好的天然持力层,且其土层分布均匀,这些因素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均匀沉降、对于刚度较大的石拱桥来说,尤其是维持拱券稳定性,都是至关重要的。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尺寸都是由工匠们凭经验得出,所以说赵州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基底应力接近持力层的允许承载力,致使基础稳定性安全系数较小,安全储备不足,虽然目前赵州桥并无较大的活载作用,但基础稳定性仍为赵州桥结构安全的薄弱部位。所以建议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不利状况,及早采取加固措施,保证古桥的长期稳定性。
  • 摘要:在调研某古旧拱桥现况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拱桥现况几何尺寸及关键断面尺寸形成基础资料,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对拱肋、立柱、纵梁的材质特性、破损状况及锈蚀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最后建立了考虑耐久性病害损伤的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现况桥梁承载力评估及分析,提出了具体的维修加固技术措施,进行了加固后桥梁承载力进评估验算分析.研究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古旧拱桥维修加固新技术,能有效积累古旧拱桥数据资料、准确判别结构耐久性病害状况、制定有效加固措施,满足维修加固技术新要求.
  • 摘要:泉州在宋以前桥梁的建筑数量非常少,宋元时期泉州跃居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相媲美,这一时期造桥业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不仅数量多、速度快、而且工程规模大,在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是空前的,以致后人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美誉.本文拟以洛阳桥、安平桥为例,略述两宋时期泉州先进的造桥技术,两宋时期,泉州桥梁建造技术已经纯熟,并且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成就。洛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蜗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载入世界桥梁史册,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安平桥又以其“睡木沉基”等先进的造桥技术,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伟大成就,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反映了两宋时期泉州经济发达、港口繁盛的历史事实。经历数百次地震、台风等自然因素袭击的洛阳桥、安平桥,如今依然飞虹横亘,其意义不容低估,这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留下宝贵的实物资料。
  • 摘要:江南水网地区石梁桥的桥墩通常采用双石柱、石排架柱、石板柱、实体石墩、伸臂式石墩等形式.本文在叙述各类桥墩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嘉兴地区发现的一种新类型,笔者称其为"塔式薄型石墩",这是古代根据河流水文、通航条件及桥梁稳固安全等因素而设计的,是在实践中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较为实用合理的桥墩,这种“塔式薄型石墩”的优点是,整体性好,体积小,阻水少,桥墩稳固,较石柱式桥墩和大体积实体石墩更利于泄洪排水和通航,减少船只的碰撞损坏,增加了桥梁的安全性。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实用合理的类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适用性。文中介绍的两种砌筑方法,各有特色,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使用,以获实效。
  • 摘要:德化山多,出行困难,通过建桥,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于是德化先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有了现在所看到的仪态万千、富有地方色彩的各式廊桥.廊桥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兴衰,充分反映了德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群众的聪明才智,是德化地域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闽南建筑文化一笔丰厚的遗产.但随着交通道路的发达,城市化的加速,大多数廊桥无人使用,处于荒废的状态,又加上木材减少和年久失修等原因,其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更严重的问题是,修桥的人越来越少,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在已发现的16座廊桥,虽有6座已经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还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廊桥,随时有可能面临着被遗弃,所以也应该加快步伐,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这项工程,积极加强对德化古廊桥的保护与利用.
  • 摘要: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桐庐县境内发现保存有127座宋、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石桥梁.在调查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对桐庐现存的古代石梁桥、石拱桥、折边桥、坑桥等类型、构筑结构及新发现的技术特征进行阐述,为研究桐庐古桥梁的营造发展情况和历史文化提供基础性参考资料,以求今后能更为科学地保护古桥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承古桥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 摘要:古桥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有文字记载,绍兴上报的石桥营造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古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发现悬链线拱古桥系列,并证明都是原建桥型,并非变形形成的桥型,发现中国古代立交桥等新发现。
  • 摘要:《廊桥遗梦》让美国衣阿华州麦迪逊廊桥声名鹊起,但是在中国古老却风韵犹存,沧桑却优美壮丽,朴实又如诗如画,集万种风情于一身的古廊桥却未能像麦迪逊廊桥一样为世界所认识.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古廊桥的遗存分布现状,在我国廊桥与一般的桥不同,它不仅仅是一座过河的交通设施,廊桥内大都设有供人休憩的椅凳,同时廊桥上大都设有神完,因此它同时还兼有休息亭、骚站、社交、物质贸易、标志、观赏、祭祀等多种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面的功能,随着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古廊桥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中国廊桥一定可以得到成功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廊桥也能像美国衣阿华州麦迪逊廊桥一样走向世界。
  • 摘要:萧山作为杭州江南副城,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距今约8000年跨湖桥文化的发祥地.城乡河网密布,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作者从古石桥的形成和功能说起,介绍了古石桥的多重复合功能,通过对萧山古石桥的实地考察,统计和整理了区域内保护古石桥的现状.从保护方式与保护体制角度研究古石桥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活态化"保护及规划与河道并重的古石桥保护与在利用的策略.
  • 摘要:通过对赵州桥的概述,总结了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并针对赵州桥在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影响,提出建设赵州桥博物馆,是弘扬和发展中国古桥历史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桥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促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文化传播领域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南京市现存古桥的现状、维修保护,以及采用"中国古桥信息管理软件"建立南京古桥信息数据库等工作.论文还以南京蒲塘古桥为例介绍了采用"中国古桥信息管理软件"的古桥评估计算机专家系统进行古桥评估的应用情况.
  • 摘要:2009年3月,湖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文物局,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跨部门、全方位的交通文化遗产普查,取得了湖南境内交通文化遗产的第一手普查数据及图像资料,新发现并确认了一批在湖南乃至我国交通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古代交通遗存。普查成果显示,湖南境内现存清代以前建造的古桥梁2000余座,按结构分包括瞪步(跳岩)桥、浮桥、石拱桥、石墩石梁桥、石柱石梁桥、石墩木梁桥、廊桥及风雨桥等形式,完成勘测的民桥共计864座,系统阐述了湖南古桥的分布特征,重点介绍了湖南境内现存的代表性古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