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第四纪研究》 >植硅体分析揭示成都平原先秦农业发展及其环境背景分析——以宝墩和三星村遗址为例

植硅体分析揭示成都平原先秦农业发展及其环境背景分析——以宝墩和三星村遗址为例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成都平原先秦农业结构变化、人类生业方式、农业发展与微环境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够完善.本文对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遗址和青白江三星村遗址约4500 cal.a B.P.以来的文化层沉积物进行了农作物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宝墩文化(4500 ~ 3700 a B.P.)以利用水稻(Oryza sativa)为主体(约84%),仅有少量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出现(约16%);宝墩文化晚期(约4000~3700 a B.P.)水稻植硅体浓度到达峰值(303160粒/g)后有所下降,粟、黍基本消失;到三星堆文化早期(3700~3400 a B.P.)水稻浓度仍保持下降趋势,粟、黍仍未出现,揭示了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是以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粟、黍的稻-旱兼作农业结构,这一结构至少持续至三星堆文化早期.宝墩遗址中水稻驯化程度自文化层底部开始,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推测与成都平原农业活动不断加强,遗址区域水资源增加有一定关系.上述发现,不仅为理解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我国稻旱兼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著录项

  • 来源
    《第四纪研究》 |2021年第5期|1475-1488|共14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100101;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7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7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7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7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7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微体古植物学;考古方法;各代文物考古;
  •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植硅体; 农业结构; 水稻; 驯化; 宝墩遗址; 三星村遗址;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