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微创技术下兔急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微创技术下兔急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摘要

目的 探索在药物诱导下经食管高频刺激左心房建立兔急性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对照组一(n=15)、对照组二(n=15).对照组一经耳缘静脉持续泵入混合药物(2g/L氯乙酰胆碱56ml、去乙酰毛花苷2ml、异丙肾上腺素2ml),经食管置入电极(冠状窦10极电极)但不予Burst刺激.对照组二单纯经食管电极给予左心房Burst刺激.实验组通过耳缘静脉持续泵入混合药物,并经食管电极Burst刺激左心房建立兔急性房颤模型.根据心室率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当心室率控制为基础心室率1/3时,经食管电极行S1S11000次/min的Burst刺激,观察房颤情况,将>30min的房颤视为诱发成功.统计食管电极深度及诱发房颤时药物浓度,监测房颤发生情况、持续时间、房颤前后心室率及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变化.结果 实验组15只兔中11只成功诱发出持续时间>30min的房颤,诱发率73%;两对照组均未诱发出房颤.房颤持续时间(44±10)min,分别与两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时心室率(133±7)次/min明显快于Burst刺激诱发前(经静脉应用混合药物将心室率控制于基础心室率1/3,未行Burst刺激前)心室率(109±5)次/min,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后AERP(75±8)ms明显短于基础(未应用药物时测定)AERP(116±8)ms,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诱发房颤混合药物剂量(18.6±1.7)ml/h,食管电极深度(16.8±0.5)cm.结论 经静脉持续泵入混合药物(2g/L乙酰胆碱56ml、去乙酰毛花苷2ml、异丙肾上腺素2ml),并结合食管电极给予左心房Burst刺激方法构建兔急性房颤模型成本低、诱发率高、重复性好、创伤小、建模周期短、操作简单,运用微创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房颤模型的制作方法.

著录项

  • 来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3期|342-344|共3页
  • 作者单位

    361004,福建厦门,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361004,福建厦门,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361004,福建厦门,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361004,福建厦门,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361004,福建厦门,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361004,福建厦门,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心脏疾病;
  •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动物模型; 微创; 方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