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山地学报》 >基于生态补偿分析的山区“造血式”补偿模式探讨——以太行山河北段为例

基于生态补偿分析的山区“造血式”补偿模式探讨——以太行山河北段为例

         

摘要

太行山区生态地位重要,过渡性地理空间导致生境多样,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生态补偿是解决区域间不公平、缩小差距的有效手段。目前太行山区的补偿方式多以“输血式”的横向或纵向财政支付为主,惠农性差,具有不可持续性,探讨可持续的“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是实现山区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太行山区河北段28个县为研究对象,测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并探讨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补偿量”(GDP-ESV-EC)的分类原则,将研究区分为发展区、平衡区与提升区。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量在空间上均呈“北高中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地理空间过渡性与差异性有关。(2)基于“GDP-ESV-EC”变化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发展区(GDP与ESV均有显著提升)、提升区(GDP与ESV下降)与平衡区。发展区涉及县市有武安、涉县、沙河、邢台市辖区与易县5个,提升区主要包括顺平、阳原与磁县,其他县处平衡状态。(3)提升区应参考发展区发展模式,结合区域资源特征探索“二产转三产(尤其是生态旅游业)”与“粗放生产转绿色生产”2种产业转型方式,以不同主体参与的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补偿机制为核心,鼓励生态消费区企业积极参与生态补偿区的产业转型与绿色产业建设,提高生态输出区的“造血”功能,实现双赢。(4)建设用地规模与地区生态补偿量存在互馈关系,这也是山区保护与发展关系权衡的关键之一。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太行山生态功能区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提供参考,为山区生态补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