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缀语

         

摘要

印象中,国内学界对西方哲学中be动词的翻译的讨论是从1993年王太庆先生发表在《学人》第四辑中的文章“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开始的。在这篇文章中,王太庆先生重提了数十年前陈康先生的观点,认为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应当专注地将其翻译成“是”,这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理解,。确实,在我看来,讨论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更为准确的翻译,这本身就代表着对西方哲学理解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这样一个时期,在那时,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和介绍,自然地需要一个消化和涵泳的阶段,而围绕西方哲学中be动词的种种思考和讨论,就反映了这样一个思想深化的过程。我们之前对西方哲学理解得过于粗浅了,用王太庆先生的原话说就是:“外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并不深究,遇到与自己的想法不合或者相反的就轻轻带过,忽略不计,看见似乎与自己相投的就浓圈密点,由此出发而浮想联翩,自以为尚友千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