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临床儿科杂志》 >早产儿自发性肠穿孔临床研究

早产儿自发性肠穿孔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早产儿自发性肠穿孔(SI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将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中符合SIP诊断的早产儿纳入SIP组,随机抽取同期、同胎龄、无肠穿孔早产儿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点,探讨SIP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早产儿21 263例,其中SIP组28例,男14例、女14例,穿孔日龄8.5(2.5~11.0)天,胎龄(32.9±2.5)周,出生体质量(1 831.5±475.2) g.同时纳入对照组61例,男36例、女25例,胎龄(33 . 2 ± 2 . 6)周,出生体质量(1 869 . 5 ± 493 . 8) g.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P组与对照组之间Ⅲ级及以上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早发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低蛋白血症、贫血、1周内使用多巴胺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 05).结论 Ⅲ级及以上的PIVH、早发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低蛋白血症、贫血,以及1周内使用多巴胺可能与SIP发生有关.

著录项

  • 来源
    《临床儿科杂志》 |2021年第9期|650-655|共6页
  • 作者

    杨慧洁; 王政力; 邓春;

  •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14;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14;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14;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自发性肠穿孔; 早产儿;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