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临床误诊误治》 >碳酸氢钠注射液外渗致局部皮肤严重坏死

碳酸氢钠注射液外渗致局部皮肤严重坏死

         

摘要

@@ 1 病例资料rn女,60岁.因胆囊结石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因病情变化,抢救过程中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150 rnml静脉滴注.因患者四肢肿胀,未能及时判断出液体有无外渗,至输入约50 rnml时才发现局部肿胀明显,立即停止输入,另选静脉输入.局部按常规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敷并外用热水袋加温,每次30分钟,每日3次.经对症处理后肿胀未消退,局部疼痛难忍,继之出现皮肤逐渐发红、变紫,造成15 rncm×8 cm的皮肤严重坏死,经整形外科植皮术后痊愈出院.rn2 讨论rn2.1 原因分析①护士缺乏药物理化性质的知识.5%碳酸氢钠注射液为高渗溶液,呈弱碱性,局部加热后产生二氧化碳及碳酸钠,使水溶液呈强碱性反应,对血管刺激及组织损伤较大,当班人员未意识到这一点;②护士输液操作中选择血管不正确,观察不仔细,致液体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③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弱,末梢循环差,血管通透性增加.rn2.2 防范措施①护士应熟悉所用药物的性质、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②应选择较大易固定的血管,尽可能选择无肿胀的肢体,输入高渗溶液时应检查针头是否在血管内,液体有无外渗,如有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血管,并予对症处理.③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抢救病人时应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特别是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应该继续观察,导致渗出增多,增加处理难度;④发现外渗可给予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可用50%硫酸镁溶液持续湿敷,6小时更换1次,间隔半小时,清洁皮肤后再继续湿敷.使药液经过皮肤、粘膜、肌肉及导管组织吸收并渗入局部组织中,舒张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改善局部循环,减轻水肿,增加局部抵抗力.药物中的镁离子可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使肌纤维膜兴奋性降低,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阻断病理性冲动,从而加强镇痛效果,但若湿冷敷时间过短(<30 min)则达不到作用[1].另外,可局部注射等渗盐水或选用酚妥拉明局部封闭治疗,以稀释并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