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癌症杂志》 >检测微卫星不稳在中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检测微卫星不稳在中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国外报道90%的HNPCC肿瘤表现为微卫星不稳(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可作为筛查HNPCC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HNPCC肿瘤MSI发生率以及可疑HNPCC患者大肠癌肿瘤中的MSI发生率,由此探讨大肠癌患者家族中的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对发现HNPCC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组大肠癌标本18例,和不符合Amsterdam标准、但高度怀疑为HNPCC的可疑HNPCC组大肠癌标本16例,检测BAT26、D2S123、BAX、IGFIIR、hMSH3和hMSH6 6个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在两组中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微卫星不稳频率的差异.结果:上述各微卫星位点在HNPCC组和可疑HNPCC组标本中均显示较高的突变率.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在两组标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4.4%和93.7%,差异无显著性.BAT26对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敏感度高.结论:MSI在中国HNPCC患者中的发生频率与国外类同.仅用BAT26可发现大部分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将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纳入临床诊断标准,可能有助于避免在中国大肠癌人群中漏诊HNPCC患者.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癌症杂志》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外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外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外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直肠肿瘤;
  • 关键词

    遗传性; 非息肉病性; 结直肠癌; 微卫星不稳; 胃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