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及岛弧型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特提斯洋演化的制约
【6h】

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及岛弧型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特提斯洋演化的制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1.1科学问题1:“中央造山系”缝合带“商—丹”带和“勉—略”带如何向西延伸?

1.2科学问题2: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祁—柴—昆”原特提斯“多岛洋”的南界在哪里?

1.3科学问题3:特提斯蛇绿岩的Pb同位素组成能否对“印度洋MORB型同位素组成特征”的起源给予有效制约?

1.4科学问题4:晚古生代—中生代中国东、西部大陆碰撞构造运动在西秦岭和“祁—柴—昆”地区有哪些响应?

1.5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秦—祁—柴—昆”区域地质背景

2.1东秦岭“商—丹”构造带与“勉—略”构造带

2.2“祁—柴—昆”地区的主要构造带

2.3主要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3章分析方法

3.1 X射线荧光分析全岩主要元素

3.2 ICP-MS分析全岩痕量元素

3.3 Sr-Nd-Pb同位素分析

3.4锆石U-Pb定年

3.5全岩和单矿物40Ar/39Ar法定年

第4章西秦岭“天水—武山”构造带早古生代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秦岭洋”及其“弧—盆”构造体系演化的制约

4.1关子镇蛇绿岩混杂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4.2武山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4.3清水—红土堡—带酸性和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4.4讨论和结论——华北陆块南缘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

第5章东昆南构造带早古生代岩浆事件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5.1花石峡—玛沁区段内蛇绿混杂岩已有年龄数据和存在问题

5.2采样位置和样品描述

5.3蛇绿混杂岩中中—基性深成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

5.4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讨论——“祁—柴—昆”原特提斯“多岛洋”的南界位置

5.6遗留问题:东昆南构造带“原特提斯”到“古特提斯”的演化——布青山辉长岩(转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的初步研究

第6章蛇绿岩变质过程中元素Pb的引入及对Pb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对印度洋地幔同位素异常起源的制约

6.1 MOR型蛇绿岩中元素Pb的正异常现象

6.2导致蛇绿岩中元素Pb正异常的因素

6.3获取蛇绿岩地幔源区Pb同位素组成的方法

6.4特提斯洋地幔Pb-Nd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历史

第7章西秦岭与“祁—柴—昆”地区对晚古生代—中生代中国东、西部大陆碰撞的构造响应——年代学记录

7.1“陈家河断裂”糜棱岩化英安岩样品中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

7.2“天水—武山断裂”花岗质糜棱岩样品中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

7.3宗务隆蛇绿岩中玄武岩地球化学和辉长岩年代学初步研究

7.4宗务隆三叠纪引张事件的地质意义——对南秦岭地块向西挤出的构造响应

7.5西秦岭南部麻当玄武岩全岩样品的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第8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国大陆中部东-西走向的“中央造山系”是我国北方(以华北和塔里木为代表)和南方(以华南和羌塘为代表)两大陆块群碰撞拼合的结合部,其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密切相关。“中央造山系”东段是华北和华南陆块碰撞形成的秦岭-大别一条造山带;西段西秦岭以西撒开分为两支:北部的北祁连造山带和南部的昆仑造山带,中间夹有众多微陆块。查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祁连-昆仑造山带及夹于其中的微陆块的衔接、拼合关系是中国大陆诸多陆块构造演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而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正是东西衔接、转换的关键区域。“中央造山系”“秦-祁-柴-昆”地区沿各主要缝合带保存了大量与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有关的蛇绿岩和岛弧岩浆岩。精确测定区内出露的蛇绿岩和岛弧岩浆岩的年龄与地球化学性质,不仅为西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带的演化,而且对查明中国中西部众多造山带与东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衔接关系及特提斯洋的演化提供重要制约。前人研究成果及尚存问题分别是: ①东秦岭地区厘定出“商-丹”和“勉-略”两条重要的缝合带;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的“商-丹洋”(属原特提斯构造域)发育有完整的“弧-盆”体系,晚古生代“勉-略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打开使南秦岭微陆块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其中“商-丹”带向西如何延伸是秦岭构造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前人依据地层对比提出的“商-丹缝合带西延与西秦岭天水-武山缝合带相连”的观点尚缺乏西秦岭地区蛇绿岩和岛弧岩浆岩的可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此外,“商-丹洋弧-盆”体系演化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尚缺乏同位素年龄的制约,如“商-丹洋”洋壳的初始形成时代,二郎坪弧后盆的开启时代及“商-丹洋盆”闭合时代等。 ②西秦岭以西的“祁-柴-昆”地区存在众多与冈瓦纳陆块具有较强亲缘性的微陆块,它们彼此之间为早古生代缝合带所分割。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总体呈现原特提斯“多岛洋”的构造格局,本文工作开展之前积累的年代学数据显示该“多岛洋”的南部边界是“东昆中断裂带”,而更向南的“东昆南断裂带”因为仅有晚古生代蛇绿岩年龄数据报道,被认为属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但西段布青山地区新发现的早古生代蛇绿岩暗示东昆南断裂带东段阿尼玛卿地区也可能存在尚未被发现的早古生代蛇绿岩,或者布青山地区与阿尼玛卿地区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澄清这一问题涉及原特提斯“多岛洋”的南界问题,并需要对该带蛇绿岩开展更深入的年代学研究。 ③现代印度洋 MORB表现出的特殊同位素特征是否继承自特提斯洋是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前人依据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包括新特提斯、古特提斯和原特提斯)蛇绿岩均具有“印度洋MORB型同位素组成特征”判定现代印度洋MORB表现出的特殊同位素特征是从特提斯洋继承而来的。但是前人用于Pb同位素示踪的特提斯蛇绿岩中具MORB特征的玄武岩和辉长岩样品普遍存在不同于现代大洋MORB的元素Pb的正异常,因此,使用这些蛇绿岩Pb同位素示踪获得的“印度洋地幔大体上继承了特提斯洋地幔”的认识尚存在疑问。④随着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洋的闭合,中国东部和西部在中一新生代分别发生了若干大陆碰撞构造运动。中国东部大陆是三叠纪华北陆块和华南陆块碰撞形成。中国西部大陆是中一新生代羌塘、拉萨地块和印度陆块与古生代时已与华北陆块拼合的青藏高原诸多微陆块(从北向南包括中祁连、南祁连、柴达木、东昆北和东昆南等)接连发生碰撞拼合形成的。这东、西两套碰撞构造运动在“中央造山系”结合部——西秦岭和“祁-柴-昆”地区会发生什么构造响应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针对上述四个科学问题,本文对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和岛弧型岩浆岩及部分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开展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结果和新认识主要是: 1 西秦岭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洋及其“弧-盆”构造体系的年代学格架本文对西秦岭地区沿天水-武山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发育的蛇绿岩和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及角闪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判明了它们各自形成的构造环境和时代。从而清晰地给出了西秦岭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洋”及其弧-盆体系的年代学格架,支持“商-丹缝合带西延与天水-武山缝合带相连”的论断。 武山蛇绿混杂岩位于“天水-武山”构造带西部。该蛇绿混杂岩中的桦林沟辉长岩和鸳鸯镇辉长闪长岩样品LREE富集,(La/Yb)<,N>分别为7.1和10.8,Nb、Ta、Ti显著亏损,显示它们形成于岛弧环境: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是440±5Ma和456±3。关子镇和武山岛弧岩浆岩样品的低ε<,Nd>(t)值(-3.8~-6.9)表明关子镇古岛弧和武山古岛弧都是华北陆块南缘的近陆古岛弧。“天水-武山”断裂以北的秦岭群北侧,沿清水-红土堡一带出露有酸性和基性火山岩。它们的SiO<,2>含量变化于47.69%~50.80%和68.83%~70.14%,显示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清水“陈家河群”“双峰式”火山岩中的玄武岩与红土堡玄武岩具有相似的痕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特别是高<'207>Pb/<'204>Pb比值表明这些玄武岩的形成与俯冲带有关。两件清水新城英安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447±8 Ma和448±8与已报道的红土堡玄武岩年龄443.4±1.7Ma接近。据此提出“陈家河群”火山岩形成于弧后盆初始拉张阶段,而不是前人建议的“形成于岛弧环境”。 2 东昆南构造带存在晚震旦-早奥陶世的洋盆首次在东昆南构造带花石峡-玛沁区段内发现具有晚震旦-早奥陶世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古洋壳残片。形成于晚震旦世(555±9 Ma)的苦海辉长岩LREE略富集((La/Yb)<,N>=5.15),高Ni(102 ppm)含量,Nb、Ta略亏损,这些特征类似于OIB;形成于早寒武世(535±10 Ma,)的玛积雪山辉长岩LREE亏损((La/Yb)<,N>=0.61),高Ni(160 ppm)含量,Nb、Ta不亏损,显示典型的MORB特征。而德尔尼闪长岩(493±6 Ma)LREE富集((La/Yb)<,N>=52.64),Ni含量(18ppm)低,Nb、Ta显著亏损,显示典型的IAB的特征,因此其年龄指示了古洋壳消减的时代。上述蛇绿混杂岩的定年结果与已报道的布青山早古生代蛇绿岩共同表明东昆南构造带存在不同于“勉-略”构造带的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演化历史。 3 蛇绿岩变质过程中元素Pb的引入及对Pb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对“印度洋MORB型同位素特征”起源的制约特提斯蛇绿岩的Pb同位素组成被用于判断印度洋地幔特殊的同位素组成是否继承自特提斯洋地幔,而我们首次明确指出MOR型蛇绿岩样品中存在Pb的正异常有可能影响Pb同位素对其地幔源区的示踪效果。为查明引起MOR型蛇绿岩Pb正异常的原因,本文对比样品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酸淋洗与未淋洗)和不同测试方法(ICP-MS与同位素稀释法)分析所得元素Pb含量的差异,发现导致蛇绿岩样品元素Pb正异常的因素是:①ICP-MS分析流程的高本底Pb;②地表作用过程中样品表面吸附的Pb;③变质流体作用引入的Pb。 样品的Nb/Pb(指示流体活动强度的指标)与δPb(指示Pb正异常程度的指标)负相关,表明MOR型蛇绿岩样品中的过量Pb与蛇绿岩构造侵位过程或其后变质流体的活动有关,蛇绿岩样品的实测Pb同位素组成是变质流体和未改造MORB相混合的结果。因此,本文只选择那些具有最小δPb的样品来进行蛇绿岩地幔源区的Pb同位素示踪。按照这种方法,重新分析获得的中国西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洋MOR型蛇绿岩样品同位素数据,显示“印度洋MORB型同位素特征”大体上继承自特提斯洋地幔,这与前人的论断一致;但同时发现印度洋相比古特提斯洋,其地幔源区具有相对低的ε<,Nd>和高的<'206>Pb/<'204>Pb值,推测与古特提斯洋关闭过程中地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地幔有关。 4 西秦岭与“祁-柴-昆”地区对中国东、西部晚古生代-中生代大陆碰撞构造运动的响应——年代学记录陆-陆斜向碰撞构造运动可导致平行活动陆缘的大型走滑断裂。清水新城糜棱岩化英安岩样品中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355.2±2.6 Ma,指示了“陈家河断裂”走滑运动时代。武山北李家河剖面花岗质糜棱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951±13 Ma,表明原岩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而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226.8±2.2 Ma代表了这-花岗岩发生糜棱岩化作用的时代,表明“天水-武山断裂”在这一时期发生走滑运动。这两个构造年龄分别与“商-丹洋”和“勉-略洋”的闭合时代一致,表明这些陆缘断裂的走滑运动是华北陆块,北秦岭微陆块、南秦岭微陆块及华南陆块碰撞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355Ma指示了南秦岭与北秦岭斜向碰撞的时代,而227Ma指示了华南与南秦岭斜向碰撞的时代。对于没有超高压变质岩出露的缝合带,本文观察到的陆缘走滑断裂发育时代与陆块拼合时代的一致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陆块碰撞时代的有效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