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内在逻辑与治理策略研究——基于42个热点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
【6h】

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内在逻辑与治理策略研究——基于42个热点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1 研究重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1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2.1.1 群体极化

2.1.2 网络群体极化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3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信息生态理论

2.3.2 信息生态与网络舆情治理

3 研究方法与案例

3.1 研究方法简介

3.1.1 QCA方法的特点

3.1.2 与回归分析的区别

3.2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3.3 案例样本

4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影响因素模型

4.1群体极化影响因素

4.1.1 信息

4.1.2 信息人

4.1.3 信息技术

4.1.4信息环境

4.1.5政府回应

4.2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结果

5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QCA分析

5.1 变量赋值表

5.2 真值表

5.3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组合路径分析

5.3.1 不同类型事件组合路径分析

5.3.2 最短组合路径分析

5.4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5.5.1 文化视角下的政府崇拜

5.5.2 全面管理下的政府依赖

5.5.3 成本——效益的理性选择

5.5.4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推动

6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治理措施

6.1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正负效应

6.2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治理对策

6.2.1 信息角度:预警与引导

6.2.2 信息人角度:诉求回应与多方协作

6.2.3 信息技术角度:信息平台建设

6.2.4 信息环境角度:规范新媒体管理

6.2.5 政府回应:提升回应能力,重塑责任政府形象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与讨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参与更加广泛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由于网络的匿名等特性,现实网络空间中存在舆情的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现象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公众诉求和政府行政等密切相关,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不断爆发的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然而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相关前期研究将关键问题锚定在了网络热点事件的内生逻辑如何,关键影响因素如何等难点问题上。在方法上多使用单案例研究,相关研究的所发现的舆情群体极化影响变量的稳健性水平与内生逻辑的宏观程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舆情极化治理研究。  本文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和政府回应五个要素出发提炼出“事件类型”、“公众诉求”、“意见领袖”、“首发方式”、“媒体报道倾向性”、“谣言”和“政府回应”七个解释变量,并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分析报告》选取2013年—2018年间42起网络热点事件,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变量识别与逻辑抓取。研究发现:①网络舆情在多种因素组合影响下的群体极化有三种路径组合逻辑,即公众诉求型、公共事件型和报道倾向型路径组合。②根据简约解得到最短路径组合为“公众利益诉求*政府回应不及时”,这与当前学界提出的政府网络舆情“压力——回应”模式的研究相一致,也符合我国特色网络舆情现状。③事件类型、公众诉求、首发方式和意见领袖等是关键因素,对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产生重要影响。④“政府回应”存在于所有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路径组合中,也即政府回应这一变量是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必要条件。这与我国独特的网络舆情环境密切相关,不论从文化、新媒体发展还是从制度而言,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都期盼政府回应。基于此,本文从舆情预警、引导和治理三个角度以及更新理念、构建机制和提升回应能力提出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