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以中国的“外源性”威胁为例
【6h】

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以中国的“外源性”威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非传统安全威胁研究综述

2.1 非传统安全威胁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理论源起与发展

2.1.2 国内:理论探索与深化

2.2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识别与评估

2.2.1 整体国家威胁研究

2.2.2 具体领域威胁研究

3 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框架的理论建构

3.1 相关理论反恩

3.2 威胁识别的模糊性

3.3 威胁识别框架建构

4 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框架的理论建构

4.1 如何解读“威胁”?

4.2 如何评估“威胁”?

4.2.1 威胁评估与风险评估

4.2.2 威胁评估的主要方法

4.3 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框架

4.3.1 能力特征评估

4.3.2 认知特征评估

5 中国主要“外源性”威胁的识别与评估

5.1 主要“外源性”威胁的识别

5.1.1 国际金融危机

5.1.2 国际能源危机

5.1.3 全球气候变化

5.1.4 网络黑客攻击

5.1.5 全球流行疾病

5.1.6 跨国有组织犯罪

5.2 六大“外源性”威胁的测评

6 中国“外源性”威胁的外交应对

6.1 理念先行:从“消极”到“积极”

6.1.1 “安全”逻辑的两种解读

6.1.2 非传统安全外交的积极内涵

6.2 方略跟进:安全外交的当代拓展

6.2.1 以“场域外交”整合“领域外交”

6.2.2 以“人之外交”深化“国之外交”

7 结论

7.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不断涌现给当代国家安全的维护提出了严峻挑战。从某种意义来看,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实现很大程度建立在成功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对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识别和评估。本文对非传统安全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尝试建构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与评估框架,以期为应对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
  本文的导论部分简单介绍了开展这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与意义等,同时强调了该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所在。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综述,其首要目的在于表明非传统安全研究源自国际安全研究,与后者共享一套话语体系,关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研究也必须在分析国际安全研究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因此,综述部分一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安全”以及“非传统安全”的理论论争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则对现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识别与评估研究进行了梳理,进而指出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框架的建构。在这一部分中,本文指出在当前许多公共问题都被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纳入到非传统安全研究话语体系中进行讨论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研究存在泛化的可能,而安全概念、安全边界和威胁现实的模糊性也使得具体威胁的识别存在争议。因此,需要根据安全分析的核心问题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非军事武力性”、“跨国跨地区性”和“普遍威胁性”展开系统分析以建立相应的识别标准。
  第四部分提出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评估框架。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虽然是一种特定的威胁评估,但评估理论依据仍然来源于威胁评估,且必然与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别。威胁评估较之风险评估更具可操作性,前者所提供的类似意图、实力等反映威胁自身情况的参数或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威胁的预防及应对。本文继而在总结现有威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相比要素评估法,特征评估更加适用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评估,从而构建了由能力特征维度和认知特征维度组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框架。
  第五部分是以第三、四部分提出的理论为指导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外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识别和评估。该部分识别了“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网络黑客攻击”、“全球流行疾病”和“跨国有组织犯罪”六大主要威胁,并按照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框架进行了实际评测,评测结果显示除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之外,上述其他“外源性”威胁基本上都属于高能力、低认知型威胁,国际能源危机和网络黑客攻击还在能力特征方面表现出非常强的转化能力,而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在认知特征方面的高得分则凸显了中国在应对这两大威胁方面的紧迫性。
  第六部分主要围绕“外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提出应对方略。“外源性”威胁在应对方面的特点是以外交应对为主,而外交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应对“外源性”威胁的必然选择。为此,首先需要实现安全治理理念由“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的转型,以此来突出非传统安全外交强调安全维护的统一性以及重视安全能力建设的积极实质。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非传统安全外交由“领域外交”向“场域外交”、“国之外交”向“人之外交”的转变。
  本文是一篇在现有非传统安全理论浓缩和精炼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理论型论文,识别和评估框架的提出一方面意在填补现有理论在威胁概念、威胁识别和威胁评估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推进现有非传统安全理论精细化和标准化的尝试。同时,本研究在威胁评估部分运用了层次分析法,也是对非传统安全研究依靠纯粹定性描述向相对定性描述转变的一种探索。这些尝试既为本研究搭建了较有特色和具有识别度的核心理论框架,也丰富了非传统安全研究在方法应用方面的实践,因此能够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科学化和学科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