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渝黔铁路北段地质灾害区划及防治对策研究
【6h】

渝黔铁路北段地质灾害区划及防治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渝黔铁路北段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特征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及地震

2.4.1 地质构造

2.4.2 地震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水系及水文特征

2.5.2 地下水类型及其补径排路

2.5.3 沿线水质对混凝土侵蚀性评价

2.6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2.6.1 不良地质

2.6.2 特殊岩土

第3章 渝黔铁路北段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

3.1 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3.2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3.2.1 崩塌灾害分布

3.2.2 岩溶塌陷灾害分布

3.2.3 岩堆灾害分布

3.2.4 采空区灾害分布

3.2.5 瓦斯分布

3.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3.1 内在因素

3.3.2 动力因素

第4章 主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原则

4.1.3 危险性评价因子指标的划分及分级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概述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模糊综合评价

4.3.1 划分评价单元

4.3.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3 各个因素指标隶属度确定

4.3.4 构造一级模糊矩阵

4.3.5 由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6 一级模糊变换与二级模糊矩阵

4.3.7 二级模糊综合变换与综合评价

4.4 渝黔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区评价

4.5 渝黔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区结果分析

第5章 渝黔铁路北段主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5.1 崩塌的防治

5.1.1 崩塌的防治原则

5.1.2 崩塌的防治措施

5.2 坍塌及滑坡的防治

5.2.1 坍塌及滑坡的防治原则

5.2.2 坍塌及滑坡的防治措施

5.3 岩溶塌陷的防治

5.3.1 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

5.3.2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5.4 采空区塌陷及有害气体的防治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项目

展开▼

摘要

新建渝黔铁路是我国区域铁路网南北向铁路的骨干通道,铁路北段穿行于四川盆地边缘,川东褶皱带东缘及黔北褶皱带北缘。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广泛发育。由此,针对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认识的不足,在分析了收集资料和进行了相关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新建渝黔铁路北段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分区。得出以下结论:
   铁路沿线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落石、隧道瓦斯、岩溶塌陷等。发育规模均以中、小型为主,大型地质灾害少见;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及可操作性,选取岩土体性质与结构、相对高差、断裂构造分布密度、气象(日最大降雨量)、地震活动、植被覆盖情况、人类工程活动、历史灾害分布密度、历史灾害规模等9个因素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小、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大的区域,得出渝黔铁路北段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图,以期能对铁路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