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藏高原侏罗纪羌塘盆地构造-古地理和盆地演化
【6h】

青藏高原侏罗纪羌塘盆地构造-古地理和盆地演化

代理获取

摘要

本论文以侏罗纪羌塘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盆构造系统研究为切入点,以实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沉积学、大地构造、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等地质基础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分析以及沉积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相结合,系统分析盆地内沉积剖面结构和层序地层特征;同时对控盆构造特别是结合带岩石-构造地质特征开展系统分析,初步建立侏罗纪羌塘盆地演化模式。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于可可西里-金沙江结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之间,南北边界断裂系统控制了盆地形态和地质构造特征。
   作为南羌塘地层区与北羌塘地层分区的界线龙木错-双湖结合带,根据对已有洋脊型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和洋内弧-洋岛-海山增生楔混杂岩的地质条件、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海放射虫硅质岩的确定等众多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推论龙木错-双湖结合带、南羌塘古生代增生楔和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的巨型结合带(或特提斯对接带)。
   本论文在前人对羌塘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大量有关盆地、沉积作用、沉积相和古地理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的系统划分为基础,生物地层为依据,通过对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界面的分析和识别,对羌塘盆地侏罗纪地层进行客观的划分和对比。羌塘地层区内侏罗系分布广泛,厚度大,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将羌塘构造-地层大区划分为两个地层分区,即北羌塘地层分区和南羌塘地层分区。北羌塘地层分区内侏罗纪地层发育齐全,“三砂夹两灰”组合特征明显,底栖的腕足、双壳类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划分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那底岗日组(T3J1 n),中侏罗统雀莫错组(J2 q)、布曲组(J2 b)、夏里组(J2 x),上侏罗统索瓦组(J3 s)和雪山组(J3 x)。南羌塘地层分区内侏罗纪地层不具有“三砂夹两灰”的特征,总体以海相碳酸盐岩及泥、页岩沉积为主,侏罗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侏罗统曲色组(J1 q),中侏罗统色哇组(J2 s)、布曲组(J2 b)、夏里组(J2 x),上侏罗统索瓦组(J3 s)和雪山组(J3 x)。
   通过对地层不整合界面识别和对沉积层序划分与对比,对侏罗纪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岩相、古地理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识别不同演化阶段的盆地充填沉积物特征。羌塘盆地侏罗系多数层段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共生环境,少数层段为纯碳酸盐岩,因此,在相类型划分上按陆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碎屑岩海相环境、碳酸盐岩海相环境和火山沉积环境来划分,整个盆地共鉴别出相类型16个、亚相类型37个。侏罗纪羌塘盆地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了6个二级层序,16个三级层序,其中1个Ⅰ型层序,15个Ⅱ型层序。
   通过对控制盆地的大地构造要素及整个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归纳侏罗纪羌塘盆地的发生、发展的大地构造演化信息,认识到侏罗纪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南、北两侧盆地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侏罗纪北羌塘盆地是在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成的弧后前陆盆地,岩浆弧位于北羌塘南缘的那底岗日-各拉丹东一带;早侏罗世土阿辛期-中侏罗世巴柔期,南羌塘盆地性质完全继承了晚三叠世残余盆地的特征,形态上为北浅南深的单斜式盆地。晚侏罗世班一怒洋向北俯冲,南羌塘地区逐渐抬升成陆。南侧班公湖-怒江洋盆由离散板块边缘逐步向汇聚边缘演化,海水逐渐南移,在南羌塘盆地近班公湖-怒江洋盆一侧沉积了厚度较大、面积宽广的侏罗系。晚侏罗世末期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南羌塘地区逐渐抬升成陆。
   通过探讨沉积盆地构造沉降-沉积充填-海平面变化和构造隆升-沉积间断-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构造-岩浆事件分析,建立了侏罗纪羌塘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在早侏罗世期间,火山碎屑-陆源碎屑滨海-浅海相沉积区广泛分布于羌北弧后前陆盆地,并有少量三角洲、河流向沉积,在羌被盆地东北缘蒂让碧错一土门一索县一带发育了一套近海海陆交互相沉积;中央隆起带则主要表现出岛链的性质,部分地区为水下隆起,同时有少量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发育;中央隆起南缘羌南地区,则因为当时其南侧的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不断扩张,而继承晚三叠世残余盆地特征,相继发育了从陆缘碎屑滨岸的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或长石砂岩,到浅海直至半深海相带沉积特点;滨岸带沿中央隆起带南侧分布,河流相沉积不如羌北盆地发育,说明其地势较中央隆起带北侧的羌北盆地平缓;浅海-半深海沉积以陆源碎屑泥-页岩沉积为主的岩相带为特点,逐渐向南过渡为班公湖-怒江洋盆;羌北盆地的物源供给一部分来自北面的木孜塔格-巴颜喀拉造山剥蚀区,另一部分来自羌塘中央隆起;而羌南盆地物源则主要来自北面的中央隆起区。海侵作用在中侏罗世不断扩大,羌北地区的中侏罗世沉积分布广泛,总体上有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并且构成了一套底部碎屑岩组合-下部碳酸盐岩组合-中部碎屑岩组合-上部碳酸盐岩组合的沉积旋回,其中夹有多层膏盐等蒸发岩类,生物礁也较为发育。由于中、晚三叠世中特提斯的逐步形成,继日干配错群局限浅海环境之后,至早侏罗世时,整个羌南分区进入新的海侵阶段,处于正常的陆缘浅海环境,而多玛地区则成为一较为宽阔的浅海环境,总体属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多玛地区在进入中侏罗世莎巧木期之后,仍继承了早侏罗世的特点,持续保持浅海环境,发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组合。羌塘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主要分布在北羌塘,南羌塘西南缘日土县发育有火山岩地层五峰尖组,在尼玛县北部靠近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部分地层面貌与北羌塘一致,晚侏罗世地层包括索瓦组、雪山组。
   侏罗纪羌塘盆地的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大陆边缘裂陷阶段:在早侏罗世早-中期,为沉积盆地的孕育、产生期;②盆地快速拗陷扩展阶段:早侏罗世晚期羌北地区进入快速坳陷沉降扩展期,前期的大陆边缘裂陷区快速坳陷沉降,演化为羌北坳陷盆地。羌南盆地继续作为残余盆地的性质存在;③盆地持续沉降充填阶段:中侏罗世中期至晚侏罗世早期,羌塘盆地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持续沉降、充填阶段,为沉积盆地的发展期;④盆地萎缩阶段:在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期,羌南盆地抬升,发生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海退,羌北盆地为海平面下降过程中的沉积,反映了盆地逐步萎缩的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