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基于中国经验研究
【6h】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基于中国经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敏感的经济现象之一,它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通货膨胀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今后通货膨胀的治理,以及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提出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到1994年之间的四次通货膨胀的成因、特点、治理对策,并对治理措施中所采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在中国经济转轨期间的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础建设投入过快、财政赤字和货币投放过快,在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治理是有效的。同时货币政策实施主体——中央银行独立性很小,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所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常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本文接着从2007-2008年通货膨胀的原因、治理及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入手,认为本轮通胀是在全球经济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外部通胀压力传导的结果,也是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估压力的释放,它是国内经济一系列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对于2007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效果结论为:公凯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调节失效,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节有效,但未达到预期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本轮通胀中的货币供应量调控失效;存贷款利率的非对称性调整对本轮通胀中的货币供应量调控失效。
   本文认为对2007—2008年通货膨胀的治理仍然倚重了货币数量工具,操作上仍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根据进一步实证分析以及对货币政策失效的分析后得出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可测性和与物价指数(CPI)的高度的相关性,但是其缺乏可控性,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缺乏可控性是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面临的利率机制、央行独立性、汇率机制和结售汇制度等深层次制度问题引起的。
   本文最后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主要为:改进再贴现政策、改革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大力发展并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