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腓骨近端重建的相关解剖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6h】

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腓骨近端重建的相关解剖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第一部分 腓骨小头与桡骨远端关节面匹配性的解剖学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腓骨近端切除后的膝关节外侧稳定性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三部分 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腓骨近端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腓骨近端重建桡骨远端的研究进展

英文缩略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摘要1:
  第一部分腓骨小头与桡骨远端关节面匹配性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与桡骨远端关节面形态,对腓骨近端替代桡骨远端重建桡腕关节移植手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3例人干燥完整的腓骨、桡骨标本,利用测量工具对腓骨头、桡骨远端关节面进行冠状面、矢状面的倾角、长径、周长进行测量比较,以及利用影像学技术对腓骨关节面的旋转角度进行测量,从解剖学结构分析其匹配程度。
  结果:桡骨内倾角为(23.2±1.6)°,腓骨内倾角为(23.7±1.8)°,桡骨与腓骨内倾角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后倾角为(11.4±1.5)°,腓骨后倾角为(11.6±1.4)°,桡骨与腓骨后倾角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腓骨、月骨、舟骨冠状面平均长径为(1.44±0.30)cm、(1.03±0.41)cm、(1.38±0.34)cm,三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5.273,P<0.05)。腓骨、月骨、舟骨矢状面平均长径为(1.38±0.33)cm、(1.33±0.31)cm、(1.23±0.34) cm,三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9.750,P<0.05)。腓骨、月骨、舟骨关节面周长为(4.69±0.52)cm、(3.92±0.36)cm、(4.54±0.44)cm,三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4.523,P<0.05)。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与腓骨头关节面前倾角各旋转角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12,P<0.05),而腓骨头关节面前倾角旋转10-15°时与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8.12,P>0.05)。
  结论:腓骨小头和桡骨远端形状的匹配性较好,适用于移植代替受到病损并彻底切除的桡骨远端,重建腕桡关节。腓骨小头能够有效替代关节面并且应以舟骨凹关节面为主,旋转的最佳角度以10-15°之间为宜,将实际测量的桡骨远端关节面与腓骨头的测量数值相匹配,可有效指导临床适当选择进行远端桡骨重建。
  摘要2:
  第二部分腓骨近端切除后的膝关节外侧稳定性研究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切除术后外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肌腱重建对膝关节外侧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近端腓骨切除并重建腓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腱骨性止点的26例腓骨近端肿瘤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与同期13例未行韧带骨性重建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行膝外侧方应力试验,摄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与健侧比较间隙增大程度并分级;参照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标准对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腓骨的切除长度分别为(9.8±1.2)cm、(10.1±1.4)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05)。X线片显示两组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治疗组中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5个月出现局部复发,病理显示为侵袭性骨细胞瘤,17个月后死于全身转移,但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较好;其余22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行膝外侧方应力试验,治疗组均表现为阴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A~B级,而对照组均为阳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D级。治疗组膝关节MSTS评分为(96.8±5.3),对照组关节MSTS评分为(85.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5)。
  结论:腓骨近端切除后对软组织、肌肉及韧带进行重建修复,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重建关节功能。
  摘要3:
  第三部分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腓骨近端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后,采用吻合或不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修复骨缺损,重建腕关节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23例,所有患者行瘤段切除后,12例行吻合血管腓骨移植重建桡腕关节(吻合组),11例行单纯自体腓骨移植(非吻合组)。术后随访,参照Enneking系统及国际肢体修复讨论会所制定的同种/带血管蒂骨移植的影像学评价方法,进行肢体功能、影像学及供区的功能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X线平片检查显示移植的腓骨均顺利成活,骨愈合时间为12~17周,平均(13.6±2.5)周。未发现腕关节及植骨部位疼痛,未见明显的腕关节畸形及关节脱位,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腕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受限。腕关节平均活动度为背伸35°,掌屈35°,桡偏15°,尺偏25°,前臂旋前20°,旋后20°。随访期间,1例GCT患者于术后12个月出现局部复发,25个月后死于全身转移,其余2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吻合组与非吻合组肢体功能评分、恢复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腓骨近端重建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效果确切,既完整切除了肿瘤组织,又可较好恢复腕关节的外形及桡腕关节的功能。腓骨吻合血管较不吻合血管有优越性,重建了血液循环,缩短骨愈合时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