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唯识学到唯识心理学——中国本土心智系统学说
【6h】

从唯识学到唯识心理学——中国本土心智系统学说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1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1.1 心理学的学科境遇

1.1.1 西方心理学的分裂危机

1.1.2 本土心理学谋求发展

1.1.3 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学理论诉求

1.2 唯识学及相关心理学研究

1.2.1 唯识学的发展轨迹

1.2.2 唯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及其价值

1.2.3 心理学与唯识学交叉研究现状

1.2.4 心理学与唯识学交叉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2 唯识学的体系与基本概念

2.1 唯识学的知识体系

2.2 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2.2.1 现象经验的主体:心识

2.2.2 现象对象的本质和属性:五法三自性

2.2.3 经验主体的构成要素:三分说或四分说

2.2.4 唯识的含义

2.3 本文涉及的其他主要概念

3 宏观的身心境系统模型:蕴处界三科

3.1 蕴处界三科概述

3.1.1 五蕴的含义

3.1.2 十二处与十八界的含义

3.1.3 三科之间的对应关系

3.2 三科涉及的心理学议题

3.2.1 五蕴与心智系统模型的关系

3.2.2 五蕴与自我体认的形式

3.3 三科体系与人工心智主体的构建

4 常观的经验主体结构模型:八识

4.1 八识概述

4.1.1 外源物理信息显现进程:前五识

4.1.2 内源心理信息显现进程:第六识—意识

4.1.3 自我本体信息附加进程:第七识—末那识

4.1.4 后台全局信息转化进程:第八识—阿赖耶识

4.2 八识说涉及的心理学议题

4.2.1 法境:意识的信息来源

4.2.2 我执说与现代自我理论的比较

4.2.3 第八识本体论及八识整体结构

4.2.4 八识说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比较

4.3 八识与人工心智主体的构建

4.3.1 心智主体的层次结构

4.3.2 八识在人工心智主体中的实现

5 微观的心智系统细节模型:五位百法

5.1 五位百法概述

5.1.1 五位百法的含义

5.1.2 百法与三科的对应关系

5.2 心智系统的具体功能或状态:心所法

5.2.1 心智系统的轴心流程:遍行心所

5.2.2 轴心流程的重要补充:别境心所

5.2.3 心智运作的附加状态:有记心所

5.2.4 心所法涉及的心理学议题

5.2.5 心所法在人工心智系统中的实现

5.3 知觉的元素:色法与心不相应行法

5.3.1 物质性知觉元素:色法

5.3.2 色法的分类标准及心理学意义

5.3.3 抽象性知觉元素:心不相应行法

5.3.4 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在人工心智系统中的意义

6 总讨论:从唯识学到唯识心理学

6.1 唯识学心智系统的完整框架

6.2 唯识心理学的界定

6.2.1 唯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6.2.2 唯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3 唯识心理学的理论优势及学术价值

6.3.1 唯识心理学的理论优势

6.3.2 唯识心理学在完善心理学体系方面的价值

6.3.3 唯识心理学在构建人工心智方面的价值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