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基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过程的分析
【6h】

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基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过程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论文选题背景

二、论文选题意义

第二节研究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节论文框架与内容

一、论文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二章国内外乡村发展研究进展

第一节国外乡村发展研究进展

一、乡村地理学:“再生”与“转向”

二、乡村社区及其变迁:乡村地理学的重点论题

三、城乡关系:乡村地理学日益重视的领域

第二节我国乡村发展研究进展

一、乡村地理学:20世纪80年代振兴与发展

二、乡村社区及其变迁:20世纪90年代我国乡村发展研究的转向

三、城乡空间模式:城乡关系研究的重点

四、城乡空间规划:城乡关系调控手段

第三节国内外乡村发展研究评述

一、乡村社区变迁: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三、城乡关系研究:中外关注不同

三、城乡空间规划:亟待实质性加强

第三章“苏南模式”与乡村工业化转型

第一节“苏南模式”:二元结构下苏南乡村发展道路选择

一、双层增长极辐射:苏南乡村发展的区域背景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形成的标志

三、村镇主导的乡村发展:“苏南模式”的内涵

四、离土不离乡:苏南模式的空间特征

第二节乡村工业化:苏南地域结构转换的主导力量

一、苏南乡村工业化的历程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破冰之举

三、促进了三元地域经济结构的形成

四、加快了区域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五、改造了传统乡村社区性质和结构

第三节空间分散化:苏南乡村发展的空间特征

一、分散工业化:苏南模式下乡村工业化的空间特征

二、小城镇分散化发展:“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的空间表现

第四节内发型发展:乡村发展空间分散化机制分析

一、国家宏观经济体制:苏南乡村内发型发展的背景

二、“双就地”型乡镇企业:直接导致了乡村空间均衡化发展

三、强势地方政府:苏南模式下乡村发展空间格局的控制者

四、乡镇企业的社区性:苏南乡村空间格局形成的微观动力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新苏南模式”与城乡一体化转型

第一节“新苏南模式”:“苏南模式”的演进与创新

一、“苏南模式”的终结:苏南模式乡村发展面临困境与挑战

二、“新苏南模式”:“苏南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三、城市主导的区域发展:“新苏南模式”的内涵

四、城乡统筹发展:新苏南模式的空间特征

第二节内发型转向开放型:“新苏南模式”下的乡村发展格局

一、乡村经济发展:内发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

二、乡村经济内涵:乡村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转变

第三节分散走向集聚:乡村城市化的空间转向

一、经济集聚:由分散走向集中,园区经济迅速崛起

二、城市极化:分散城市化走向集中城市化

三、城镇分化:小城镇发展由“遍地开花”走向有序引导重点城镇发展

五、地域城市化:乡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第四节城市主导型发展:乡村城市化空间转向机制分析

一、全球化为苏南城乡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城市区域化发展强化了城市主导区域发展的功能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当前苏南城乡空间整合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城市化进程滞后

一、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分析

二、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

四、隐性城市化:乡村人口的职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不同步

第二节“城市偏向”的发展产生的空间结构性问题

一、城乡用地空间冲突

二、小城镇集聚程度低

三、乡村建设无序

第三节发展与环境冲突

一、土地浪费问题

二、环境污染问题

三、传统地域风貌的破坏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城乡空间融合与苏南城乡空间整合

第一节城乡空间融合:城乡空间演进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

一、城乡空间融合概念

二、城乡空间融合:苏南乡村转型和城乡空间演进的目标模式

第二节城乡空间整合:城乡空间融合的路径

一、城乡空间整合:城乡空间系统调控手段

二、重组区域都市圈空间:打造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的核心

三、整合重点城镇空间:增强其城乡空间联系的纽带功能

四、整治村庄空间:促进乡村融入城乡空间系统

五、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城乡经济真正融合发展

第三节城乡整体规划:调控城乡空间融合的手段

一、完善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发展

二、强化县域城乡统筹规划,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系统

三、创新小城镇规划思路,积极引导村庄集聚

第四节制度创新:城乡空间融合的保障

一、改革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二、户籍制度配套改革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改革城镇和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论文图表名录

附录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展开▼

摘要

乡村转型和城乡空间整合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面对的现实课题。“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这一区域发展模式变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苏南地区乡村转型以及城乡空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本文研究在于探究区域乡村转型过程、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传统城乡空间改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苏南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空间整合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全文内容由三大部分构成一个逻辑体系。 第一部分概述了国内外乡村地理学以及与论文研究有关的乡村社区变迁、城乡关系以及城乡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进展,并进行了评述,从而为本文提供了相关的研究参照,以及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借鉴。 第二部分以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变迁为背景,对乡村转型过程、空间特征以及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发展和城乡空间演变的时空规律:村镇主导的分散化为特征的乡村区域发展转变为城市主导的空间集聚为特征的城乡区域发展,并逐步向城乡互动、空间融合的区域发展阶段演进。 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的内涵,揭示了两者的发展动力与空间特征。论述了“苏南模式”下乡村工业化转型过程、空间特征以及形成机制。本文研究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苏南乡村工业化对苏南传统乡村地域性质与结构进行了改造,基本实现了苏南乡村经济与人口非农化的转型,促进了小城镇的复兴与繁荣。这一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分散化和均衡化,村镇主导的内发型发展是这一空间特征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区域化等区域发展主导因素的影响下,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苏南模式”逐渐演进到“新苏南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在区域发展中主导功能日益突出,并导致了苏南乡村发展格局的转向——内发型发展转向开放型发展,导致了乡村发展的空间转向——分散布局走向空间集聚,并表现出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的一体化发展趋向。 随着乡村转型的不断深入,城乡空间将进一步的全面整合,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城乡空间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城市化进程滞后制约了城乡社会空间的进一步整合、城市偏向发展产生的空间结构性问题突出、发展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重,等等。 第三部分在乡村转型过程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南未来城乡空间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城乡空间融合。本文认为未来的苏南城乡空间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将是以大都市区或大中城市集群为中心,以组团发展的小城镇为纽带,以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乡村社区为主体连结广袤乡村,将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逐步联成一体,形成城乡空间融合系统。本文认为城乡空间整合是城乡空间融合的路径选择,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促进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手段,制度创新是城乡空间融合的重要保障。提出了城乡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重组区域都市圈空间,打造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中心;整合重点城镇发展空间,增强其城乡空间联系的纽带功能;整治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促进乡村融入城乡空间系统;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其向都市农业转型,实现城乡经济全面融合。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变迁作为背景,系统地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两次转型的过程,并对转型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地理学研究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其二,从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的内涵,揭示了两者的发展动力与空间特征;其三,为苏南乡村发展和城乡空间关系演变设计了一个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为苏南城乡发展提供了参考。 但是,乡村转型是一个多层次的涉及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仅仅从乡村经济结构与城乡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乡村转型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结构转型等问题,还有待相关学科作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于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受作者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定性分析为主,还有待于今后作更多的计量分析和模型分析。另外,本文所提出的“城乡空间融合”概念,还只是一种空间状态的描述,其构成要素的空间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挖掘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