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民”视野下清朝末年的“乐歌”
【6h】

“新民”视野下清朝末年的“乐歌”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乐歌”与教育研究

二、“乐歌”与美育研究

三、“乐歌”与音乐教育研究

四、“乐歌”与“新民”关系研究

第一章 清末“新民”、“新学”与“乐歌”

第一节 清末“新民”思潮

一、“新民”思潮的产生

二、“新民”的内涵

第二节 “新民”之途径——“新学”

一、“新学”的提出

二、“新学”的实施

三、“新学”中的教育观念

四、“新学”对“新民”的塑造

第三节 “新学”中的“乐歌”

第二章 清末“乐歌”与三种教育观念

第一节 “乐歌”之教育

一、“乐歌”之精神层面的教育

二、“乐歌”之“道德”层面的教育

三、“乐歌”之“新文化”层面的教育

第二节 “乐歌”之美育

一、美育的提出

二、“乐歌”中的美育观念

第三节 “乐歌”之音乐教育

第四节 “乐歌”教科书中的教学

一、《东亚唱歌》

二、《初等小学乐歌教科书》

第三章 “新民”与“乐歌”的互动

第一节 “新民”思潮对“乐歌”的影响

一、“乐歌”教育观念与“新民”

二、“乐歌”创作与“新民”

第二节 “乐歌”对“新民”的塑造

一、报刊、唱歌集对乐歌的宣传

二、公共空间中的音乐活动

三、“乐歌”对国民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报刊杂志中刊载的“乐歌”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清朝末年的“乐歌”为研究对象。其具体研究思路是:从“新民”这一视角出发,梳理“乐歌”中所涵盖的三种教育观念:“教育”、“美育”、“音乐教育”,探究其以何种教育观念为主,进而讨论“新民”与“乐歌”之互动关系,揭示“乐歌”的本质。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涉及“乐歌”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目的及意义等。
  第二部分为本论,共三章。第一章呈现“乐歌”概貌。首先,“乐歌”背景介绍:梳理“新民”思潮的产生及内涵,进而阐述“新学”的提出及实施、“新学”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对“新民”的塑造,清晰的了解“新民”这一关键途径——“新学”。其次概述“新学”中“乐歌”课的开设、“乐歌”的曲调及内容。
  第二章梳理“乐歌”中的三种教育观念。本章以搜集到的历史文献为基础,通过对“乐歌”中教育、美育、音乐教育观念的爬梳,探讨何种观念最为重要。进而以清末唱歌教科书为考察对象,进一步讨论“乐歌”的实际教学情况。
  第三章讨论“新民”与“乐歌”的互动关系。首先阐述“新民”思潮对“乐歌”教育观念及“乐歌”创作的影响。其次结合报刊和唱歌集对“乐歌”的宣传、公共空间中的“乐歌”活动及相关回忆录来讨论“乐歌”对“新民”的塑造。
  第三部分为结论。在“新民”视野下总体评说“乐歌”教育观念,归纳“乐歌”的本质,从而完善人们对“乐歌”的认识。

著录项

  • 作者

    韩朝;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音乐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方元;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614.91-4;
  • 关键词

    清朝末年; 乐歌; 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