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进展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免疫学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被定义为发生于胃肠道、肠系膜或网膜的间质,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并表达KIT(CD117)的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多命名为平滑肌肿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随着电镜和免疫组化的应用,发现其中大部分肿瘤缺少肌源性分化的超微结构和免疫表型特征,显然原诊断是不恰当的.1983年,Mazur和Clark提出GIST的概念,大量研究显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大多数是GIST.近年来有关GIST病因、病理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998年Sarlomo-Rikala等发现c-kit的蛋白产物CD117在绝大多数GIST呈特异性的高表达;Hirota等研究发现c-kit外显子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病的核心因素,GIST肿瘤细胞与Cajal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Kindblom等通过研究证实了GIST来源于胃肠道起搏细胞(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2000年首例GIST患者应用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imatinib,商品名格列卫),临床试验报告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2001年由NIH/NCI组织的研讨会通过了关于GIST的共识指南,Fletcher等提出的GIST生物学行为危险分级标准得到广泛认可;2003年Heinrich等在KIT阴性的GIST中发现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突变.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善了GIST的治疗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GIST外科治疗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