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1中国农村经济论坛 >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四大难题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四大难题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摘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三化同步”是党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十二五”时期,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三化同步”,是亟需深入研究破解的重大战略课题。rn 坚持并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合理确定增减挂钩项目区。可以优先选择在城乡结合部、产业集聚区以及特定功能区等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因为这些地方第二、第三产业发育比较充分,有条件解决农民就业这一最根本问题,便于把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二是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剂到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招拍挂制度,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获得较高收益,根据土地增值程度合理确定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成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稳定就业有着落、长远生计有保障,使其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现实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原则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防止不顾条件盲目拆村并庄。三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坚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考虑城乡土地开发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力求达到保护耕地、解决城镇发展用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综合效果。四是创新增减挂钩形式。在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的同时,可考虑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思路,在土地占用计划分配方面探索实行城乡、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挂钩,通过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三化”协调发展。rn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实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保留适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实现“三化同步”必须着力解决好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人口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问题。rn 从政府角度继续加大政策保护支持力度。一是健全农产品价格机制。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粮价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谷贱伤农,导致农业生产波动,给社会造成的风险也太大,国家必须加强调控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对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至关重要,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也是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基本途径。国家应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农民生产收益以及物价指数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合理水平,并加强农资价格监管,保护粮农合理收益,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通过财税金融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扭转农村资金严重流失的态势;支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方面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粮食主产区设立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率先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支农贷款给予利息优惠和财政补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组织给予减免税待遇等。三是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尽快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适当归并补贴项目,突出补贴重点,提高补贴标准。四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优先支持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及大中型灌区改造、低洼易涝地治理力度,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rn 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是实现“三化同步”的又一个难题和重点。当前,中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产销衔接不畅;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rn 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看,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一是解决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能力弱化的迫切需要。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特点将长期存在。当前,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不少地方留乡务农劳动力以妇女和老年为主,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家庭生产经营能力进一步弱化,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越来越多。二是解决农业生产频繁波动的迫切需要。rn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实质上就是改变农业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更好地实现家庭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城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当前应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在生产环节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为基本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使企业能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全程实施标准化管理。这既有利于化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又有利于企业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二是在流通环节突出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是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环节。继续加大对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投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探索农产品产销对接有效模式,加快建立多元化、少环节、高效率、低成本、安全通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消费安全问题,促进农产品产销平衡、均衡生产。三是在消费环节突出抓好市场环境和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市场诚信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培育社区居民消费合作组织,提高消费组织化程度,便利农产品与消费者对接。完善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建立广覆盖的食品监管格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形成政府监管长效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