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受众观

受众观

受众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65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城市党报研究、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闻世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中国新闻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等;受众观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冬梅、肖文、于喆等。

受众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2.8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657 占比:97.08%

总计:3767篇

受众观—发文趋势图

受众观

-研究学者

  • 周冬梅
  • 肖文
  • 于喆
  • 周德书
  • 姜亭亭
  • 张洁
  • 曹宇新
  • 林兵
  • 胡忠青
  • 胡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弘毅; 曹宇新
    • 摘要: 裁判的受众可分为个体与群体。裁判说理应当从说理的受众出发,对“同谁说理”及“同谁说理最重要”这两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为改善裁判文书的说理性,裁判者自己作为最重要的受众应当享有充分的说理自由;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对自己自由心证的过程进行公开。裁判说理应当区分并分别对“裁判归纳的争议焦点”与“当事人的争议焦点”作出回应。同时,为便于社会群体对裁判说理的理解,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裁判文书首部附上摘要等。
    • 崔士萍
    • 摘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评论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分析网媒冲击下新闻评论的变化有助于把握评论的总体动向,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主流舆论的作用,使评论观点更深刻、更深入人心。文章通过分析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评论的具体案例,归纳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在形式、内容、呈现平台等方面区别于纸媒时代的新样态,可以发现传统媒体时代传者本位的观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转化为受者本位的观念,新闻评论的受众观逐渐向用户观过渡,从而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但随着新闻评论及其受众观的变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要警惕观点不深刻、把关不严格、用户数据泄露的问题,及时调整评论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和重心,弥补新媒体时代给新闻评论带来的漏洞。
    • 梁诚忱
    • 摘要: 通过探索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情境空间,元宇宙技术(Metaverse)正在驱动一场新闻传播业的变革。平台型媒体是当前媒介发展的最新形态,因其满足了使用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所以,平台型媒体中的受众观是用户—受众观。文章对元宇宙技术与平台型媒体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展望将元宇宙技术应用到平台型媒体将会产生的“化学反应”,那就是元宇宙技术下的受众将从“产消者”转向沉浸式用户,人体感官体验将从延伸感官转到沉浸式感官。文章对虚拟与现实的综合空间即元宇宙的广泛应用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传媒行业为起点,元宇宙将以用户体验为突破点,重构和再造人类社会,重新定义虚拟、现实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 余跃洪
    • 摘要: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回溯中国传统党报理论,“群众性”是值得深入考察的理论资源。与“建设性新闻”兴起的西方语境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历来重视群众的力量,落脚在持续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中。群众性、人民性是当下具体新闻实践中的价值内核,数字媒介环境下,坚持“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实践。
    • 龙亮海
    • 摘要: 《科学大众》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科普期刊,办刊实践深受王天一受众观的影响.王天一注重兼顾刊物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并用共情传播建立刊物与受众的信任,用通俗性文本引导受众解读,用互动性沟通促进受众参与,从而推动大众科学化.
    • 龙亮海
    • 摘要: 《科学大众》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科普期刊,办刊实践深受王天一受众观的影响.王天一注重兼顾刊物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并用共情传播建立刊物与受众的信任,用通俗性文本引导受众解读,用互动性沟通促进受众参与,从而推动大众科学化.
    • 沈正赋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受众观是中国共产党受众观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受众观为圭臬,在理论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逐步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受众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受众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视受众流失的现实危机对主流媒体生存和发展所构成的威胁和冲击;受众兴趣点发生改变和转移,主流媒体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相应调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分众化需求;国际传播要适应国外受众的审美旨趣和阅读习惯,实施信息的精准传播.
    • 常瑞
    • 摘要: 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以其高度智能化的使用模式对受众的认知及行为产生影响,不仅使受众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模式,而且还使受众面临着隐私泄露的危机."技术崇拜"使人们忽略了受众在接触媒介时所进行的心理预判,即当且仅当受众通过接触媒介所获得的信息满足等预期收益大于隐私泄露等预期风险时,受众才会开始媒介使用行为,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被严重忽略.文章基于受众观的演变及技术发展两个进路,探析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 张玮
    • 摘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传播研究迈上了新的征程。安岗作为学术研究倡导者与新闻实践的先行者,推动了受众理念从群众、读者到消费者的演进。受众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对“人”的研究和认识,核心指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从个体视角追溯历史痕迹对理解我国新闻研究的方向性转变具有特殊意义。研究发现,在特殊时期,实践先行于理念,深化了思考空间,拓宽了对“受众”不同层面的理解。“受众”含义的变化体现了人与时代相互作用的因缘。
    • 王凤凤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让人们有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为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走向了媒体融合之路。基于此,本文结合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受众观变化,通过对当前传统媒体受众观的变化,来对新闻媒体的分众化传播进行探析,并对分众化传播带来的影响进行概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