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7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488342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光明中医、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等;发作性睡病的相关文献由991位作者贡献,包括韩芳、李静、董霄松等。

发作性睡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8342 占比:99.90%

总计:488826篇

发作性睡病—发文趋势图

发作性睡病

-研究学者

  • 韩芳
  • 李静
  • 董霄松
  • 赵忠新
  • 吴惠涓
  • 李冲
  • 杜好瑞
  • 黄颜
  • 丁岩
  • 刘秀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笑冉; 郑攀
    • 摘要: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NRL)是一种觉醒-睡眠紊乱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中、西医治疗存在困难。动物模型是研究发作性睡病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挖掘潜在治疗靶点及方法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目前已有的发作性睡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模型评价及适用范围等进行总结,旨在为该病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造模参考,并对优化发作性睡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方向提供思路。
    • 李宗姗; 陈慧敏; 桂雅星
    • 摘要: 睡眠对维持正常认知功能,尤其是注意力的集中和记忆的巩固至关重要。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睡眠障碍疾病,其造成的认知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发作性睡病认知障碍的评估主要依靠主诉及临床观察。现有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患者在注意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奖励处理和决策等领域表现差,但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现就发作性睡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以及神经心理测验、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等相关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究该疾病提供新视野,为研发认知障碍筛查工具提供新思路。
    • 刘浩; 周伟明; 焦豪妍; 梁颖; 王金香
    • 摘要: 选择性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系统抑制剂索里亚姆菲托(Solriamfetol)是临床上治疗成人帕金森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性睡病所致白天过度嗜睡的常用药。此药是空中生物制药公司研制的产品,是一种口服制剂,具有强大的唤醒促进作用。此药是FDA批准的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所致白天过度嗜睡的首个具有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作用的药物。有研究指出,用Solriamfetol治疗发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所致白天过度嗜睡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嗜睡症状,提高其保持清醒的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 程岳阳(综述); 詹淑琴(审校)
    • 摘要: 已知人类睡眠主要分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non rapid-eye-movement,NREM)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REM)两种模式,REM睡眠的发现是改变科学届与医学界对沉睡大脑的认识的重要里程碑,经过70多年的探索,人类对REM睡眠的生理特点和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与REM睡眠相关的现象和相关疾病的认识还仍然不足。近年来又有新的关于REM睡眠的研究及认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将就REM睡眠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的相似性提出快眼动睡眠期谱系障碍疾病的概念,以加深读者对REM睡眠及相关疾病的认识。
    • 郑庆; 郑昭时; 黄贤会; 刘松岩
    • 摘要: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以不可控制的睡眠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可伴有猝倒、睡眠相关性幻觉、睡眠瘫痪,也可伴有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夜间睡眠障碍。猝倒发作症状复杂多样,容易被忽视和误诊。分享1例以发作性双眼睑无力、头颈颤搐为特点的发作性睡病,同时伴快速动眼睡眠期行为障(RBD)病例。
    • 袁潇; 孙美珍
    • 摘要: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时期且持续终身的慢性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天反复发作的不可遏制的睡眠、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及入睡前幻觉,其内在机制为缺乏下丘脑分泌素。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两者共患病时,疾病更易混淆并致误诊。因此,该文通过总结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研究,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 林颖娜; 李桂侠; 朱丹
    • 摘要: 升阳益胃汤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所治之证为脾胃气虚、痰湿阻窍、肝郁火旺之虚实夹杂证。临床试用该方治疗发作性睡病收效显著,本文分析了升阳益胃汤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和具体临床用法,初步总结出升阳益胃汤的适用方证有五:一为白天嗜睡、猝倒、夜寐不安;二为神疲倦怠、兴趣减少、动力缺乏;三为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记忆力、反应力慢,注意力不集中;四为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面色萎黄,体形偏胖或偏瘦;五为舌淡胖有齿痕、苔腻。具备此证候特征的发作性睡病患者,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疗效颇佳。
    • 骆蕾; 张杨; 陈洁; 于周龙; 周蓉; 范滕滕; 孙伟
    • 摘要: 目的:比较快速眼球运动(REM)密度在发作性睡病患者和特发性嗜睡患者中的特点,探讨REM密度作为发作性睡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以嗜睡(不可抗拒的入睡)为主诉住院且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nPSG)以及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患者40例。以临床诊断为发作性睡病以及MSLT结果平均潜伏期≤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SOREMPs)为发作性睡病组(25例),其他为特发性嗜睡组(15例)。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nPSG以及MSLT各项指标结果。结果:与特发性嗜睡组相比,发作性睡病组在MSLT中睡眠潜伏期减少[(9.1±5.9)minvs.(3.8±3.3)min,P<0.001],SOREMPs次数增加[(0.3±0.5)vs.(3.9±1.1),P<0.001],REM密度增加[(3.1±1.2)vs.(4.2±1.6),P<0.05]。结论:与特发性嗜睡患者相比,发作性睡病患者快速眼球运动密度增加,作为发作性睡病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意义。
    • 卢剑峰; 李颖; 马毳; 刘喷飓; 刘广志
    • 摘要: 1病例报告患者男,47岁,工人。因“发作性头部不自主抖动10 d”入院。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点头样动作,持续约1 min后缓解,自述发作过程中意识清楚,能理解别人言语,伴持续性耳鸣,呈高调,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咬舌、二便失禁等症状,否认与情绪变化有关,发作后未感不适。发病当天出现类似发作5~6次,第2天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按脑血管病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频率逐渐增至8~9次/d,持续时间同前,多于讲话、行走、活动时发作,入睡后缓解。平素夜间睡眠差,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再入睡困难,每天睡眠4~5 h。既往自发性白天睡眠增多20余年,每次睡眠5~10 min后觉醒;高血压病史20年,最高达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奥美沙坦(20 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冠心病5年,曾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2次;脑梗死病史2年,未遗留后遗症,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3个月前因焦虑抑郁状态口服奥氮平(2.5 mg,1次/d)、度洛西汀(20 mg,2次/d),自觉效果不佳,1个月前自行停药;吸烟25年,20支/d;少量饮酒,否认头部外伤史、家族性遗传病、传染病史及自身免疫疾病史。入院查体: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意识清楚,语言流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脑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容积、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稳准;深浅感觉及复合感觉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掌颏反射(+),双侧霍夫曼征、罗索里莫征、巴宾斯基征、查多克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朱毅; 陶智会
    • 摘要: 嗜睡是指不可抑制性睡眠发生,且发生时间不合时宜,是多种睡眠障碍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嗜睡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甚至因此造成意外事故而危及他人及自身,因此嗜睡相关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嗜睡相关性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作性睡病、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倒班综合征、时差综合征不断被深入研究,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依据及治疗手段越来越得到认识.本文即对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