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问

反问

反问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3篇、专利文献60篇;相关期刊429种,包括历史学习(高考)、班主任之友:中学版、教育文汇等; 反问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倾城、姚开盛、吴虎等。

反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3 占比:90.67%

专利文献>

论文:60 占比:9.33%

总计:643篇

反问—发文趋势图

反问

-研究学者

  • 叶倾城
  • 姚开盛
  • 吴虎
  • 张玉庭
  • 胡翔
  • 路明
  • 刘红
  • 杨晨
  • 毛丹青
  • 沈嘉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彬; 袁毓林
    • 摘要: 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是语言中的两大重要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疑问和否定之间具有语义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主要体现在非现实性、疑问词与否定词关系密切、允准否定极项和向下蕴涵等方面;并且,疑问本身就包含了一种隐性否定语义,这是疑问和否定相通的语义基础。当然,疑问和否定语义相通是有条件的,即反问是疑问与否定相通的桥梁,是促使疑问向否定转化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反问这种疑问的强化形式与否定在语义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现在:它们都是对某个预先假设的命题的否认或反驳,且都带有语义确定性。而惊异、怀疑分别是推动疑问向否定转化的重要语义动因和心理机制。简言之,疑问和否定语义相通是反问、惊异和怀疑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本刊特约评论员
    • 摘要: “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和体会另一个人或群体,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无论处在何种关系场景,人们都希望被理解、渴望被共情。一个群体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制度和文化,可能将对方视为异类,产生对峙;一个人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感受,容易引发误解。理论上,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与对方达成共情。然而,现实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问:“我理解他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为何共情如此之难?
    • 尤晓菁
    • 摘要: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来说,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可以反馈出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提问也是一种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有相对应的技巧。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 李琼香
    • 摘要: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冬至已至,朋友圈里满是温馨的祝福与问候。走进教室,黑板上一颗大红心里“冬至快乐”四字很是醒目,而学生们都在欢快地进行着“冬至到了,寒假还会远吗”的设问和反问。紧接着,各个教育网站纷纷发出“各地师生就地过元旦、春节”的倡议。寒假、春节,就这样手拉手地伴随着冬至节来到了我的面前。
    • 吾道南来
    • 摘要: 30多年前,武昌珞珈山,当时还是本科生的笔者,坐在教室里听著名哲学家邓晓芒讲授康德的认识论:我们所能认知的是现象,而本体(真相)是不可知的。年少无知的笔者当时反问老师:既然是不可知的,人类又怎么认识到本体不可知这一特性呢?
    • 龚小橙; 周洁(指导)
    • 摘要: 嗨,大家好!我是“小橙子”!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老是有叔叔阿姨问我:“小橙子,你为什么名字里有个‘橙’呢?是不是因为你特别爱吃橙子呀?”小小的我一头问号,我也不知道哇!橙子倒确实是挺好吃的。我问妈妈,妈妈却反问我:“你说说看,‘橙’字都能组成哪些词呢?”
    • 骆飞翔
    • 摘要: 有一位画家,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参加过上百次画展。无论参观者多或少,作品有没有获奖,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记者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呢?”他微笑着反问记者:“我为什么要不开心呢?”而后,他讲了他儿时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我小的时候,兴趣非常广泛,也很要强。
    • 嘉行
    • 摘要: 不能用三重否定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出了这样一个病句让考生修改:“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这个句子的错误出在多重否定上。“否认”是一重否定,“不需要”是第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的语气就成了三重否定,结果把意思给说反了。本想说需要学习雷锋,结果说成了不需要。
    • 谭敏芝; 温玉霞
    • 摘要: 今天,幼儿来到操场,三三两两结伴玩起了轮胎游戏。突然,安安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这样一点都不好玩,没意思。”“那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轮胎变得更好玩呢?”我反问。安安马上带着几个小伙伴忙开了:他们将一个个小轮胎一会儿横着,一会儿竖着,一会儿又围成一个圆圈,宝座、房子、蹦蹦床等形状被他们一一展现出来。
    • 李建芳; 熊建明
    • 摘要: 我们时常反问自己:我是好老师吗?我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他自己遇到了好老师吗?要想成为“好老师”,我们首先应该从备课入手,让自己成为一个教学能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