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犹主义

反犹主义

反犹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欧洲史、世界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专利文献28611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现代哲学、学术交流、学海等; 反犹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唐立新、王建波、倪梁康等。

反犹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60%

专利文献>

论文:28611 占比:99.40%

总计:28783篇

反犹主义—发文趋势图

反犹主义

-研究学者

  • 唐立新
  • 王建波
  • 倪梁康
  • 吕颖
  • 徐新
  • Stephen Moss
  • 华昱
  • 孙燕
  • 宋永成
  • 张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于然
    • 摘要: 将犹太民族整体作为憎恨对象的反犹主义,是历史上一种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人间仇恨行为。反犹主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古代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神学冲突为反犹主义奠定了文化根源。中世纪以后,欧洲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大肆驱逐、无端诽谤以及日益加剧的经济剥削,极大加剧了两者的矛盾。近现代以来,欧洲基督教反犹主义与种族主义一拍即合,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宗族灭绝式大屠杀。面对民族危机,一些犹太知识分子开始对本民族命运进行反思与呼吁,进而产生犹太复国主义,最终推动以色列建立。
    • 陈卓
    • 摘要: 20世纪前期哈佛大学本科招生过程中出现了一股反犹浪潮,较为典型地体现出校园里的权力争斗性质.从场域、合法性和权力3个方面审视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初整个美国社会的反移民浪潮背景下,反犹运动经历了从文化到政治的过渡,最终波及哈佛招生制度,并促进了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其他大学之间的组织同形.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本,学业资本与品位资本分别为哈佛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合法性机制:前者有利于犹太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成为他们参与哈佛招生争斗的主要武器;后者则为反犹主义者提供了主要合法性依据和具体操作空间.招生过程也是权力争斗的过程,权力并非全部都是强制性的,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中,形成了不同支配同盟,采取了多种争斗策略,最终推动哈佛招生制度的变革.
    • 郑若麟
    • 摘要: 西方内部统治阶级两大资本产生分裂、西方社会内部出现了反犹主义浪潮、西方社会矛盾已经深陷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状态之中……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判断,那么目前我们唯一可以预测的,是西方国家内部在未来几年,将会进入严重的社会、政治和体制危机之中。
    • 张凯丽
    • 摘要: 《威尼斯商人》作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重点描述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一磅肉”契约,深刻地揭露了西欧中世纪末期的契约精神以及其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中的契约精神视角来解读《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那“一磅肉”的纠纷,并从逻辑陷阱与反犹主义入手,着重探讨夏洛克得不到“一磅肉”的原因.以此来深刻揭露中世纪末期,欧洲自由市场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
    • 简悦
    • 摘要: 《晃来晃去的人》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二战期间芝加哥犹太青年约瑟夫入伍前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芝加哥城市社会空间以及犹太移民的家庭生活空间书写,揭示犹太移民在反犹主义浪潮以及犹太教日渐式微现实的双重作用下,所遭受的身份危机,表达出"晃来晃去"的约瑟夫们对于共同体的强烈憧憬.
    • 屈晓萌
    • 摘要: 犹太人海涅出生在莱茵地区,虽一度改宗,但犹太性自他出生起就根植在他的生命中。《巴赫拉赫的拉比》是海涅唯一一部描写犹太教及犹太人生活的作品,虽然是未完成的断片,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的犹太印记。本文从“反犹主义”兴起后犹太人所遭受的莫须有的罪名,犹太人“隔都化”的居住环境,犹太人遭到迫害和犹太人的精神状况分析19世纪的犹太人在德国所遭受的生存危机。
    • 杨友孙
    • 摘要: 冷战结束之后,波兰和其他中东欧国家一样,开始对反犹主义进行反思.虽然在冷战结束后第三个十年,反思反犹主义遭到一些挫折,但反思反犹主义已逐渐取代反犹主义成为波兰新的"政治正确",反思反犹主义也取得了众多具体成果:波兰"犹太元素"明显增强,反犹主义根基削弱,和以色列关系实现正常化,积极参与和融入国际层面和欧洲层面的反思反犹主义活动.由于波兰反犹主义历史悠久,反思反犹主义还不够彻底,以及右翼保守力量主宰政坛,使波兰近年出现了反犹主义回潮.不过,反犹主义回潮只是波兰历史上的反犹主义的惯性和回声,它虽然可能会断续出现,但已进入下降通道,其力道将逐渐减小.
    • 郭延超
    • 摘要: 《启蒙辩证法》延续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视作普遍性问题的思路,将法西斯主义式的反犹主义问题同样视作具有普遍性根源的普遍性问题.这一普遍性根源是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转型,形式主义化了的自我保存理性彻底沦为社会统治的工具.这首先可以解释犹太人为何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强权者视作需要清除的对象:在认定犹太人具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原始拟态特质的基础上,强权者在调用自我保存理性进行虚假投射活动时,特别地将犹太人视作投射对象.其次,这一分析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提示我们: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时,像法西斯主义式的反犹主义那样的社会灾难可能以非反犹主义的面目再度出现.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陷入危机、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复起的时代背景下,《启蒙辩证法》的提示愈加显示出深刻的预见性与批判性.
    • 李栋
    • 摘要: 评论家似乎达成一个共识:犹太正统派作家赫尔曼·沃克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美国价值的维护者和美国爱国主义及忠诚理念的鼓吹者。但本文通过反犹主义视角对沃克两部战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沃克只是表面赞颂美国,批判美国才是本意。沃克的核心创作思想是希望借反犹主义视角揭露美国的邪恶本质,由此传达自己的反美思想。
    • 徐聪
    • 摘要: 虽然大屠杀现今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之一,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大屠杀并未在美国引起反响。与此同时,《安妮日记》的舞台剧、电影改编则在美国社会引发了众多关注。通过对《安妮日记》的改编文本细读不难发现,改编文本不仅将原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简化,还将大屠杀内容尽量减少。结合当时大众对改编文本的反应可以得知,这一改编模式的产生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战后乐观情绪、反犹主义思潮与冷战审查等多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