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齿围沙蚕

双齿围沙蚕

双齿围沙蚕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25962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河北渔业、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双齿围沙蚕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一兵、杨大佐、吕富等。

双齿围沙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5962 占比:99.97%

总计:426107篇

双齿围沙蚕—发文趋势图

双齿围沙蚕

-研究学者

  • 周一兵
  • 杨大佐
  • 吕富
  • 王斌
  • 刘洪军
  • 赵欢
  • 吕林兰
  • 於叶兵
  • 蒋霞敏
  • 王其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帆; 苗润泽; 张煜皓; 刘春娥; 刘峰
    • 摘要: 本实验设置15,20,25,30,35和40共6个养殖盐度处理组,对平均湿重2.32±0.2 g的双齿围沙蚕进行为期30 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后测定存活率、增重率、肢体完整率和基本营养成分(粗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等指标。结果表明:各盐度处理组成活率均在80%以上,且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沙蚕体重均为负增长,盐度20和25的2个处理组的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盐度15的处理组(P0.05)。肢体完整率在盐度15时显著最低(P>0.05),其他盐度组肢体完整性上下波动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盐度增加,粗灰分含量下降,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相对高盐度(35、40)条件,低度盐(15、20)条件对生长和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程度更大,养殖时可结合对品质需求选择不同盐度。
    • 周洪磊; 詹巧玲; 吴泽辉; 李菲艳; 曾思源; 陈欣欣; 韩坤煌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以及个体健康的影响,试验设置A组、B组、C组、D组和E组5个试验组,其养殖密度分别为200,300,400,500和600尾/m^(2)。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E组最低。单位面积产量则表现为中密度的B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高密度的E组和低密度的A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染病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组最低,E组最高。商品蚕产量则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B组最高,E组最低。综上,研究认为双齿围沙蚕的最佳养殖密度为300尾/m^(2),该密度下双齿围沙蚕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蚕产量均较高。
    • 陈志; 李佳欣; 周洪磊; 陈度煌; 钟传明
    • 摘要: 双齿围沙蚕作为一种名优养殖品种,是鱼、虾、蟹等的优质饵料,在休闲垂钓和促性腺发育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平衡监测和修复的一种指标生物。2020年双齿围沙蚕全国总产量约4200 t,福建省总产量约400 t,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阻碍其发展,例如底泥老化、种质退化等。阐述了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双齿围沙蚕养殖和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李磊; 戴明; 赵永超; 陈玉生; 许呈林; 王帅杰; 蒋玫
    • 摘要: 为了评估碱蓬(Suaeda glauca)、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修复效果,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多年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实验方法,通过投放碱蓬、双齿围沙蚕开展文蛤养殖池塘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污染的生物综合修复研究。实验共设置8组,分别为:A1(30棵碱蓬),A2(20棵碱蓬),A3(10棵碱蓬);B(0.20 kg·m^(-2)双齿围沙蚕);C1(3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2(2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3(1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D(仅有沉积物和海水,对照组)。结果显示,综合修复条件下,碱蓬、双齿围沙蚕的生长状况良好,各复合试验组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浓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1组DIN浓度下降了14.10%,C2、C3试验组DIN分别上升了18.06%、42.89%;水体中溶解无机磷(DIP)浓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0.00%(C1)、28.57%(C2)、19.30%(C3);各复合试验组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26.80%(C1)、26.03%(C2)、19.30%(C3);沉积物中TOC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8.07%(C1)、38.71%(C2)、43.47%(C3)。研究结果表明,碱蓬、双齿围沙蚕复合作用对文蛤养殖池塘水体中营养盐、沉积物中硫化物、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池塘水体、沉积物环境的综合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宋静静; 刘天红; 刘洪军; 迟雯丹; 刘凯凯; 于道德
    • 摘要: 采用组织学方法,较系统地观察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特点.首次以组织学的形式表现出多毛类刚毛的细微结构——中空的短管状结构,以及腹腔内主要器官组织学特性、位置关系及其可能的生理功能.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疣足拥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并着生刚毛;循环系统发达,由背腹大血管、环体节血管网和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一个发达的循环系统,这与其体节断裂存活、再生的进化机制相适应;肌肉组织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环肌、纵肌和斜肌,在三者协调配合下,疣足、各体节及整个虫体的运动功能得以完善;消化道由前向后的组织学变化,主要体现为肌肉类型的变化以及肠道褶皱的逐渐丰富,显示了形态与功能的高度适应性.本研究结果为更加系统掌握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征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人工繁育、指示环境污染物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房景辉; 孟珊; 袁伟; 蒋增杰; 方建光; 毛玉泽; 梁博
    • 摘要: 底内动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沉积环境的生理耐受能力,还具有适应沉积环境的行为策略,而且其行为策略与周围微环境关系密切,研究两者的关系可以从行为学角度阐释生物扰动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利用底内动物行为学观察装置研究温度(15°C、20°C和25°C)对不同规格[大规格(2.2±0.2)g、中规格(1.5±0.2)g、小规格(0.7±0.2)g]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行为特征的影响,探究了不同行为过程对洞穴水交换、营养盐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 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差异显著(P<0.05),大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慢,而中规格和小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和轴向爬行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泵水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及营养盐溶出效率影响显著(P<0.05).泵水量和营养盐溶出效率均随着规格的增加而增大,大规格沙蚕的泵水量最高可达10.01 L/d;径向起伏是双齿围沙蚕在洞穴中的主要运动方式和泵水方式,其洞穴中磷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物的溶出效率分别可达109.80 μg/(cm2·d)、6.02 μg/(cm2·d)、60.56 μg/(cm2·d)和15.40 μg/(cm2·d).双齿围沙蚕泵水溶解氧阈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结果 表明,小规格双齿围沙蚕对高温和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大规格沙蚕;双齿围沙蚕的泵水运动(生物灌溉)随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而增强,其主要驱动因子是洞穴微环境的溶解氧含量;双齿围沙蚕的泵水溶解氧阈值可使其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高的溶氧收益,符合"最佳性理论",可称之为"最佳溶氧收益策略".通过生物灌溉作用加速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现象是双齿围沙蚕为获得充足溶氧而产生的连带效应.
    • 张涛; 刘凯; 孙一鑫; 王孝天; 方涛; 吴亚平; 冯志华
    • 摘要: 为探讨微塑料对双齿围沙蚕生理代谢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聚丙烯(PP)、聚酰胺(PA)和聚氯乙烯(PVC)3种微塑料在不同浓度(0.1%、1%和5%)和暴露时间下对双齿围沙蚕体内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以及代谢指标排氨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塑料浓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体内CAT活性显著提升,5%浓度下双齿围沙蚕体内CAT活性最高;PVC对双齿围沙蚕体内AchE活性表现为低浓度(0.1%)抑制、高浓度(5%)促进的作用;PP和PA在不同浓度下对双齿围沙蚕体内AchE酶活性均表现为促进作用;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的排氨率和呼吸速率显著升高(P<0.05).综上,微塑料在高浓度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对双齿围沙蚕产生氧化胁迫作用,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排氨率和呼吸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