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馈风电机组

双馈风电机组

双馈风电机组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3年内共计656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896555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学报、电测与仪表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5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工仪器仪表分会第五届第五次理事扩大会议暨2015第三十届中国电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等;双馈风电机组的相关文献由17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辉、欧阳金鑫、迟永宁等。

双馈风电机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96555 占比:99.96%

总计:896906篇

双馈风电机组—发文趋势图

双馈风电机组

-研究学者

  • 李辉
  • 欧阳金鑫
  • 迟永宁
  • 李琰
  • 熊小伏
  • 刘辉
  • 孙勇
  • 张兴
  • 田新首
  • 蔡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崔森; 颜湘武; 李锐博
    • 摘要: 随着风电场规模不断增加,风电机组并网对电网的影响逐渐增大,故充分挖掘风电机组的无功电压调节能力和提高机组的无功响应速度对增强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定量分析了蒙西电网某风电场单台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无功电压调节能力及限制因素,根据其单台机组的无功调节机理制定动态无功补偿协调控制策略。若系统无功需求超过DFIG无功出力极限时,在保证机组最大发电效益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无功差值的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有功附加控制。并且通过改进的遗传控制算法辨识得到附加控制器参数,该控制在降低机组最小出力的同时确保提高机组无功出力极限,进而满足系统无功需求。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双馈风电机组动态无功协调控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增强了机组的电压稳定能力。
    • 孔旻玥; 孙丹; 年珩
    • 摘要: 为分析双馈风电机组并网特性,建立其并网点处功率响应特性的准确模型极为重要。文中提出一种建模方法以解决双馈风电机组并网点处功率响应特性的建模问题。首先,针对双馈风电机组的矢量控制与虚拟同步机控制,分别进行功率响应特性建模及分析。然后,基于对双馈风电机组施加功率指令扰动得到的并网点处功率响应数据,提出阻尼最小二乘法中阻尼因子的优化调整方式,并基于改进方法进行模型辨识,以实现并网点处功率响应特性的拟合。接着,分析双馈风电机组电机参数对模型拟合误差的影响,通过参数轨迹灵敏度计算分析其影响程度,并结合仿真进一步明确模型的适用范围。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功率响应特性模型的合理性和所提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 杨德健; 许益恩; 高洪超; 郑太英; 金恩淑
    • 摘要: 为解决现有双馈风电机组频率控制策略不能充分利用转子动能支撑电网频率及风机转速恢复造成的二次频率冲击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转速平滑恢复的双馈风电机组自适应频率控制策略。首先在电网频率支撑阶段,借助指数函数将风电机组频率控制系数和电网频率偏差建立耦合关系,使频率控制系数随频率偏差增加而变大,从而使风电机组在频率支撑阶段释放更多能量,提高频率最低点;其次在风机转速恢复阶段,借助一次递减函数在预设时间内将控制系数平滑减少至零,实现可控的转速恢复,同时消除转速恢复对频率的二次冲击。最后,通过EMTP-RV软件搭建了IEEE 4机2区域的电力系统模型,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 司金冬; 柴兆森; 李辉; 龚立娇; 王宾; 张新
    • 摘要: 针对现有扭振控制中,难以平衡抑振效果和响应速度的关系,以及高、低速轴的阻尼比变化速率不同导致整体阻尼比难以调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馈风电机组轴系扭振抑制策略。首先推导了机械扭转角与电磁转矩的传递函数,通过引入等效阻尼和刚度分析了高低速轴机电耦合阻尼比的差异。其次对电气刚度抑制轴系扭振的机理进行分析,根据阻尼和刚度的协调作用,提出基于电气阻尼-刚度控制的轴系扭振抑制策略,得到电气阻尼-刚度控制下的轴系阻尼比变化趋势。最后在搭建FAST-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双馈风电机组模块的基础上,引入湍流风与电网暂降激励,对所提策略的抑振效果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阻尼控制,所提策略能够充分发挥传动链的机电强耦合作用,在保证响应速度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抑振能力。
    • 杨苏翔; 刘皓明; 薛凯旋
    • 摘要: 双馈风电机组惯量控制是通过建立发电机转子转速与电网频率之间的耦合关系,调整机组有功输出以适应电力系统频率波动。惯量控制直接快速地调节有功会对机组轴系小干扰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轴系扭振的抑制。文章分析了不同惯量控制响应特征及其对轴系阻尼特性的影响,设计一种以转差率为输入信号的附加惯性与阻尼转矩的惯量控制策略,提出了含轴系稳定性约束的附加惯性与阻尼转矩惯量控制参数整定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馈风电机组惯量控制策略不仅有良好的惯量控制效果,还能有效增大轴系等效电气阻尼,提高了轴系的稳定性。
    • 徐海亮; 李志; 王中行
    • 摘要: 在弱电网情况下,双馈风电机组(DFIG)与电网阻抗之间会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若在低电压穿越期间有功、无功电流设置不当,则系统将面临失稳风险。为此,建立DFIG的小信号导纳模型,分析系统失稳机理,尤其是厘清输电线路阻抗、锁相环等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满足无功电流响应准则、变换器容量限制和系统稳定性约束的DFIG有功、无功电流分配原则,推导DFIG稳定运行范围,从而为弱电网下DFIG的电流指令设置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有功、无功电流对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不同,与无功电流相比,有功电流对稳定性的影响更为显著,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且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电流分配方法的有效性。
    • 朱东海; 邹旭东; 胡家兵; 康勇; 周党生; 张东来
    • 摘要: 风机故障穿越失败导致大面积连锁脱网,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撬棒是双馈风电机组广泛采用的故障穿越方案,但存在可控性差、转矩脉动大和吸收无功多等固有缺陷,难以适应日趋严格的电网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无撬棒故障穿越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方法,但鲜有针对该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总结。为此,该文整理了各国电网标准中故障穿越相关的最新技术规范,梳理了双馈风电机组实现无撬棒故障穿越的技术要点,并对技术现状进行了分类与对比。最后,从新的技术规范、新的运行场景和新的控制模式等方面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与展望。
    • 刘其辉; 洪晨威; 逄思敏; 田若菡; 高瑜
    • 摘要: 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与线路串联电容补偿之间的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SSCI)是引发双馈风电并网系统次同步振荡(SSO)的主要原因。控制参数中,DFIG转子侧(RSC)电流环的比例、积分参数,网侧变换器(GSC)电流环的比例、积分参数以及锁相环的比例、积分参数对系统SSO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参数的数量级差异以及灵敏度随参数值变化等问题,传统灵敏度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将弹性系数与阻抗解析相结合,可以直观准确得到各控制参数对SSO稳定性影响的量化指标。通过调节主要影响参数,忽略次要参数,进一步制定抑制SSO控制参数的调整方法,同时提出一种兼顾双馈风电机组基频特性的控制参数间接调整方法。最后通过时域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参数弹性系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以及调整方法的有效性。
    • 严雨豪; 周步祥; 陈实; 董申; 刘治凡; 臧天磊
    • 摘要: 目前研究双馈风电机组(DFIG)高电压穿越的重点是单次高压型故障,然而DFIG低电压穿越后,由于无功补偿策略的不合理性,会引发低高电压复合型故障,对电压二次骤升的暂态分析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低压恢复阶段的前提下,对电压二次骤升下的转子电流公式进行合理推导,并提出一种转子过电流抑制策略。然后基于故障穿越时系统的无功需求,改进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该策略一方面能够减少撬棒保护的投切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转子侧换流器旁路造成的不可控性;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向机组给予无功支持,保持直流母线电压处于稳定状态,提升高电压穿越的可靠性。
    • 孙琦; 李岩; 冀宵玉; 刘辉
    • 摘要: 双馈风电机组自身无法响应电网频率变化,当采用下垂控制使风电机组具有一次调频能力时,下垂系数固定会影响调频效果。为此,首先分析下垂系数对下垂控制调频效果的影响,可以得出:下垂系数设置过小导致风机无法充分发挥调频响应能力,下垂系数设置过大会造成风机切机。接着提出以改进粒子群算法对下垂系数进行寻优,使得风电机组能够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找到下垂系数的最优解,从而提高风电机组的调频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下垂控制的调频能力,提高系统频率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