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足机器人

双足机器人

双足机器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0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705590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八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 CCAMMS)、2012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等;双足机器人的相关文献由1231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建军、熊友军、甘春标等。

双足机器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05590 占比:99.96%

总计:705906篇

双足机器人—发文趋势图

双足机器人

-研究学者

  • 顾建军
  • 熊友军
  • 甘春标
  • 余张国
  • 袁海辉
  • 陈学超
  • 黄强
  • 刘益彰
  • 陈春玉
  • 葛利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孟芸; 周福娜; 卢志强; 王培培
    • 摘要: 为提高双足机器人的步行性能,提出了基于五质心模型的预测控制实现方法。该方法按照机器人的结构,将机器人质量分配在躯干、双臂、双腿中的五个质心,并推导出基于机器人腰部的零力矩点变换公式。应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控制机器人在线跟踪优化的行走轨迹。为验证算法正确性,进行了3D动态仿真实验和现实环境中步行实验。实验结果与基于单质心模型和三质心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比,证明这里算法具有更高的步行轨迹跟踪精度。
    • 王雄; 张菁
    • 摘要: 对仿生人类腰部以下结构,设计一种关节型双足机器人。构建其行走与站立两种基本运动的运动学模型,通过逆运动学分析对其关键数值进行解算。实验验证了机器人设计及运动分析的合理性。
    • 杨蒙蒙; 邓三星; 李帅; 毕战文; 杨岚松
    • 摘要: 近年来,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其中双足机器人是目前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舵机控制器的双足竞走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的左右腿行走,并能够完成相应的稳定行走动作。通过STM32单片机舵机控制器,实现了前后移动、左右转动、前后翻滚等动作。控制器具有低压报警功能以及上位机软件编程功能,能快速调试出机器人动作;六路串行总线舵机具有控制简单等优势,且具有角度回读功能,能反馈角度,为更好地调试机器人动作提供可能。双足机器人是未来发展和研究的趋势,更是高新技术的导向,其在医疗卫生、防疫救灾等场景中的应用广泛,性能表现优异,同时双足机器人在全国高校教学和相关学科竞赛等领域也日益得到重视。
    • 倪天伟; 方正; 赵大暑
    • 摘要: RoboCup3D仿真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传感器、通信、智能控制等多门学科的相关技术。针对RoboCup3D仿真中双足机器人的踢球动作设计问题(如:踢球力度弱、摔倒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脚球的进攻策略。采用大脚球的进攻策略可以有效的促使足球快速的踢进对方半场后方,在仿真比赛中极具攻击性。仿真结果验证了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张瑞; 张奇志; 周亚丽
    • 摘要: 传统双足机器人行走使用轨迹跟踪控制,而人类行走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针对半被动变长度弹性伸缩腿双足机器人从静止状态开始起步行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起步行走仿人控制方法。首先,使用串联弹性驱动双足弹簧负载倒立摆(B-SLIP)模型;然后,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行走动力学方程,并利用模型的自稳定性在双支撑阶段采用能量误差比例积分(PI)反馈控制与惰性控制方法控制后腿伸缩,在单支撑阶段采用摆动腿回摆方法控制机器人的高度和前向速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使双足机器人在水平面上实现起步行走过程,并且对应的控制系统对于外部周期扰动力具有抗干扰能力。
    • 廖发康; 周亚丽; 张奇志
    • 摘要: 弹簧负载倒立摆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双足行走模型,已经成为研究机器人类人行走的基础。本文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通过添加刚性躯干、脚质量及采用变长度伸缩腿,充分考虑了躯干及摆动腿动力学对机器人行走步态的影响。首先,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推导了动力学方程。其次,设计了反馈线性化控制器来跟踪目标轨迹,以及调节摆动腿和躯干的姿态。第三,提出了步态切换策略,通过控制腿部长度和髋关节力矩来实现步态切换,从而改变平均行走速度。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跟踪系统的期望轨迹及实现两种自然步态之间的切换,并形成稳定的极限环,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行走。
    • 姚竞豪; 王路平; 王众鑫; 李晨浩; 郭奥
    • 摘要: 本设计是一款基于STM32F103单片机的窄足机器人,该机器人设计简单,行走方式灵活多变。将中央控制器与操舵装置控制器,以及舵机加上的各种传感器部件和电子控制部件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双窄足机器人,从而实现行走的目的。单片机中央控制器和操舵装置控制器之间采用串口通信形式进行,硬件有主控制器,姿态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模块等。软件方面主要包含了单片式微型计算机系统初始化、主程式、消息收集及暂停程式、并完成了串通讯的接收与传送程式等。双足行走自动化机器人基于KeilμVision4编写的上位机应用软件,完成了很好的人机互动;最后在Matlab模拟试验。经过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自动化机器人的滑膜关节运动很稳定,能够实现垂直、卧倒、向前、倒退、左转、右转和翻跟头等动态,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多路操舵器的联合操作。设计的机器人是靠腰部旋转推动前进,以保证运行的平稳;扩大双足间的距离以增加步幅,并提高舵机速度以增加机器人的运动速率。
    • 高家昌; 高建设; 陶征
    • 摘要: 为了研究动力学参数对双足机器人步态的影响,以被动步行平足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极限环阐述了平足机器人的周期步态;利用分岔理论分析了脚掌、脚跟、质心位置、质量比和斜面角度对平足机器人稳定步态的影响;使用点映射在二维参数空间中追踪了平足机器人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平足机器人的能量损耗主要发生在摆动腿与斜面碰撞时;随着脚跟、质心位置、质量比的变化,平足机器人步态出现逆倍周期分岔现象,且平足机器人对脚跟长度、质心位置的变化十分敏感;同时,通过平足机器人在二维参数空间中维持稳定步态的动力学参数组合,以及不同足形对机器人全局稳定性的影响,证明了足形对双足机器人稳定行走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为双足机器人的结构设计、节能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 周友行; 赵晗妘; 刘汉江; 李昱泽; 肖雨琴
    • 摘要: 为解决多自由度双足机器人步行控制中高维非线性规划难题,挖掘不确定环境下双足机器人自主运动潜力,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DDPG)的双足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案.把双足机器人多关节自由度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求解问题,采用DDPG算法来求解.为解决全局逼近网络求解过程收敛慢的问题,采用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函数值的计算,并采用梯度下降算法更新神经网络权值,采用SumTree来筛选优质样本.通过ROS、Gazebo、Tensorflow的联合仿真平台对双足机器人进行了模拟学习训练.经数据仿真验证,改进后的DDPG算法平均达到最大累积奖励的时间提前了45.7%,成功率也提升了8.9%,且经训练后的关节姿态角度具有更好的平滑度.
    • 周秦源; 邵晨阳; 邵念锋; 赵岩
    • 摘要: 为了实现双足机器人在不平整地面的稳定行走,提高双足机器人的柔顺性,在阻抗模型的基础上,将滑模控制和阻抗控制相结合应用到双足机器人的控制中,建立了双足机器人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阻抗控制模型设计滑模阻抗控制器,建立了被控对象模型、阻抗模型以及控制算法;应用SIMULINK分别对阻抗控制和滑模阻抗控制进行仿真,分析了两种控制方法的轨迹跟踪图,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滑模阻抗控制器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和良好的鲁棒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