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性化

双性化

双性化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60926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探新、社会心理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等;双性化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尼珍、丁威、刘电芝等。

双性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60926 占比:99.98%

总计:1361133篇

双性化—发文趋势图

双性化

-研究学者

  • 尼珍
  • 丁威
  • 刘电芝
  • 刘睿
  • 李玉环
  • 王必霞
  • 臧忠卿
  • 于丽琴
  • 何惠浈
  • 关树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琪
    • 摘要: 为探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关系,以本科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了黄希庭教授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自我价值感和性别角色类型呈负相关,相关性显著。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与性别、年级、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主效应检验中,只有总体自我价值感与性别角色类型之间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在以性别角色类型为因变量的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多重比较中,双性化与女性化、双性化与未分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显著。
    • 梁叶; 王依宁
    • 摘要: 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形成对儿童日后的心理发展、人际交往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教师、家庭以及媒体等多种教育的共同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灵活性有助于缩小性别差异,避免群体内的偏爱待遇,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贬低和同质化,提高儿童的人际适应水平。未来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干预应通过多方努力。幼儿园应尽量减少性别化教学活动、媒体要传播正确的性别观念,同时家长应当摆脱刻板性别印象,树立科学的性别教养态度,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提高儿童的性别角色灵活性,培养孩子的双性化人格。
    • 庄子运
    • 摘要: 双性化人格对于儿童认知、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双性化"或"双性化人格"成为顺应新时代性别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家庭教育这一言传身教的主阵地中实施双性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立于双性化视角,透视双性化教育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涵义和必要内容,并从打破旧有认知、树立角色榜样、创设发展环境三方面提出家庭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思路.
    • 余余
    • 摘要: 中国摇滚乐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二手玫瑰乐队在国内一大片摇滚乐队中,绝对是一个"反骨"的存在。如果不看现场,这支乐队的魅力一定会大大削减。乐队成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舞台上贯彻着以主唱梁龙为首的双性化着装。他们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常常引来第一次听歌人的质疑——这还是摇滚吗?
    • 邹金金; 王小英
    • 摘要: 小说《琅琊榜》以男性朝堂复仇为故事主线,颠覆了围绕女性和情欲而展开的言情故事模式.在女主"离席"的背景下,女性群体职业分布广泛,"母亲形象"尤其突出.女性在"夺嫡之争"中隶属于不同男性阵营,并与之形成"利益共同体",成为朝堂秩序中的重要性别力量.《琅琊榜》融入了现代女性意识,女性的活动领域由狭隘的后宫上升到正面朝堂,诸多女性角色展现"双性化气质",但其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叙述策略仍有局限性.小说中禁欲式的男女情感互动,与其说是激发了隐秘的同性欲望,不如说是重建朝堂秩序的抱负使然.
    • 张克文
    • 摘要: 儿童性别的角色认同的发展与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中要从具体含义和需要性多个角度去考虑和分析;从当前的情况看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探索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性别认知和社会性别认同以及性别角色认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对当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 刘香一; 甘少杰
    • 摘要: 随着社会公众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双性化教育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趋势,双性化教育是一种兼具男性与女性人格优点的新型人格教育,它对于儿童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长远来看,利于儿童养成完满的理想人格.然而,受传统旧教育思想束缚等因素影响的幼儿教师却对此存在认识偏差,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性别期望比较刻板、处理同伴关系时教师存在性别偏见和性别角色文化传授的单一性.基于对以上问题和现象的分析,除了教师自身需要破"旧"立"新"之外,还需社会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幼儿园(管理者)给予教育支持.
  • 8. 性别身份的内涵及测量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颜士梅; 吴轶珂
    • 摘要: 性别身份是个体对于自身性别文化含义的理解,是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个性途径的研究传统下,性别身份模型从传统的单维度结构发展成将男性化和女性化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维度的双维度结构,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性别身份类型——"双性化".随着性别身份研究的不断深入,性别身份的测量方法也从基于主观报告的经典量表测量,逐渐发展出了主客观结合导向、客观导向以及情境导向等新型测量思路.
    • 王肖肖; 杨梦萍
    • 摘要: 性别角色的分化在幼儿阶段已经出现,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对344名幼儿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幼儿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整体上较为刻板,在对子女教养态度与标准方面尤为突出;对女孩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趋向灵活,但对男孩的仍较为刻板;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不受其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的影响,仅收入水平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资源的分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