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心医学

双心医学

双心医学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19044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环球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第十四届亚洲心身医学大会(ASPM2010)等;双心医学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陶贵周、刘梅颜、宁彬等。

双心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9044 占比:99.96%

总计:419217篇

双心医学—发文趋势图

双心医学

-研究学者

  • 陶贵周
  • 刘梅颜
  • 宁彬
  • 庄晓赛
  • 毛慧子
  • 胡慧
  • 马文林
  • 于晓晗
  • 国小丽
  • 孙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蓓蓓; 张叶祥; 程晓昱
    • 摘要: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身心上遭受疾病的双重打击,心脏器质性病变与心理障碍问题共存,“双心共病”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神不使”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动相关,“神”是生命健康活动的体现,是人体防病、抗病、康复能力的主宰。“双心医学”模式是以双心同治为基础,基于“社会-医学-心理”的治疗模式。该文从双心(心脏和心理)出发,立足于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从“神不使”的内涵,分析双心疾病的病机,并指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应注重“双心治疗”。
    • 任明明; 许浩然; 樊瑞红
    • 摘要: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属“双心医学”范畴,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治疗。樊瑞红教授认为该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心肝同治、心脾胃同治、心肺同治、心肾同治之法配合语言疏导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临床疗效。
    • 杜卫甫; 程晓昱; 姚淮芳
    • 摘要: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双心”(即心脏疾病合并心理疾病)疗效。方法 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心内科2019年1—12月住院的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发作情况、心电图,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焦虑评定,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焦虑发生率观察组为16.7%,低于对照组的46.7%,广泛性焦虑量表评分观察组为(4.03±1.85)分,低于对照组的(6.32±3.04)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加减能够显著提高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病人心电图,降低焦虑发生率以及GAD-7评分,发挥了“双心”治疗效应。
    • 魏丽博
    • 摘要: 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类以心肌缺氧、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而随着临床上对冠心病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这类病症常常合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其中老年女性表现尤为突出,这些不良情绪若不能及时得以控制,又会影响治疗效果。 双心医学主要指的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相关性的学科,提倡通过心理干预的手段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双心医学在冠心病女性患者的心理韧性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 刘梅颜
    • 摘要: 在过去的50年,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进入到分子、粒子水平;诊断技术也从传统的临床分析、经验推断上升到检验影像等可视化检查,使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从传统形态上升为细胞功能。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射频消融、起搏治疗等为代表的系列心血管技术到包括神经免疫及干细胞移植等治疗,为心血管学科发展带来新的认识,即关注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相关性,关注人的情绪心理和心血管系统的深层联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 李果; 何东方; 刘梅颜
    • 摘要: 应激是涉及全身的生理性和病理生理性的适应性反应,其中心理应激由心理性应激原引起,是机体受到外界刺激、压力、威胁产生的生理、情绪和行为反应。心理应激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揭示。人们对于二者关系的最早认识可能来自急性应激导致猝死的事件。急性应激大多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相关,而SCD主要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其中心室颤动为最常见原因。REICH等[1]分析25例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之前患者24h内的情绪改变,其中17例曾出现明显愤怒,其他还包括急性抑郁、惊恐、悲伤等负性情绪。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中检测到室性心动过速及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SCD 6例。在突发较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猝死中,由不良情绪因素引起者约占20%。
    • 余斐; 柯小云; 申艳林; 吴巧珍
    • 摘要: 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7月1日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心理状况[采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AS-R)、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管理状况及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结果:出院后1、2、3个月,两组服药依从性、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出院时(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3个月,两组CAS-R、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个月,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缓解其负性情绪。
    • 郑晓波; 秦纲
    • 摘要: 综述心血管系统病人应用焦虑抑郁筛查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度、特异度、简便性,评估量表的应用价值。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和双心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心血管疾病病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评定量表作为筛查心理障碍的重要工具,对识别双心病人和评估其心理障碍严重程度有重要作用。
    • 吴海平; 唐玉英; 李弯; 张俊琛; 谢东阳
    •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表现,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CHF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和长时间容量和(或)压力超负荷使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心脏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焦虑、抑郁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精神并发症,近年来,其患病率越来越高,且还在不断增加。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心理障碍的患者被称为“双心”患者。研究显示,焦虑、抑郁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不良预后息息相关。基于“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提出的双心治疗,兼顾患者器质性疾病与心理疾病,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的“双心”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预后。本文就双心医学的研究背景、诊治进展等进行综述。
    • 邱璐; 丁宇坤; 李瑶; 王显
    • 摘要: 基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中医病机及“络风内动”的病机学说,探讨二者之间理论的相关性。论述“络损”——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络损日久引起“风动”增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一步阐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与络损、风邪密切相关,总结辨证论治并探索相关风药的运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