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发性胃癌

原发性胃癌

原发性胃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074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2015年淋巴血液肿瘤分会年会等;原发性胃癌的相关文献由31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波、傅松滨、尹浩然等。

原发性胃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074 占比:99.24%

总计:14182篇

原发性胃癌—发文趋势图

原发性胃癌

-研究学者

  • 陈波
  • 傅松滨
  • 尹浩然
  • 林言箴
  • 王哲
  • 王琦
  • 高慧
  • 刘炳亚
  • 张奕
  • 张岂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滨; 黄德胜; 储诚浩; 胡霜久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LO)后肠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19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全部患者接受LO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肠瘘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统计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LO后肠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90例行LO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18例术后发生肠瘘,纳入发生组;有172例未发生肠瘘,纳入未发生组;发生组糖尿病、肝硬化、术前营养状况为不良或中等、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illroNhⅠ式占比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肝硬化、术前营养状况为不良或中等、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illroNhⅠ式是导致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LO后肠瘘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老年康发性胃癌患者LO后发生肠瘘受合并糖尿病、肝硬化、术前营养不良、消化道重建方式等因素影响。
    • 李前进; 高金保; 刘宇翔
    • 摘要: 目的评价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榆林市第一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是否介入治疗分为非介入组(n=46)和介入组(n=50)。非介入组患者直接进行手术治疗,介入组患者在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手术切除率、1年内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观察介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围术期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开腹后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为8.00%,明显低于非介入组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14.00%、12.00%,明显低于非介入组的35.29%、3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能提高原发性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减少胃癌腹腔内癌细胞的脱落,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冯仕川; 司毅; 张玲; 郑荣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胃功能三项联合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设置为A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53例慢性胃炎患者设置为B组,4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设置为C组,40例健康体检者设置为D组。四组受检者均接受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Hp抗体、PGⅠ/PGⅡ比值(PGR)及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比较四组受检者的胃功能三项指标、Hp抗体检测结果。以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胃功能三项联合Hp抗体检测诊断胃癌的效能。结果四组的PGⅠ、PGⅡ水平及PG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GⅡ水平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显示,PGⅠ的AUC为0.738、PGⅡ的AUC为0.613、PGR的AUC为0.793、Hp抗体检测的AUC为0.679,因此单一指标中PGR、PGⅠ诊断胃癌的效能最高;胃功能三项联合Hp抗体检测的AUC为0.895,因此胃功能三项联合Hp抗体阳性的诊断效能高于任一PGⅠ、PGⅡ、PGR、Hp抗体检测单一指标(P<0.05)。结论血清胃功能三项联合Hp抗体检测对胃癌的诊断效能较高,胃癌患者与其他非癌胃病患者的胃功能三项指标及Hp抗体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临床可通过对体检者胃功能三项与Hp抗体检测结果展开分析,筛查早期胃癌及其他胃部病变,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进而提高预后质量。
    • 林芳峰; 王文武; 陈碧茵
    • 摘要: 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情况研究进展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超越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估计每年有230万新发病例,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1.7%[1].乳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脑、肺、肝、骨、淋巴结,转移率约4%~43%,而发生胃肠道转移尤为罕见,发生率约为0.3%[2].乳腺癌胃转移主要表现为肿瘤胃黏膜下浸润性生长,与原发性胃癌常常难以鉴别,而二者的鉴别对于治疗方案的制订显得至关重要.我院收治的1例晚期乳腺癌术后发生胃转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刘振丽; 段志强
    • 摘要: 目的:研究螺旋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胃癌病灶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螺旋CT与MRI诊断,观察患者诊断结果、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患者诊断结果对比中,MRI诊断诊断的准确率要明显好于螺旋CT诊断,其中,MRI诊断阳性检出例数为14例,阳性检出符合率为93.33%.螺旋CT诊断阳性检出例数5例,阳性检出符合率33.33%,二者之间数据比较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诊断准确性对比中,MR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0%和96.67%,相比于螺旋CT诊断的83.33%和81.67%,二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研究证实,原发性胃癌患者病灶诊断中,予以患者MRI诊断的价值要明显好于螺旋CT诊断,所以可将其应用到临床.
    • 张晶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胃癌中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原发性胃癌患者6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螺旋CT与MRI检查,比较螺旋CT与MRI的病灶检出率与病灶检出数量.结果:相较于螺旋CT,MRI具备更高的胃内/外病灶检出率以及更多的病灶检出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诊断中MRI对病灶的检出效果优于螺旋CT,可使胃癌得到更为准确诊断.
    • 闫敬伟
    • 摘要: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检查在原发性胃癌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6例我院原发性胃癌患者(2019年2月~2020年2月),均行MRI与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胃内、外病灶的检查结果.结果 经MRI检查检出胃内患者82例,病灶数量267个,胃外患者73例,病灶数量226例;经MSCT检查检出胃内患者71例,病灶数量203个,胃外患者62例,病灶数量173个;MRI检查检出胃内、胃外患者、病灶数量均大于MSCT检查(P<0.05).结论 原发性胃癌患者病灶诊断中采用MRI检查,具有较高病灶检出率,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郭美苑; 李茂英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CT、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MRI检查原发性胃癌胃外病灶阳性检出率、胃内病灶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胃内病灶检出数、胃外病灶检出数、总病灶数均明显多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原发性胃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诊断原发性胃癌病灶可获得较高阳性检出率,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准确性均比螺旋CT检查更高。
    • 闫敬伟
    • 摘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检查在原发性胃癌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6例我院原发性胃癌患者(2019年2月~2020年2月),均行MRI与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胃内、外病灶的检查结果.结果经MRI检查检出胃内患者82例,病灶数量267个,胃外患者73例,病灶数量226例;经MSCT检查检出胃内患者71例,病灶数量203个,胃外患者62例,病灶数量173个;MRI检查检出胃内、胃外患者、病灶数量均大于MSCT检查(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患者病灶诊断中采用MRI检查,具有较高病灶检出率,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郭俊贤; 李丽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含量检测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98例作为胃癌组,同期进行胃镜检查并切除息肉的胃息肉患者77例作为胃息肉组.对比两组入组即刻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含量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灶组织中胃癌相关增殖、侵袭基因的表达量,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原发性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含量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内在联系.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含量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低于胃息肉组,胃泌素-17含量高于胃息肉组(P<0.05).胃癌组病灶组织中增殖基因Gli1、Septin2 mRNA的表达量高于胃息肉组,Klotho mRNA的表达量低于胃息肉组;侵袭基因FHL2、IGF1R、FMNL2、Exosomes mRNA的表达量高于胃息肉组,GKN2 mRNA的表达量低于胃息肉组(P<0.05).相关性分析,原发性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含量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与癌细胞的增殖侵袭活力直接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含量发生明显改变,且含量水平可反映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活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