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位复合

原位复合

原位复合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621639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环保型防水涂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武汉)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铸钢及熔炼学术年会暨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重有色分会技术交流会等;原位复合的相关文献由97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玉岳、闫术芳、黄妞等。

原位复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1639 占比:99.97%

总计:621797篇

原位复合—发文趋势图

原位复合

-研究学者

  • 丁玉岳
  • 闫术芳
  • 黄妞
  • 杨柳
  • 于建宾
  • 刘国齐
  • 官建国
  • 李红霞
  • 杨文刚
  • 关桂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莉华; 黄政; 张星; 杜怀明; 陈晓超; 黄斌
    • 摘要: 探索天然气制乙炔副产炭黑的利用新途径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化工企业经济增长以及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天然气制乙炔副产炭黑表面活性不佳限制了其在补强领域的应用等问题,提出了用白炭黑原位复合副产炭黑的方法制备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丁苯橡胶的补强。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T-IR)、吸油值、接触角、粒径分析(DLS)、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手段对样品的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原位复合的方式成功将白炭黑包覆在副产炭黑表面,无规则形貌的炭黑转变为规整的球形结构,D_(50)粒径由9.54μm增大到30.04μm,吸油值由1.2 mL/g提高到3.04 mL/g,接触角由85.62°降低到38.29°,亲水性明显增强。副产炭黑/白炭黑复合材料对丁苯橡胶的增强作用比单一的副产炭黑增强效果明显提升,其邵A硬度提升10%,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定伸应力(300%、500%)分别提高了60%、14%、10%、13%。该复合材料的开发为炭黑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有效助力天然气化工绿色可持续发展。
    • 李静; 刘金坤; 颜廷亭; 冷崇燕; 陈希亮; 陈庆华
    • 摘要: 羟基磷灰石(HAP)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已在骨外科、牙科临床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HAP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HAP在药物递送、污水处理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电磁性能、可回收性和电磁制热性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为了结合以上两种材料的优点,将磁性材料与羟基磷灰石相结合是上述领域研究应用的重点方向。此前,有综述报道过关于磁性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但重点关注于与其他材料的复合,缺乏针对磁性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的系统总结。本文以掺杂和包覆两种将磁性引入羟基磷灰石的方式为出发点,系统总结了磁性羟基磷灰石的经典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讨论了其相关应用,特别是论述了进一步研究拓展的关键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磁性羟基磷灰石的深入拓展提供参考。
    • 王梦辉; 武文昊; 王振华; 邱欣威; 刘保英; 房晓敏; 丁涛
    • 摘要: 利用未封端聚甲醛(p-POM)的半缩醛活泼端基结构,设计制备二氧化硅原位改性聚甲醛(g-POM-SiO_(2))复合材料,并对比分析其与直接共混复合材料(g-POM/SiO_(2))的热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燃烧性能。结果表明:g-POM/SiO_(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而g-POM-SiO_(2)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较好;二者的极限氧指数较g-POM均有5%的提升。这为通过聚甲醛的未封端基团实现聚甲醛树脂阻燃性能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 刘超; 谢潇琪; 范鹏凯; 李艳
    • 摘要: 以钼酸铵和二氰二胺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Mo_(2)C。以合成的Mo_(2)C为原料,通过原位法合成了Mo_(2)C/ZnIn_(2)S_(4)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开尔文探针(KP)等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In_(2)S_(4)在Mo_(2)C颗粒表面原位生长并形成异质结。Mo_(2)C/ZnIn_(2)S_(4)复合材料析氢速率可达到1.33 mmol/(g·h),是纯ZnIn_(2)S_(4)析氢速率的5.1倍。光催化机理分析认为,Mo_(2)C作为助催化剂具有类金属特性,较高的导电性能和高的表面功函,与ZnIn_(2)S_(4)形成Mo_(2)C/ZnIn_(2)S_(4)异质界面后,可以有效促进ZnIn_(2)S_(4)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迁移。同时,由于Mo_(2)C较低的析氢过电位使其成为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有效降低了ZnIn_(2)S_(4)在析氢反应中的过电势,进而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析氢性能。
    • 王章慧; 方传杰; 程梁; 胡帆; 刘璀静; 姚之侃; 朱利平
    • 摘要: 饮水安全与健康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传统的以孔径筛分为分离机理的膜材料难以同时实现水中微污染物的特异性脱除和有益物质的保留.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小组近年来持续开展了用于水中微污染物脱除的吸附型分离膜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该类膜材料将吸附功能和膜过滤功能结合起来,通过膜中吸附功能基团和微污染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可实现水中微污染物的快速脱除.从吸附型分离膜的结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表面凝胶填充、本体填充、原位复合等方法对分离膜进行吸附功能化改性,发展了一系列可用于微污染物高效脱除的吸附型分离膜,并赋予膜抗污、抗菌、刺激响应、选择性吸附等多重功能,进一步研究了吸附分离机理,阐述膜结构与分离性能间的相互关系,为发展用于微污染物高效脱除的吸附分离膜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此外,关于饮用水中微污染物脱除的膜材料制备与结构调控研究成果已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化,所开发的中空纤维膜材料及其净水技术被应用于家用净水设备,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
    • 成悦; 安琪; 李大伟; 付译鋆; 张伟; 张瑜
    • 摘要: 为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的压电性能,以PVDF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为混合溶剂,利用原位复合溶胶-凝胶法和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SiO2原位掺杂PVDF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分析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压电性能等.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面密度与厚度随TEOS质量的增加而增加;静电纺丝使PVDF中部分α相转变为β相,纯PVDF纳米纤维膜的β相含量是PVDF粉末的1.54倍,为(31.42±0.62)%;且原位掺杂SiO2后β相含量进一步提高,拉伸强力与输出电压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TEOS质量为1.643 g时PVDF纳米纤维膜β 相含量最高为(42.59±0.62)%,原位掺杂PVDF纳米纤维膜拉伸强力最大为(8.03±0.19)N,输出电压最高为(2.33±0.13)V.
    • 赵雅晴; 田国锋; 武嘉; 孟迎迎
    • 摘要: 以Mg2+配位交联聚丙烯酸(PAA)为配位交联组分,以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MAA)共聚物为共价交联组分,尿素为催化剂,配位交联组分与共价交联组分原位复合制备了含羧基的配位交联复合弹性体.随着Mg2+与PAA中羧基的物质的量之比由0.2:1增加到0.4:1,复合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增大.复合弹性体经过拉伸、机械疲劳、自恢复性等机械性能测试,Mg2+与PAA中羧基最优物质的量之比为0.4:1时,复合弹性体在拉伸应变为558%,拉伸强度达3.07 MPa;压缩应变为78%,压缩强度达6.9 MPa;其应变能为1.35 MJ/m3,100%模量为2.21 MPa;此复合弹性体连续弯曲800次后,破裂强度为1.9 MPa;此复合弹性体在拉伸应变为20%时,单次拉伸和500次拉伸循环后,自恢复性最优;在压缩应变为38%时,单次压缩和连续压缩150次后,自恢复性最优.此复合弹性体在压缩应变为38%时,单次压缩和连续压缩150次后,自恢复性最优.展现了高强度、高韧性、优异的耐疲劳性和自恢复性,在增韧弹性体、抗疲劳弹性体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 刘欣; 李文涛; 李家科
    • 摘要: 以硝酸铋、偏钒酸铵、硝酸银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原位合成β-AgVO3/BiVO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SEM、UV-Vis等检测技术,研究了Ag+添加量对合成光催化剂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以亚甲蓝溶液(10 mg/L)为模拟污染物,考察合成试样的光催化性能.结果 表明:β-AgVO3/BiVO4的光吸收发生红移且具有较小带隙宽,当Ag+添加量为5 wt.%时,β-AgVO3/BiVO4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在光照180 min时,对亚甲蓝溶液的降解率达92.1%,而BiVO4对亚甲蓝溶液的降解率仅为73.5%.
    • 刘欣; 李文涛; 李家科
    • 摘要: 以硝酸铋、偏钒酸铵、硝酸银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原位合成β-AgVO_(3)/BiVO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SEM、UV-Vis等检测技术,研究了Ag+添加量对合成光催化剂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以亚甲蓝溶液(10 mg/L)为模拟污染物,考察合成试样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β-AgVO_(3)/BiVO_(4)的光吸收发生红移且具有较小带隙宽,当Ag+添加量为5 wt.%时,β-AgVO_(3)/BiVO_(4)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在光照180 min时,对亚甲蓝溶液的降解率达92.1%,而BiVO_(4)对亚甲蓝溶液的降解率仅为73.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