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厚壳贻贝

厚壳贻贝

厚壳贻贝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分子生物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0304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07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上海市制冷学会二〇〇七年学术年会等;厚壳贻贝的相关文献由4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金龙、梁箫、廖智等。

厚壳贻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304 占比:99.87%

总计:110445篇

厚壳贻贝—发文趋势图

厚壳贻贝

-研究学者

  • 杨金龙
  • 梁箫
  • 廖智
  • 彭莉华
  • 李一峰
  • 李振华
  • 王日昕
  • 范美华
  • 刘慧慧
  • 李家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恒群; 何康; 郑平安; 王琼芬; 余方苗
    • 摘要: 【目的】研究厚壳贻贝多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ICR小鼠随机分成给药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其中给药组设3组,其厚壳贻贝免疫活性肽(MCP)质量分数分别为400、200、100 mg/kg(即高、中、低剂量MCP组);给药组和模型组小鼠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免疫缺陷,分别监测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并测定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脾细胞的转化增殖、迟发型超敏反应、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血清溶血素水平、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喂养高剂量MCP的免疫抑制小鼠体质量恢复,为39.62 g;胸腺和脾脏指数指数提高,分别为134.75%和128.31%;脾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为126.84%、224.55%和147.67%。此外,高剂量的MCP还能改善免疫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其中IgA、IgG、IgM的质量浓度为308.82、1322.5和235.88 pg/mL。,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MCP提高了TNF-α、IL-2和IFN-的水平,分别为140.29%、127.95%和255.11%,降低了IL-4和IL-10的水平,分别为71.40%和72.64%。这表明MCP能增强免疫缺陷小鼠的免疫功能。
    • 巨文忠
    • 摘要: 在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研究员科研团队的带领下,目前,贻贝相关研究已形成一条贯穿政府—高校—企业—养殖户的科技服务主线,小贻贝逐渐做成为一篇大文章,展现出勃勃生机。2022年4月22日,笔者来到嵊泗县枸杞岛海上养殖场,只见渔民们驾着小船,穿梭在养殖贻贝的白色浮子间,进行养殖管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耕海图。嵊泗县是我国厚壳贻贝——雅称“东海夫人”之乡。目前正是厚壳贻贝长肉、长个头的季节,待到7月份,养在“深闺”的“东海夫人”就可以“出阁”了。
    • 栗洋洋; 贾梦雪; 王锦乙; 吴紫琪; 羊妍珂; 严小军; 廖智; 何建瑜
    • 摘要: 抗生素的滥用是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及食品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贻贝体内含有丰富的附生菌群,但目前尚不清楚贻贝附生菌群在抗生素残留背景下的动态变化和耐受性特征。为此进行了厚壳贻贝中抗生素耐受细菌多样性研究。将厚壳贻贝暴露于含有青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养殖水体中,之后采用超声法获取含贻贝软体部组织表面附着菌群的超声液,经Zobell 2216E液体培养基培养后,将组织超声液和培养液一并经16S rDNA高通量测序来分析厚壳贻贝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后获得的微生物主要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多重抗生素的处理可以显著下降贻贝体内微生物的OTU数,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经264 h恢复养殖后,在门水平上观察到贻贝体内微生物群落可以恢复重建,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韧性。研究结果将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宿主相关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及特殊抗性微生物奠定基础。
    • 杨威; 纪登杰; 许依能; 陈丽; 马洁; 王松
    • 摘要: 以厚壳贻贝壳为钙源,经粉碎处理后与磷酸氢二氨反应制备羟基磷灰石(HAP)。研究了贝壳粉目数、料液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初始pH对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羟基磷灰石含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法研究贻贝壳制备羟基磷灰石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羟基磷灰石含量影响大小依次为反应温度>料液浓度>反应时间。响应面优化最佳工艺为贝壳粉600目、料液浓度0.06g/mL、反应时间7h、反应温度94°C、反应初始pH9.5,反应得到HAP含量为98.21%。
    • 张驰; 王劲松; 杨金龙; 张俊波; 万荣; 梁箫
    • 摘要: 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pilZ基因的缺失对生物被膜形成及突变菌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同源重组构建pilZ基因缺失菌,分析了基因缺失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c-diGMP水平和胞外产物含量等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ilZ基因缺失菌形成的生物被膜膜厚增加、细菌数量增多,胞外产物中β-多糖、蛋白含量减少,抑制了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p0.05)。由此可见,海假交替单胞菌pilZ基因的缺失可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产物包括β-多糖、蛋白质的含量,从而抑制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
    • 翁梓雨; 李双; 陈娟娟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饵料微藻中类胡萝卜素在双壳贝类生长发育阶段中的吸收和代谢过程,本试验选择我国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饵料微藻喂养后的幼虫阶段——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期、眼点期和稚贝期中类胡萝卜素分布和代谢变化。结果表明,在9种饵料微藻中,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 290.7和1 326.4 mg·kg^(-1)。外源摄入这两种饵料微藻后,幼虫阶段中共鉴定出5种类胡萝卜素,包括1种新合成类胡萝卜素(贻贝黄素)和4种微藻来源类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岩藻黄酮醇、岩藻黄素),其中岩藻黄素的含量最高,与微藻中岩藻黄素含量高的现象一致。担轮幼虫中未检测到类胡萝卜素,而贻贝黄素仅从壳顶期开始检出。类胡萝卜素的变化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从D形幼虫到壳顶期,岩藻黄酮醇、岩藻黄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累积最为迅速,分别增加了20.3、20.3、8.0和1.5倍,并在稚贝期达到最高值。此外,与类胡萝卜素吸收代谢相关的基因ABCA1、SRB1和βCMOOX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参与合成代谢的βCMOOX表达最显著,从壳顶期到稚贝期,其表达量增加了38.2~43.3倍,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壳顶期贻贝黄素的合成。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贝类生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代谢途径提供了基础数据。
    • 刘志显; 李嘉政; 梁邻利; 冯丹丹; 梁箫; 杨金龙; 竹攸汀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细胞凋亡及其效应基因caspase-3在海洋贝类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变态中的作用,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了一个厚壳贻贝caspase-3基因的cDNA全长,并对该基因在幼虫变态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典型的caspase P20和P10结构域,但核心半胱氨酸活性位点QACXG五肽保守序列发生了突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无脊椎动物Caspase-3聚在一起,并与地中海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caspase 3/7-4相似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McCaspase 3-4。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成贝不同组织及幼虫变态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McCaspase 3-4在成贝外套膜和唇瓣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肾上腺素诱导眼点幼虫变态12h后, McCaspase 3-4的表达水平出现显著上升,并在刺激24h后达到最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幼虫变态早期发挥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敲降眼点幼虫McCaspase 3-4基因表达后的结果显示,肾上腺素对眼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显著下降,表明该基因在调控厚壳贻贝变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细胞凋亡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中的作用及贝类变态的分子机制。
    • 陈慧娥; 贺康; 贺楚晗; 竹攸汀; 杨金龙; 梁箫
    • 摘要: 为探究藻酸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以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为对照组,将终质量浓度为0.1、0.5、1.0、1.5、2.0 mg/L的藻酸盐标准品溶液,分别添加到海假交替单胞菌菌液中共同形成生物被膜,检测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并分析了藻酸盐对生物被膜的膜厚及胞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随添加藻酸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添加藻酸盐质量浓度为0.5 mg/L时,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的膜厚和胞外多糖均显著增加(P<0.05),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能力增强。研究表明,添加藻酸盐能够促进P.marina生物被膜的形成,且可拉酸等其他胞外多糖含量的增加促进了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能力,藻酸盐的适宜添加量为0.5 mg/L。
    • 刘璐; 杨金月; 阳宗欣; 何建瑜; 张晓林; 何梦岚; 严小军; 廖智
    • 摘要: 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血细胞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两种新型抗菌肽,分别为myticalin和mytimacin。为了解两种抗菌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响应模式,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技术获得两种抗菌肽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抑菌活性测试,红细胞毒性测试及对微生物抑制作用机理的扫描电镜观察。此外,研究了贻贝在不同微生物诱导下,两种抗菌肽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合成的myticalin和mytimacin均具有抑菌活性,但抑菌谱有所差异。两种抗菌肽尽管结构差异较大,但对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藻弧菌的作用机制类似,均能导致细菌表面形态结构发生变化。此外,mytimacin对白色念珠菌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且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藻弧菌,能导致白色念珠菌表面出现孔洞,而myticalin则无此现象。两种抗菌肽在不同微生物诱导后,其表达量均明显上调,但myticalin表现出对革兰氏阳性菌诱导的敏感性,而mytimacin表现出对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诱导的敏感性。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抗菌肽的分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机制,以及贻贝抗菌肽的分子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李斯远; 何治江; 吕泓玥; 汤秋晗; 廖智; 王健鑫; 严小军; 张晓林
    • 摘要: 为研究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生长海域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初步探究海域微生物群落及共生菌对贻贝生长的影响,分别采集舟山市东极镇庙子湖岛和嵊泗县枸杞岛厚壳贻贝养殖区和野生生长区海水样品,利用16S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不同海域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丰度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同时对厚壳贻贝体内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嵊泗厚壳贻贝野生生长海域10m水深的微生物丰富度显著大于5m水深,东极厚壳贻贝养殖区海域10 m水深微生物丰富度也而明显大于5m水深.东极和嵊泗厚壳贻贝的生长海域形成了较为稳定微生物群落结构,嵊泗海域主要优势菌群为十八杆菌属Octadeca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厌氧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_Portiera、沉积物陆丹氏菌属Loktanella和弧菌Vibrio;东极海域主要优势菌群为厌氧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_Portiera、海洋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pumilus、蓝细菌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和弧菌属Vibrio.PCA分析结果表明东极和嵊泗两个海域的厚壳贻贝野生生长区的微生物群落相似度明显低于养殖区的微生物群落相似度,且这种差异在嵊泗海域尤为明显.同时在贻贝体内分离出了假交替单胞菌、黏着杆菌以及弧菌,而这三种菌在海水样品中也大量存在,由此可初步判定这三类细菌能够随水流进入贻贝体内,并可能对贻贝的附着、生长以及防病等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