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压力系数

压力系数

压力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航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90615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子午工程数据处理与科学分析专题研讨会等;压力系数的相关文献由105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超、朱惠人、刘松玉等。

压力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4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0615 占比:99.85%

总计:190910篇

压力系数—发文趋势图

压力系数

-研究学者

  • 陈超
  • 朱惠人
  • 刘松玉
  • 蔡国军
  • 张丽
  • 刘银宝
  • 卢义刚
  • 夏晓莉
  • 朱俊高
  • 李传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道禧; 张兴华; 陈光峰
    • 摘要: 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在径向和纵向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双重孔隙介质特征不明显。采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模型及复合油藏模型,对渤海太古界潜山3口测试井进行实测不稳定试井分析,压力历史与模型曲线拟合效果较好,说明试井解释参数准确合理;对测试曲线对比分析,表现出表皮系数的差异性;测试数据相关性分析获得测试井地层系数和测试产能相关性趋势明显,指数式拟合相关系数达到0.9556,可对潜山层位气井产能进行预测和评价。该分析可为本区域凝析气藏的储层评价和动态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 薛洋
    • 摘要: 莺歌海盆地B区块高温高压气田采用丛式井开发,表层槽口密集、井眼尺寸大,导致井眼防碰问题突出。该区块主要目的层黄流组的地层最高温度接近190°C,压力系数达到2.0,对井下导向工具的耐高温性能构成考验。同时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钻井液具有高相对密度、高固相等特点,造成钻进期间不仅摩阻扭矩大而且机械钻速低、轨迹控制困难。为此,针对性采取了表层小井眼扩眼技术,使用耐高温旋转导向钻具配合扭冲提速工具,优化井眼轨迹,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形成了适应该区域高温高压气田定向钻井关键技术,现场应用表明:①表层Ø660.4 mm井段利用小井眼扩眼技术,降低了高温高压丛式井表层槽口密集、井眼尺寸大引起的防碰风险;②对目的层使用高温旋转导向钻具配合提速工具,解决了钻进中的“拖压”现象,提高了钻井时效;③优化井眼轨迹、采取有效降温措施,降低了钻进过程中的摩阻扭矩,提升了工具稳定性。结论认为该套相关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了表层防碰风险,也同时将该区域高温高压目的层的钻井时效提升至30%以上。
    • 蒋嫚
    • 摘要: 常压页岩气的天然弹性驱动能量不充足,压后日产液量大、泄压快,无法有效自喷排液。分析常压页岩气井排液求产影响,对比现场5口常压页岩气井可压性、压后排液效果和产量,证明压裂施工期间采取液氮伴注措施,有利于常压页岩气井压后初期液体快速返排;常压页岩气井压后应立即采取无控制返排措施,若采取焖井或控制排液措施,将不利于液体的排出,影响求产效果。
    • 陈超; 印兴耀; 陈祖庆; 刘晓晶; 谢佳彤
    • 摘要: 近年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其产量与压力系数呈正相关关系,但准确的地震预测难度较大。页岩气储层富含有机质及有机质孔隙,其矿物组分及微观结构相比常规储层更复杂。为此,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海相页岩的岩石物理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该模型的页岩地层压力系数预测技术。首先结合页岩储层微观结构特征,针对骨架矿物的差异性,分别采用自洽(SCA)模型和微分等效介质(DEM)模型模拟得到背景介质,结合孔隙及流体等特征,建立等效岩石物理模型;进而通过计算背景介质体积模量及饱和流体等效岩石体积模量,发现两者的差异与实钻井压力系数正相关,并建立地震预测模型;最后推导建立了基于Gray近似弹性阻抗的体积模量直接反演方法,实现了页岩地层体积模量及压力系数的定量预测。实际数据试验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及后验井吻合度较高。
    • 陈洋; 唐洪明; 廖纪佳; 罗超; 赵圣贤; 郑马嘉; 钟权
    • 摘要: 【研究目的】中国浅层-中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深层页岩成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探明不同埋深条件下页岩的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利于推动深层页岩的评优选区工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手段,对比性评价了川南地区不同深度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孔隙结构参数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随着埋深的增加,总孔隙度呈现下降的趋势;3000 m以浅、3000~3500 m和3500 m以深页岩孔隙度主体分别为4%~8%、3%~7%和3%~6%。不同埋深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与大小分布无显著差异,各深度段页岩均发育大量纳米级有机质孔隙、矿物粒间孔、粒内溶孔和微裂缝。【结论】高U/Th比和低Ti含量下形成的丰富有机质是深层页岩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高硅质矿物含量和高地层压力系数对页岩储层孔隙起到了保护作用,减缓了上覆地层的压实作用,但埋深过大仍会导致页岩孔隙减少、孔隙度降低。
    • 杨金龙
    • 摘要: DS开采井周围的储层压力系数较低(0.36~1.04),埋藏较浅,储层物性好,在储气库先导试验井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有可能发生渗漏或漏失,对储层造成伤害,进而降低储气库井的注采效果。根据表皮系数评价标准,当表皮系数S>0,说明井受到了污染,储层存在污染。通过开展QC活动,对工程现状调查,制定对策并实施,研究得出一套钻井液屏蔽暂堵材料的最佳配比,使DS井储层表皮系数S值小于零。
    • 贺德幸; 王孝东; 刘杰; 郭晨阳; 李泓鲲; 蒋梦娇
    • 摘要: 针对罐笼在提升竖井内频繁运动产生于井筒的一系列附加效应,采用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对罐笼在竖井内运行进行空气流体仿真,研究不同工况下压力系数(C_(p))时变曲线、速度系数(u/V_(T_max))时变曲线随罐笼运行的动态变化以及运行罐笼周围速度场和压力场的瞬态变化。研究表明:当罐笼在不同工况下运行,各测点C_(p)值与u/V_(T_max)值受活塞风效应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骤增、骤降;罐笼运行速度越快,产生于其前后的压差越大,逆风运行罐笼不同运行速度下其前后方压差可分别达81.49、130.36、170.94、235.64 Pa;罐笼运行状态不同,产生于其周围的活塞风速也不同,当罐笼运行速度为10 m/s时,顺风运行罐笼周围最高与最低活塞风速差值为6.01 m/s,逆风运行罐笼周围最高与最低活塞风速差值为11.00 m/s。研究提升设备运行造成的活塞风作用下相关指标不同的变化规律,对提高矿井通风效果以及完善矿井通风理论有积极意义。
    • 杨波; 熊小慧; 何钊; 李小白; 谢鹏辉; 唐明赞
    • 摘要: 首先,在风洞中采用1:16.8的模型研究了不同风向角对市域动车组气动性能的影响;其次,采用压力扫描阀和六分度天平对1.5节和3节列车编组的市域动车组模型的头车车体压力分布和气动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分析了风向角对列车流线型头部压力分布和列车气动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系数在主型线斜率最大处最小。当风向角为55°时,横风对车头横截面的侧向力系数和压力系数影响最大。在风洞实验中,若风向角在24.2°内,用1.5节车编组代替3节车编组有明显的空间优势。此外,升力系数C_(L)、横摇力矩系数C_(Mx)、侧向力系数C_(S)和阻力系数C_(D)的相对误差均在5.95%以内,实验精度满足要求。
    • 陈东明; 武凡皓
    • 摘要: 加拿大M区块属于浅层异常低压超稠油油藏,油藏埋深为170~220m,原始地层压力为0.20~0.40MPa(压力系数为0.15),平均油层厚度为18.4m,地层原油黏度为110×10^(4)mPa.s,油藏存在低压气顶和底部高含水饱和度带。该区块采用双水平井SAGD开发,由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研究团队承担该区SAGD开发技术支持工作,致力于双水平井SAGD精细调控技术研究,重点围绕顶部低压气顶、泥质夹层、底部高含水饱和度过渡带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强化生产动态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厘清开发效果主控因素,细化并组分类,实现井组精准精细调控。
    • 于雷; 杨龙; 朱东宇
    • 摘要: 为突破结冰风洞对翼型模型尺寸的限制,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翼型设计方法,可使用一套混合翼型模拟原始翼型在不同迎角下的结冰试验,弥补了以往混合翼型只能在单个设计迎角下使用的缺陷.方法采用多段翼的形式设计混合翼型,以多目标迎角等结冰试验条件作为设计输入,优化设计主翼外形和襟翼的位置、偏转角度,利用襟翼位置和偏转角度的变化实现混合翼型和原始翼型前缘表面的压力系数在不同迎角下能够保持一致,继而保证前缘结冰外形的一致性.设计的混合翼型较原始翼型弦长减小接近40%,在冰风洞中对混合翼型和原始翼型在目标结冰条件下进行试验,对比结果显示,在选取的多个目标迎角下,混合翼型和原始翼型二维截面的结冰外形基本一致,提出的混合翼型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模拟原始翼型在不同迎角下的结冰外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