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时演变

历时演变

历时演变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87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汉语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国际研讨会等;历时演变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汤传扬、贾燕子、吴纪梅等。

历时演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3 占比:34.2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85%

专利文献>

论文:687 占比:64.87%

总计:1059篇

历时演变—发文趋势图

历时演变

-研究学者

  • 汤传扬
  • 贾燕子
  • 吴纪梅
  • 张美兰
  • 刘国辉
  • 史文磊
  • 段洁琼
  • 李宗江
  • 李思旭
  • 汪维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殷荣宾; 常芹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建国以后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从课程内容分类与衔接方面阐述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的演变过程,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历史依据.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类别逐步增多并更加完善;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逐步放开;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未来发展导向为:基于体育核心素养选择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应注重衔接性与结构化.
    • 杨媛媛
    • 摘要: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双语教育为观测点可以反观我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轨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以高频关键词“学习语言”“双语现象”“双语教学”“双语教育”为代表,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历时演变体现出两条脉络:一条是民汉双语关系的历时演变;另一条是民族语自身的发展需求。语言国情、教育政策、语言学理论是影响热点问题形成与演变的主要因素。双语教育热点问题的历时演变也折射出新时期的语言观逐渐从最初的语言权利观到语言资源观,再到语言产业观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 江裕婷; 邓春琴
    • 摘要: “欠”义场词属人类语言基本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以“欠”“该”“差”“争”为主导,其分布特点为:“欠”分布最广,为绝大多数汉语方言所使用;“该”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以北的官话区;“差”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附近;“争”则密集出现在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中。汉语史中,“负”“逋”在隋唐以前曾长期处在“欠”义场词的核心,“欠”自隋唐进入“欠”义场起就呈现出强劲势头,逐步成为“欠”义场的主导词。“该”“差”“争”于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均未能动摇“欠”的优势地位。本文考察汉语“欠”义场词的地理分布与历时演变,通过梳理文献得到了各“欠”义场词衍化更替的大致情况,并尝试从社会、认知及语言本身探索其演变原因。
    • 汤传扬
    • 摘要: 根据“嘴巴含”的方式,可以将“衔”分为“衔1”“衔2”,分别表示“全含”“半含”。前者与“含”“噙”构成“噙含”概念场,后者与“叼”构成“叼衔”概念场。表“噙含”义的词较多地分布在医籍文献中。“衔1”主要分布在诗词中。“噙”的产生对“含”造成一定冲击,但“含”在书面语中仍比较活跃。“含”“衔”“噙”均有从“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藏在里面;容纳→带有”的词义演变。“含”“衔”又均有从“藏在里面;容纳→隐藏”、从口部动作范畴到心理范畴的演变。表“叼衔”义,明代以前只有“衔2”。“叼”在明代始见,字形又作“雕”“刁”等。将历史文献与现代汉语方言分布相结合,推测“噙”发源于北方地区。“叼”很可能是“长江型”词,兴起于江淮流域而后往北向西扩散。
    • 曾文斌
    • 摘要: 上古、中古汉语时期,“读”“诵”为“诵读”义动词中的核心词。唐代中晚期起,“念”强势兴起,成为佛教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诵读”义动词,直接导致了“诵”的逐步衰弱,也冲击了主导词“读”。明代以后,“念”在普通文献中的用例也大幅增加,宾语类型更加多样,遂成为“诵读”义动词的主导词之一。避讳则是促使“诵读”义动词发生历时演变的主要原因。
    • 王晓燕
    • 摘要: 汉语量词“根”的词典释义是:“用于细长的东西”。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量词“根”可以搭配的名词事物类型广泛,难以用“细长的东西”概括。文章通过探究量词“根”的历时演变过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将其析分为四个搭配对象不同的量词:植物量词“根_(1)”,专用量词“根_(2)”,性状量词“根_(3)”及“根_(4)”。厘清四种不同的“根”,并在词典释义中予以区别,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和学习量词“根”的用法。
    • 顾菲
    • 摘要: 由于近义词组在一定语境下可以互相替换,这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使用造成一定影响。文章以“粪”和“屎”这组近义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对“粪”和“屎”的词义演变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二者历史上是在语境吸收的语义演变机制下成为近义词组,发展到现代汉语时期,在语用功能的影响下又各自衍生出新的义项,由此这组近义词相互交叉,同时又相互区别。
    • 汤传扬
    • 摘要: 表“邻居”义,上古汉语时期,“邻”为概念场主导词;东汉至宋,“邻里”为概念场主导词;“街坊”“邻舍”的南北差异在元代已显端倪;“邻居”在通语中稳居主导词的时间并不长。汉语史上表“邻居”义主导词经历了“邻→邻里→街坊/邻舍→邻居”的更替。“邻舍”在近代汉语晚期从通语词降格为方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街坊”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邻舍”分布在南方方言。
    • 霍焱
    • 摘要: 东北方言中的“拉倒”与现代汉语中动补结构的“拉倒”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东北方言意义的“拉倒”经历了由动补结构“拉倒”—实义动词“拉倒”—语气词“拉倒”这样的发展过程。作为东北方言中的常见口语词,“拉倒”具有其独特的方言语义特点。通过从“拉倒”的常见搭配、“拉倒”的语义分析和语用功能、“拉倒”的历时演变出发,论述东北方言“拉倒”的独特意义。
    • 汤传扬
    • 摘要: “浇灌”“浇淋”义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动词。汉语史上,表“浇灌”义的主导词经历了“灌→溉→浇”的更替,表“浇淋”义的主导词经历了“沃→浇→浇/淋”的更替。“灌”“浇”“沃”兼跨“浇灌”“浇淋”两个概念场,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助于系统把握相关词汇。汉语“浇灌”“浇淋”义词的语义演变中有一些有规律的语义演变模式和路径,这些语义演变背后的机制是转喻。有的语义关联模式在其他语言中也能见到,具有类型特点。该专题对常用词演变研究有如下启示:研究方法上,可以将概念场成员及分布的历时考察与语义演变结合起来研究;研究材料上,可以扩大语料调查范围,考虑专业文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