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6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6217篇;相关期刊459种,包括社会科学、文史哲、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成立暨第4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历史评价的相关文献由661位作者贡献,包括吉彦波、杨德志、华学诚等。

历史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8 占比:1.3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6217 占比:98.64%

总计:46855篇

历史评价—发文趋势图

历史评价

-研究学者

  • 吉彦波
  • 杨德志
  • 华学诚
  • 杨绍箕
  • 孙继南
  • 尹正达
  • 岳天雷
  • 张利
  • 张国庆
  • 张家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春荣
    • 摘要: 在苏区发展史中,苏区政治保卫处是中央苏区中央局下设机构,与苏维埃中央政府下设国家政治保卫局在成立时间、职能属性上都不同,在苏区公安史研究上有必要予以廓清;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组织性质与职责特点作了明确规定,与同时的肃反委员会在组织形式、领导机构、工作原则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作历史的考察;对于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历史功绩,通过梳理苏区历史、还原工作真相、分析主要人物经历,可以进行公正全面的评价。
    • 刘威
    • 摘要: 延安鲁艺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当前已经成为红色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基地,始终为我国文化事业以及革命事业发展而服务,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重大贡献。其中的《黄河大合唱》等歌曲至今仍然被广泛传唱,起到鼓舞民族士气、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延安鲁艺歌曲的文化历史进行溯源,并指出延安鲁艺歌曲的影响因素,最后做出历史评价
    • 陈英哲
    • 摘要: 呼尔拉特·多隆阿是晚清中兴时期一位出类拔萃的军事将领,为守护清朝政权立下赫赫战功。本文通过梳理多隆阿历史书写的文本和历史评价,分析多隆阿历史书写形象的构建原因,多隆阿的历史书写形象受到时代背景和历史书写者撰述意图、政治观、历史观的影响。
    • 张彦
    • 摘要: 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命题,存在价值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双重逻辑.以自由劳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与以社会生产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手稿》中初次相遇,完成了双重逻辑何以存在的基础性证明.以抽象人性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实现了对异化劳动的伦理批判,奠定了在劳动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高度.以社会生产为核心的历史评价,实现了对一般劳动的历史说明,促进了解析异化劳动问题的规律思考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并未消解价值评价,而是将价值理想的实现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之上,从而完成了在异化劳动问题上由价值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逻辑转变.
    • 吴轶群; 郭静伟
    • 摘要: 晚清民国时期,张绍伯曾在新疆各地出任基层地方官,并任职外交特派员和驻外领事,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外交事务中留下诸多痕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界还未开展对张绍伯政治与外交活动的专门研究.本文利用晚清稀见档案和民国时期报刊文献,对张绍伯生平及其政治与外交活动进行复原,以推进近代新疆地方基层社会治理史研究的深入.
    • 刘小花; 刘琳
    • 摘要: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共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率先发动的两次武装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中共早期对两次起义的评价并不高,认为是“军事投机”、“军事冒险”,起义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也受到不公正的纪律处分。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中共对两大起义的评价也逐步发生变化。这与中共深刻认识到军事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以及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策略的转变密切相关。中共对两大起义历史评价日趋客观的过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军事上逐步走向成熟。
    • 南志刚
    • 摘要: 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论争,从一开始就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和"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朦胧诗论争的焦点是当代诗歌话语权争夺,双方依据不同的诗学传统评价朦胧诗:一种为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所建构的人民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诗学传统;一种是"五四"开拓的现代主义、个人主义、世界性的文学传统.论争出现新诗两种方向的较量:一种是大众化、民族化的诗学方向;一种是现代性、世界性的诗学方向.关于朦胧诗的论争远远超出朦胧诗本身,进入到中国现代诗歌传统和未来方向的讨论.从朦胧诗论争与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新启蒙运动的关系中考察,激辩仍然围绕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走向世界的时代大潮展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既构成第三代诗人群体"反叛"朦胧诗的根由,也构成90年代以后,谢冕、孙绍振等"崛起派"代表人物反思"新诗潮"的内在动因.
    • 徐振; 唐子尊
    • 摘要: 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存在着形色各异的"吝啬鬼"人物形象。在对"吝啬鬼"的评价中,道德评价占据支配性的地位。这类评价包括两种,一种是作家在讲述"吝啬鬼"故事的时候自动带入道德评价;第二种是评论家们习惯从人性角度出发对"吝啬鬼"做出道德审判。仅从道德评价角度不足以认识到"吝啬鬼"人物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吝啬鬼"的形成之因及本质,从而形成对"吝啬鬼"人物形象准确的审美判断。"吝啬鬼"是异化的结果,需要进行道德评价,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异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全面而自由发展阶段的必要条件,故此对"吝啬鬼"的历史评价不可忽视:"吝啬鬼"的人生究其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悲剧。
    • 刘小花; 刘琳
    • 摘要: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共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率先发动的两次武装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中共早期对两次起义的评价并不高,认为是"军事投机"、"军事冒险",起义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也受到不公正的纪律处分.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中共对两大起义的评价也逐步发生变化.这与中共深刻认识到军事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以及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策略的转变密切相关.中共对两大起义历史评价日趋客观的过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军事上逐步走向成熟.
    • 张盛发
    • 摘要: 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为一项对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双边条约,在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中产生的广泛争议至今仍未平息.80年来,对《苏德条约》的评价经历了从斯大林时期全面肯定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全盘否定再到普京时期基本肯定但略有批评的曲折变化.在斯大林时期,《苏德条约》被认为是为苏联赢得一年半反击时间的和平条约.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德条约》被谴责违背了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普京时期,《苏德条约》被确定为反击西方国家1938年《慕尼黑协定》和避免苏联卷入战争的必要举措,同时也在特定场合下承认条约的非道义因素.对《苏德条约》评价反复变化反映了苏联和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变迁和对外政策目标的变更,同时也折射出同西方国家关系起伏不定的复杂状况.长远来看,俄罗斯对《苏德条约》的评价并未盖棺而定,评价的定性和评价的内容仍会随着俄罗斯内外政策特别是俄罗斯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