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专利文献4458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江汉论坛、江海学刊、文史哲等; 历史认识论的相关文献由12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耕、陈新、周祥森等。

历史认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2.62%

专利文献>

论文:4458 占比:97.38%

总计:4578篇

历史认识论—发文趋势图

历史认识论

-研究学者

  • 杨耕
  • 陈新
  • 周祥森
  • 仰海峰
  • 冯一下
  • 刘莘
  • 卓立
  • 吴汉全
  • 张白
  • 李宝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建军; 周玉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主要表现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歪曲和否定,严重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历史本体论是唯心史观,历史方法论是形而上学,历史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历史价值论是抽象人性论。历史虚无主义无中生有、伪造历史,随意推测、臆断历史,罔顾史实、歪曲历史,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从哲学根源上讲就在于其与唯物史观相悖而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从其理论根源着手,以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的批判武器,深刻揭露其虚假本质,认清其本真面目,消除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 徐峥
    • 摘要: 理解是一种“移情能力”。历史理解是对历史进行设身处地感悟的过程,它是历史认识论的基础,亦是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1]。然而,历史理解极具个人的主观色彩,对历史的解释、评判、态度、观念等总会夹杂理性认知和情感取向,以至于对历史的解释发生偏差,对历史的表述无理无据,陷入纷繁的历史表象中,混淆历史中的时序、因果,对历史作出偏颇的评判,割裂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 董立河
    • 摘要: 如果说“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体的一种整体性观察,是一种历史本体论,那么,“狭义的史学理论”则关注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种历史认识论。柯林武德有时也称其为“历史思想的哲学科学”,其研究的是“主观性历史”,亦即“运行于历史学家头脑中并体现在其历史书写中的思维”。这是一种对于思维或思想的再思想,因而是反思性的。
    • 熊帝兵; 施玉玲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从政治家的角度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释了历史的价值,指出历史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史学观既论证了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之间不可割断的纵向联系,也指出了中国历史与世界文明的横向关系,肯定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曾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时也充分吸收了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他不但坚持我党一脉相承的唯物史观,还基于群众史观定位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 王筱涵
    • 摘要: 如何看待私有制的产生(文中也可作"起源"解读)是一个历史认识论问题.历史上对私有制起源的认识由于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相,都无一例外陷入了历史虚无论.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看待私有制的产生,反映马克思看待私有制的唯物史观立场.在马克思的历史观视野中,私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生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自主活动形式,因而马克思认为对私有制的把握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个维度的认识.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在事实与价值统一的基础上考察了私有制生成和演进的应然性与实然性,肯定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 许恒兵
    • 摘要: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亚当·沙夫完成的《历史与真理》集中体现了其在历史认识论领域的杰出成就.其中,沙夫紧扣客观的历史认识何以可能这个总问题,对一般认识论层面的机械反映论模式、抽象能动性模式、主客体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它们在历史认识领域的观念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沙夫认为,在历史认识中,主观因素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绝不是否定历史认识之客观性的理由.他解决这一看似“悖论”的理论难题的方式就是遵循历史主义的观念,认为每个时代的历史认识都只能具有相对真理性,从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渐进性过程,在此过程中,历史学家坚定的自我批判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沙夫的解决方案有很大的合理性,但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任何一种历史认识视角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而正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切入到历史现实深处的科学分析方法.
    • 祁成军; 吴勇; 顾周易
    • 摘要: 核心素养是各国为应对21世纪快速变化的社会,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而提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历史学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从历史认识论角度,梳理了历史思维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从历史思维角度尝试构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动态运行模型.
    • 刘泽宇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以及传媒平台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走向快餐化和碎片化,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新时代不确定、不稳定国际复杂局势的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铆钉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之中,并滋生与传播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历史观形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透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传播过程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探析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协同机制.
    • 李富强; 高倩; 吴晗清
    • 摘要: 历史认识论视角下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及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历史认识论的内涵及历史认识论视角下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理论、内容、特点等进行讨论,认为该理论主要挖掘包括书籍、建筑、器物在内的相关物质资料中的信息,以此为基础还原当事人在制造该物质资料时的思想、设计、活动过程等,研究在此过程中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知识的不同层面及其相互关系、知识是如何传播的、知识形成的背景及动力等.该理论对科学、技术、技巧等概念有专门的界定,并特别注重"图""样"在知识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
    • 李富强1; 高倩2; 吴晗清3
    • 摘要: 历史认识论视角下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及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历史认识论的内涵及历史认识论视角下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理论、内容、特点等进行讨论,认为该理论主要挖掘包括书籍、建筑、器物在内的相关物质资料中的信息,以此为基础还原当事人在制造该物质资料时的思想、设计、活动过程等,研究在此过程中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知识的不同层面及其相互关系、知识是如何传播的、知识形成的背景及动力等。该理论对科学、技术、技巧等概念有专门的界定,并特别注重“图”“样”在知识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