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42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篇、专利文献4371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江汉论坛、社会科学研究、文史哲等; 历史唯物论的相关文献由42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歌德、祝福恩、唐昌黎等。

历史唯物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7 占比:8.90%

专利文献>

论文:4371 占比:91.10%

总计:4798篇

历史唯物论—发文趋势图

历史唯物论

-研究学者

  • 刘歌德
  • 祝福恩
  • 唐昌黎
  • 李南熏
  • 王锐生
  • 丘挺
  • 余继坤
  • 刘修明
  • 唐正东
  • 孟祥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放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正确认识中国体育的源流与国家发展的科学,是指导中国体育文化事业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光辉指南。劳动是创造发展体育文化的源泉。劳动人民是体育文化创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体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成为自然界的共同体,天人合一是宇宙的基因。人是宇宙的精灵。人的天职要与自然界相匹配,人与自然是同体共振的动态组合体,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体育文化发展,也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华体育传统中,在借助古丝绸之路的凿空,“从长安到雅典”就有了体育文化的交流,奥林匹克精神也成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中华优秀体育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进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价值取向。
    • 商红日
    • 摘要: 人民作为描述社会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实践的概念,由确定的阶级及其领导的社会变革性质为其确立基本属性.在历史唯物论语境中,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使人民成为历史中的根本力量.人民话语是对人民这一根本力量的产生、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的言说.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找到了人民这一根本力量,并通过革命及改革开放等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这一根本力量,人民由此而成为当代中国历史演进中的重要主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新时代展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人民话语始终存在于历史唯物论语境中,并始终呈现人民事物的实体性、事件性和过程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话语的实质.中国政治的兴衰成败将取决于能否明确政治权力同人民的关系,找到人民的位置.
    • 侯衍社
    • 摘要: 一、唯物史观中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晚年针对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十分强调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他始终坚持社会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原则,强调客观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他突出强调了社会历史的辩证法,强调了主体因素和上层建筑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要正确把握唯物史观,根本的思想方法是把握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与辩证法相结合。
    • 余西云
    • 摘要: 历史唯物论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强调其与《古代社会》之间的联系。但并不是在拥抱摩尔根的进化论思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将欧洲中世纪以前的社会历史分为氏族社会、雅典国家、罗马国家和德意志国家这样几个阶段,论证了希腊社会经历过三个阶段:氏族、英雄时代(军事民主制)、国家,揭示了欧洲国家兴起的三种模式(雅典、罗马和德意志),体现了历史唯物论思想。
    • 葛剑雄
    • 摘要: 要考察中华文明跟黄河的关系,研究它的起源和发展,就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而文明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没有早期的物质财富,就无法产生后来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首先要看看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在哪里。
    • 鞠晓生; 刘政灵
    • 摘要: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政治经济学的热点议题."列宁晚年之问"作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俄国化成果,阐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相对自主性,论述了政治力量的经济作用,为后发国家走向富强提供了超出主流经济学的政策空间."列宁晚年之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的思想发端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内涵实质是提出了制度变迁的第二条道路.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研判实际情况和驾驭资本原则两大能力,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回答了"如何为生产关系调整确立相对固定的标准"和"如何在资本主义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两大问题,从而继承和超越了"第二条道路".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一轮改革,"列宁晚年之问"的理论价值应当得到进一步重视.
    • 王正平
    • 摘要: 当下中国与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彰显了人性的道德大美与伟大力量。人性中有道德的善与美,讲道德必须讲人性。道德生活实践召唤我们不能再对活生生的人性避而不见,而应当积极汲取人类的全部伦理智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求人性与道德关系的真理。中国传统伦理肯定人有“好利”“好声色”“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重视“理寓于欲中”,又强调“导欲于理”。西方伦理思想不论是感性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认为人性有“自爱自保”“趋乐避苦”“利己心”的一面,又有“同情心”“仁爱心”的一面,人性是一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的基础。现代心理科学理论揭示了由人本性所规定的饮食男女的心理欲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产生的客观心理基础,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心理需求,是人深刻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人性具有自然本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性通过“需要”和“利益”这两个关键因素对道德具有根本性的决定、影响和驱动作用。道德则通过心理引导和利益调节的方式改善人性。人性决定和制约道德,道德又调节和完善人性。在当前个人与民族利己主义抬头,道德价值观念纷争,人际关系撕裂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重建合乎人性的道德理念,大力倡导“善良人性”这个可以成为全社会和全人类唯一达成“叠加共识”的伦理道德,重建良好的道德的秩序,构建中国和世界的生命共同体。
    • 杨承训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发挥制度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化历史唯物论时,提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一切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与交换是两大“经济坐标”,将交换关系提到重要位置.10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证明,排斥、限制交换关系(其发达形式为市场经济)发展就缺少活力,陷入僵化,必须在改革中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深入论述与之相联的交换关系,进而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本来的内生机理.要科学地把握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把握它的两重性,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正确发挥它的“经济坐标”功效,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独特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