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卫星高度计

卫星高度计

卫星高度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4570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海洋学报、海洋测绘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等;卫星高度计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佩芳、朱建华、韩树宗等。

卫星高度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4570 占比:99.91%

总计:134695篇

卫星高度计—发文趋势图

卫星高度计

-研究学者

  • 郭佩芳
  • 朱建华
  • 韩树宗
  • 朱大勇
  • 翟万林
  • 袁业立
  • 陈春涛
  • 李立
  • 闫龙浩
  • 何宜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国洲; 杨俊钢; 崔伟
    • 摘要: 南大洋(约40°S以南海域)的海浪情况比较复杂,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海浪特征分析。本文基于2000—2018年多源高度计有效波高融合数据产品,结合厄尔尼诺指数与风场数据,对南大洋海域海浪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海浪与海面风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大洋海浪波高在1 a内的变化趋势为冬季高,夏季低;19 a来海浪波高有轻微增加的趋势;19 a来麦哲伦海峡西侧海浪波高变化显著,且其变化情况与厄尔尼诺指数有一定相关性;南大洋海域夏季海浪波高与风速的相关性大于冬季。
    • 金波文; 王慧; 李经纬; 李文善; 李欢; 徐浩
    • 摘要: 利用中国沿岸验潮站GNSS和邻近地区陆态网络GNSS基准站观测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和验潮站海平面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沿海验潮站及其邻近地区陆地垂直运动特征。中国沿海海平面观测以及验潮站和陆态网GNSS基准站观测结果显示,中国沿海省区市及沿海验潮站陆地垂直运动总体表现为:辽宁至江苏沿海上升、上海至福建泉州沿海沉降、福建厦门至广西沿海升降交替的格局,局部滨海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天津南部、河北平原的沧县则表现出显著的沉降特征。验潮站陆地的抬升与沉降是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掌握验潮站及其邻近区域的陆地垂直运动特征,可为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估以及未来海平面上升预测提供依据。
    • 于茜; 潘海东; 吕咸青
    • 摘要: 潮汐变化研究对于沿海地区海洋工程、洪涝灾害预防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之前的潮汐变化研究主要基于多年逐时验潮站观测,而验潮站数据无论是站点的个数还是站点的位置,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对我们研究海盆尺度的潮汐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前人基于25年的T/P-Jason卫星高度计数据发现南海中央深海海盆主要分潮振幅存在异常大的趋势,这是由于中尺度海洋运动对潮汐调和分析干扰导致的虚假结果。本文首次使用了XTRACK软件处理过的长达27年的T/P-Jason卫星高度计观测来研究整个南海的主要分潮振幅的长期趋势。经过X-TRACK处理后的卫星观测数据在整个南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我们使用了权重最小二乘法来消除长周期采样导致的潮汐混淆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南海大部分海域,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都存在显著的变化趋势。振幅和迟角变化的极值主要分布在吕宋海峡西部、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等水深和岸线变化剧烈的近海海域,振幅最大的上升趋势可达2.75 mm/a,振幅最大的下降趋势可达-2.16 mm/a。南海主要分潮振幅的长期趋势与河流径流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 唐蕾; 陈梅花
    • 摘要: 基于AVISO卫星高度计、验潮站数据,利用最小二乘、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等方法,在研究1993—2019年南海海平面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沿岸海域SLA的变化周期和趋势及El Nino和La Nina时期南海S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7年间海平面变化空间分布存在不均匀性;2)沿海海平面有半年、年际周期信号,其中年际周期与整个南海的规律略有不同;中国香港、越南、菲律宾沿海的SLA上升速率分别是3.41,2.71,3.17 mm/a;未来5年内,越南、中国香港沿岸海平面将分别上升2.56,2.11 cm,菲律宾沿岸海平面将下降3.47 cm;3)受El Nino和La Nina事件的影响,南海SLA呈现多次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4)南海海平面对于El Nino和La Nina事件的响应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民都洛海峡以南海域对这些事件最为敏感,该海域在El Nino期间负异常显著,低于多年平均12.00 cm左右,在La Nina期间,正异常显著,高于多年平均8.00 cm左右.
    • 许安迪; 陈学恩
    • 摘要: 本文基于长度为18.61年(1992-10-03~2011-04-29)的TOPEX/Poseidon,Jason-1及Jason-2卫星高度计沿轨数据,选择全球海域48943个计算点进行调和分析,提取了四大分潮(M2,S2,K1,O1)的潮汐调和常数.与分布在不同水深下的162个验潮站分析结果对比,四大分潮的矢量均方根误差在水深超过200 m时分别为5.28,4.17,2.41和1.17 cm,表明分析结果真实可信.同时,全球潮汐模式T PXO9.1输出结果也佐证了卫星高度计数据所得同潮图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在18.61年跨度上全球海洋的潮汐特征的变化,对该18.61年中最初2.97年(1992-10-03~1995-09-18)和最末2.97年(2008-05-13~2011-04-29)的资料调和分析并对比M 2分潮的结果,发现全球大部分海域振幅和迟角变化不大;振幅变化在中国近海可达10 cm,迟角变化大多分布在无潮点附近,日本海周边海域及泰国湾北侧则有30°左右的变化.
    • 潘海东; 王雨哲; 吕咸青
    • 摘要: 潮汐变化研究对于海洋工程、沿海地区洪涝灾害预防、海上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验潮站都集中在近海,所以之前潮汐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相比之下,深海地区由于长期高频水位观测的缺乏导致相关的潮汐变化研究非常少.基于近海验潮站数据和深海卫星高度计数据,本文首次用非平稳潮汐调和分析工具包S_TIDE提取了南海4大主要分潮(M2、S2、K1、O1)振幅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在南海大部分地区,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都是比较稳定的,不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在南海少部分地区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存在显著的趋势,最大的上升趋势可达2.91 mm/a,最大的下降趋势可达3.50 mm/a.该海域潮汐的长期趋势可能与内潮海表面信号的变化有关.卫星观测到的潮汐既包含正压潮,也包含内潮海表面信号.南海作为全球内潮活动最活跃的海域之一,其内潮海表面信号是非常显著的.而内潮对海洋层化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海洋层化的变化会影响内潮的生成、传播和耗散以及内潮在海表的显示,最终引起该海域潮汐振幅的长期趋势.
    • 康建军; 毛润雨; 常怡婷; 邬海强; 周达
    • 摘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完善,经过修正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已获得普遍认可.但在南大洋缺少波浪现场数据,卫星高度计在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获得数据的准确度仍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中国于2020年第36次南极考察中,在南大洋布放了一套感应耦合漂流浮标,可提供可靠的南大洋现场波浪数据.本文利用该漂流浮标2020年1月27日至9月29日共246天的有效波高数据与7颗卫星的高度计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了空间窗口的选取对卫星高度计与浮标数据比较的影响.选定了30 min、160 km的时空窗口,对两种波高数据进行了对比,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得出了经过其他海域现场波浪数据修正的卫星高度计资料,不一定能准确刻画南大洋有效波高特征,需要更多的现场资料进行再次修正的结论.
    • 金娇燕; 王永刚; 朱耀华; 徐腾飞; 李淑江
    • 摘要: 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方法对印尼贯穿流出流海域卫星测高海面高度异常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1993—2013年期间,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场存在明显的升高趋势,其升高速率为0.6 cm/a;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与Ni?o3.4指数的相关系数超前滞后相关最大可达0.65,且厄尔尼诺年偏高,拉尼娜年偏低;海面高度异常年周期变化显著海域主要受印尼贯穿流、印度洋南赤道流和Eastern Gyral Current(EGC)季节变化的影响,半年周期变化则对应于爪哇沿岸流与南赤道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涡旋的半年周期变化;另外,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还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 李佳讯; 刘玉红; 葛忠孝; 苑福利
    • 摘要: 针对复杂海洋中尺度现象模拟仿真的技术难题,利用区域海洋环流模式ROMS,通过模式的网格构建、地形处理以及模式的初始场和强迫场处理技术,构建出一套涡分辨率南海区域海洋环流模式.通过模式模拟结果与卫星遥感实测资料等对比,发现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南海涡旋及其引发的海温异常等海洋中小尺度过程,说明该模式可作为研究复杂海洋中尺度现象影响海军武器装备效能的环境数值仿真手段.
    • 杨磊; 周兴华; 徐全军; 柯宝贵; 穆博; 朱琳
    • 摘要: 定标是卫星高度计数据精度的重要保障,随着高度计卫星HY-2A的发射及后续卫星组网规划,中国将获取长时间序列的自主高度计观测资料,定标对数据精度和长期一致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结了卫星高度计定标常用技术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阐述了中国自主海上定标场的建设和应用情况,重点对青岛千里岩定标场的大地基准测量、地壳沉降监测及HY-2A等多颗卫星高度计的定标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规划建设中的珠海万山海上综合定标场和中国沿海定标场网做了介绍.此外利用GNSS水汽反演技术对星载微波辐射计观测的大气湿延迟开展了精度检核实验,得到了Jason-2卫星2010年-2016年微波辐射计大气湿延迟观测精度,证明了利用中国沿海GNSS连续运行站标定星载微波辐射计大气湿延迟的可行性,对于充分了解和认识卫星高度计定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