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资源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42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文物鉴定与鉴赏、文教资料、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等;博物馆资源的相关文献由13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瑞昌、刘晨、刘靖旸等。

博物馆资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4420 占比:99.85%

总计:84544篇

博物馆资源—发文趋势图

博物馆资源

-研究学者

  • 王瑞昌
  • 刘晨
  • 刘靖旸
  • 张思嘉
  • 张锋帅
  • 李鹏
  • 潘卫苹
  • 苏舜明
  • 范木珍
  • 蒋兆雷

博物馆资源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燕
    •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资源,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也为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国新版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将博物馆资源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主要类型。历史学科要求把博物馆中的史料和实物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导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对于初中历史教育适应新课标变革、创新教学模式而言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博物馆资源的应用还存在关注度较低、开展形式单一等问题。本地博物馆资源虽具有较为突出的地域性,却又面临着与课本内容没有一一对应的问题。基于此,在对以往关于开发应用本地博物馆资源的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和总结的基础上,立足南通博物苑,简单阐述本地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重点论述如何将本地博物馆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寻求本地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的契合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 金荣莹; 贾偲; 张楠
    • 摘要: 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爬行动物展厅中有一件沉积岩地层模型,这个地层模型模拟的是中国北方完整的地层构造,地层中各个时代埋藏着不同的生物化石,可直观地反映“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是按一定顺序出现”这一生物学概念。结合自然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设计课程“地质地层知多少”,通过观察实物材料(标本、模型)与动手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考虑到初中生已具备一些探究性学习的经验,活动采用小组探究形式开展,尽量丰富学生的多重感官体验。
    • 摘要: 据《中国教育报》2022年6月15日02版报道: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此外,国家最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教师多开发与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在此背景之下,开展校馆合作,使博物馆资源课程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大有裨益。博物馆资源课程化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要着眼于人的培养与发展,要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自信心的培育。博物馆资源课程化要充分挖掘文物的价值。
    • 贾妮梅
    • 摘要: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赓续中华历史文脉,传播、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拥有宝贵而丰富的资源,要更充分发挥好社会教育作用,让公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时代美好生活。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充分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和功能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策划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在这一背景下,也对博物馆工作及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考古发掘、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利用各种先进手段,不断创新展示、宣传、教育形式,充分让文物“活”起来。
    • 周瑜; 曹长德
    • 摘要: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比能够更直观地传播历史文化,更好地打破学科壁垒,同时还能够增强学习者的现实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博物馆资源利用率一直较低。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策略包括几个方面:提高全社会对博物馆资源教育价值的认同,构建馆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完善博物馆资源利用的评价体系,将博物馆资源利用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引导家长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亲子活动。
    • 缪青
    • 摘要: 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加强课内外联结,丰富学生体验、促进道德学习的多样化。以借助博物馆资源的视角,发现了博物馆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博物馆资源涵育小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逻辑理路,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以“政治认同”为导向,精选课程资源;以“导学—探究”为路径,激发行动自觉;以“分享—提炼”为旨归,树立文化自信。
    • 吴笛
    • 摘要: 笔者作为在基层学校任教十余年、刚刚转换为区教研员角色的教师,试从以往基层任教过程中的校本选修课、社团活动、课题指导等亲身经历出发,从“博物馆资源人课堂”的角度,谈谈对于历史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一些认识。
    • 胡源龙; 李佳; 汪灵娇
    • 摘要: 结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STEM教育与博物馆结合的4条路径。1借鉴优质案例,注重本土发展借鉴他馆优质案例,进行STEM教育案例设计的迁移创新。为实现本土发展,可融入地方性科技、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如北京博物馆可开展模拟故宫建筑修复活动,江西博物馆可开展模拟陶瓷制作活动,四川博物馆可开展模拟脸谱制作、古法制盐等活动。
    • 罗静(受访); 张亚娜(访谈)
    • 摘要: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本刊对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就《意见》发布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专访,尤其是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背景与过程、各地在实施《意见》的机制和路径、馆校如何协作以及如何指导和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罗静司长指出,推进馆校融合,加强优势互补,对于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中小学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博物馆资源,不仅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创新教育模式;还要强化优秀博物馆进校园项目的示范引领,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完善评价体系和标准建设等工作,使馆校有机融合,让博物馆资源“点亮”未来。
    • 陈如平(受访); 李吉光(访谈)
    • 摘要: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教育部门如何看待博物馆资源进校园的问题呢?本刊编辑部为此对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进行了专访,就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前提与过程、博物馆类课程的评价方式和博物馆资源进校园的落实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认为博物馆资源进校园的前提是与学校合作编制“资源导引”,博物馆资源要与课标对应;博物馆类课程评价的意义在于激励而不是甄别分等,馆校双方的期待是“让博物馆为孩子播下成长的种子”,最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孩子的一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